苏轼的雅号是什么
苏轼的雅号是什么
苏轼是一代文豪,苏轼自称为“东坡居士”,雅号“东坡”,事实上苏轼的雅号有很多,比如苏氏父子三人一同扬名天下,所以人称苏洵为“老苏”,称苏轼为“大苏”,称其弟弟苏辙为“小苏”,另外苏轼因为是四川眉山人,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眉山公”和“眉山先生”。总而言之,苏轼最为有名的雅号是“东坡居士”。
苏轼画像
苏轼的雅号很多,最为人们所知晓的是其“东坡居士”的雅号,我们今天很多人不知道苏轼,提起苏东坡却是如雷贯耳,那么苏轼为什么称自己为“东坡居士”呢?下面我们就讲一下其中的缘由。
公元1079年,苏轼时年四十二岁,苏轼被统治阶级说写作诗词讽刺新法,苏轼因此被捕入狱,苏轼在狱中待了103天,差点被杀头,这就是“乌台诗案”,苏轼从狱中被释放之后被贬谪到了黄州,成为了黄州团练副使,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之职,可以说这个职位是苏轼一生之中更低的一个官职。
这个职位相当的低微,并且没有实权,这个时候苏轼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于是苏轼经常到黄州附近的赤壁游玩,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两个千古名篇,苏轼在工作之余带领自己的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这个雅号就是这个时候取的。苏轼在这个阶段可以说过上了一种清闲舒适的生活,算是一段隐居的日子了。可能是处于对这段时间的怀念,以后苏轼总是采用“东坡”这个雅号,从而导致现在雅号超过了其真实的名字,很多人甚至是只知道苏东坡而不知道苏轼。
苏轼的山水诗有哪些
苏轼的山水诗是宋朝时期山水诗的更高峰,他在山水之上又营造了更高的意境,苏轼是通达儒家、道家、佛家之人,他的山水诗有种超脱万物之感。
苏轼雕塑
苏轼故乡在眉山,眉山是四川的一个小县城,成年以后就离开了故乡,除了回家戴孝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地,故乡是苏轼想回去回不了的,因此诗中有不少是描写家乡的山水景色,所以诗中常见到“峨眉”、“岷山”等地点,这些都是故乡之景,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苏轼的山水诗从故乡到被贬谪的地方或者路途上的景色都包含在其中。诗中的“海南”、“钱塘”、“齐安”、“岭南”这些地点是路中之景或居住地之景,表达诗人心高气傲、不肯为权贵折腰,总是被贬。
而家喻户晓的《题西林壁》里面的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将山水的宏大和当时的困苦的心境描写了出来。
苏轼的山水诗不光带我们看到了风景,还看到风景之外的世界。诗中包含的不仅仅只是山水,还包含着对百姓的关怀和时间万物规律的认识,这些都是普通人到不了的意境。比如《题惠崇春江晚景》里面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很简单的描写却将春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水诗开始于汉朝,在魏晋时期已经初具规模,诗人主要采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诗人的眼中之景,到了唐朝时期,诗人更喜欢用景来表达心中之情。苏轼却不是用山水诗来纾解心中郁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豁达和开朗,不为当时的困境所困扰,而是看得更高、更远。苏轼的仕途非常的艰难,他的才能和名气都是其他人想害他的原因,种种困难,只让苏轼更加的勇敢,看事情更加透彻。
苏轼代表作有哪些
苏轼,既然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人物,深被后世之人追捧。那必定是有他的不同之处,过人之处,那究竟是什么?又从哪些代表作呢?
苏轼剧照
苏轼,苏东坡的一生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他的后半生中,作品整体风格便彻底转为了豪放大气,更加关心国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为国分忧的理想。于是,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作品均以对大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代表作以《念奴娇》系列为主。
在这一代表作中,苏轼通过上半部分对宋朝时期祖国山河的描述,那豪迈之情如滔滔江水,真是令人十分神往,在下半部分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之情,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意。
苏轼的月出主要内容什么
相传《月出》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但是与苏轼有关的作品中都未提及这首作品。所以,这首词是否出自于苏轼之手,还值得商榷。不过从诗的意境来看,词人将月华初上的场景描绘的非常悠远而美丽。全词的内容是:“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苏轼画像
词人以《月出》为题,勾勒出了一幅“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场景,这幅画面充满了朦胧感,呈现出一片寂寥寒冷的场景。首先,从字面的意思来看,词人此时正乘坐小船在江面上行进,四周十分静谧,只听得见船夫划桨的声音。船上幽暗的灯光指引着前方,江上寒烟升起,词人感觉身寒,心亦寒。因为夜晚太过静谧,词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睡梦中,有人一边敲打丝竹一边轻声和唱着“楼外楼,山外山,楼外之外人未还。”弹琴的人听见此歌,悲伤的泪水沾满了衣襟。一阵轻风吹来,落花掉落在了唱歌弹琴人的身上。此时,笛声吹出悲凉的乐曲,月亮挂在高空,在月光的照射下,窗花中闪现了一个独孤的身影。词人如梦初醒,伴随着划桨声,继续踏上前行之路。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十分悲凉,展现出词人孤独寂寥的心情。
苏轼信佛是真的吗
苏轼性格清高、孤傲,虽然在朝为官和流放的过程喜欢与禅师、法师交流,探讨、学习佛法,但是并未真正的心悦诚服,直到在九江得到一个启发。
苏轼雕像
苏轼的朋友省聪禅师、真净克文禅师和弟弟苏辙三个人一天晚上做了三个相同的梦,梦的内容都是五祖戒禅师要求他们明天去城外相迎,但是五祖戒禅师早已圆寂了,三个人都对梦的内容惊诧不已,但觉得,既然禅师已经托梦了,那大家不妨明天去城外看看,参透下梦里的玄机。
三个人第二天一早来城外一看,苏轼从远处漫步而来,三个人不约而同的向苏轼讲述了这个梦,苏轼也感觉差异,同时,他想起了母亲在他幼时,为他讲的一件事,原来苏轼母亲在刚怀他的时候,经常梦见有个瞎掉眼的僧人来家里寄宿,住一晚第二天就走。。。。。。身边的真净克文禅师大吃一惊,原来五祖戒禅师右边的眼睛不方便,只能依靠左边的眼睛来辨别。
自此,苏轼开始对佛学深信不疑,心悦诚服的研究佛学,皈依佛门,他坚信自己是五祖戒禅师转世,并常常用五祖戒禅师自封。
苏轼的佛学造诣越来越高,虽然苏轼的政治道路坎坷,经历三次仕途上的悲欢离合,但苏轼都从容应对,他始终将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人生的信条,豁达的看待生活中的潮起潮落,即使被贬后,也能笑对生活,苦中作乐。
苏轼的初夏主要内容是什么
苏轼,世人称之为“苏东坡”北宋人士,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苏轼因为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称为“宋代的典范”他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其中《阮郎归·初夏》描述了夏天特有的韵味。
《初夏》画像
这首《初夏》是苏轼在夏天午睡时所作,大概的意思是说,少女睡眠正酣之时,被掉落东西的声音所扰,内心有些不快,只得起床,起床后看见窗外的嫩绿的柳叶,听见窗外的蝉鸣,便一扫自己的不快,高兴的出门了,窗外小溪在流淌,荷花开的正好,让人不禁的欣喜。
这首词一改往日苏轼闺情词的相思、苦闷、倦怠等之情,展现出少女沉浸于自然美色,与初夏生机勃勃的景象浑然天成,为少女注入了一股清泉般的活力,展现了少女单纯、天真和对生活的热爱。
《阮郎归·初夏》的巧妙在于将对人的描写、对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交叉进行,上半联是对静态事物的描述,下半联是对动态事物的描述,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造出一幅活泼自然的庭院初夏图。
苏轼的政治仕途一直不顺,入朝为官,经历了三起三落,苏轼继承了儒家、道家两大学派的素养,自有一种乐观旷达、清新洒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透过史诗,表达着自己对待生活的热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