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是谁 灶王爷是如何从美男变成黑脸的
腊月二十三,按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祭灶。虽然这种习俗在中国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直至唐宋以后才基本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祭灶习俗。
灶神信仰不断演变
身份修正势在必行
在我国,很多民间信仰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灶神信仰也不例外。早期人们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为灶神,每逢孟夏之月,便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向掌管人间饮食的灶神致敬。后来,无论是灶神的身份、职责还是祭灶日期、祭灶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灶神到底是谁?汉代一些学者认为,灶神和门神一样,充其量只是一个家庭保护神,把中华始祖神炎帝和上公之神祝融等同于灶神,无疑是贬低了他们的身份。而把老妇先炊奉为灶神,也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因此对灶神身份的修正势在必行。
西晋至唐代灶神是位美男子
东汉学者许慎是著名的文字学家,他在《五经异议》中说: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博颊。一方面沿袭祝融为灶神之说,另一方面又提出灶神为夫妇二人的新观点,还煞有介事地介绍了灶神夫妇的名字。后来《灶书》、《荆楚岁时记》等著作也称灶神为苏吉利夫妇。《三国志管辂传》和《白泽图》等则称灶神为火精,名叫宋无忌。因《庄子达生篇》称灶鬼为髻,髻、吉、忌三字谐音,有些学者认为髻和苏吉利、宋无忌可能是传说中的同一个人。
灶神的形象如何?西晋学者司马彪注《庄子》,称灶神状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并且还是一个美男子。灶神的这个美男子形象至唐代还保留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还说:灶神,名壤子也。可见从西晋至唐代人们都认为灶神是美男子,开始是夫妇二人掌管人间饮食之事,后来增加了他们的六个女儿和众多属神,《酉阳杂俎》罗列了这些属神的名称,包括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太和君、玉池夫人等等。
由于有上述著作做依据,后来民间把灶神确定为夫妇二人,并认定灶神姓张名单(或作禅),夫人字卿忌。现在常见的民间年画灶神像,多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合像,灶王爷头戴礼冠,身着朝服,灶王奶奶也身着朝服。单独的灶神像近代已变为黑面长须的面貌,再也不是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间奉灶神为一家之主千方百计讨好灶王爷
早期灶神的职责主要是掌管饮食,保护家人的饮食健康。汉代以后,灶神的职责逐渐从司食转变为司命。西汉初年,当时的方士就宣称祠灶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被蒙骗了。《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汉武帝信以为真,于是天子始亲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后来李少君病死了,汉武帝犹执迷不悟,继续祠灶求仙,结果是莫能得。
到了东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的传说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阴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被写入正史后,家家户户事灶益谨。东晋时,民间又传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就是说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错,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节严重的折寿三百日,情节较轻的也要折寿一百日。当时著名炼丹家葛洪对此还将信将疑,他在《抱朴子微旨》中说: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也。但民间不管真假,仍然深信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恶事都向天帝汇报,于是纷纷把灶神奉为一家之主,千方百计讨好灶王爷。
古人祭灶本是对火与灶的发明者的崇敬和对先炊的纪念,后人把灶神视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使祭灶成为一种迷信。唐代诗人陆龟蒙对此持批判态度,他在《祀灶解》中指出:说者曰其神居人间伺察小过作谴告者,又曰灶鬼以时录人功过,上白于天,当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汉武帝时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苟行君子之道,暗室不欺,屋漏不愧,虽岁不一祀,灶其诬我乎?苟为小人之道,专利以饰诈,崇奸而树非,虽一岁百祀,灶其私我乎?这一番话,从做人的角度说明不必讨好灶神。他的观点是:如果灶神是公正的,君子即使不祭灶,灶神也不会诬告他,小人即使一年祭灶百次,灶神也不会放过他。
有人问,如果灶神不公正,人们祭祀就说好话,不祭祀就说坏话,怎么办?陆龟蒙回答说: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严,鬼至幽仄。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听而受之,是不明也。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为天帝乎?陆龟蒙的剖析一针见血,可惜这种真知灼见,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要封灶君嘴
须用酒和糖
随着灶神的身份和职责的转变,人们的祭灶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早期祭灶有官祭和民祭之分。前者在郊外举行,庄严而隆重,百官皆衣赤;后者在家中炉灶旁举行,人们用瓶、盆等器具盛酒食祭祀先炊,因先炊是老妇人,故妇女也可以主祭。
唐宋之后,祭灶之风更普遍,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虔诚供奉。皇家祭灶多在宫中举行,如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各路大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神也祭拜了;民间祭灶日期是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近代多改用腊月二十三祭灶。
因人们信仰的灶神已不是先炊,而是美男子张单,便形成了女不祭灶的习俗。据《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也记载:吴俗,以腊月二十四日夜,比户礼灶祭时妇女不得与,以僧尼所送灶经焚化禳灾。
民间认为,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岁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为了防止灶王爷打小报告,使灶王爷上天时多替自己说些好话,人们祭灶时经常搞些小动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和麦芽糖对付灶王爷。《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辇下岁时记》说:都人至年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门之上,谓之醉司命。人们以为灶王爷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无法向天帝打小报告,这样一家就平安了。因此,灶神像旁边的对联是:灶君封住口,四季无灾忧。所谓灶马,就是刻板印的灶神像。
用麦芽糖对付灶王爷据说也很灵。《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记载:岁除祀灶,南北俗无不用糖,又加糯米团子,大小户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则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恶。人们祭灶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好事儿替我多说,恶事儿替我隐瞒。并在灶神像旁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