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高俅生平介绍 高俅结局 如何评价高俅
高俅是我国北宋末年权臣,河南开封人。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王诜,因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徽宗)。而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其中在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那么你想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位高俅吗?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 *** ,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高俅简介我国北宋末年权臣
高俅人物简介
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河南开封人。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送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佑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
人物事件
有人单纯地认为,高俅仅仅是因踢得一脚好球而得到皇帝宠爱以至平步青云。这未免小看了高俅。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还是有些手段的,所以能居高位数十年而不倒。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志大才疏,好名贪功的心理。
出身寒微的高俅何以后来会平上青云?他发迹的原因是什么呢?《水浒传》中说他后来遇上了贵人,小王都太尉和内侄端王交好,小王都太尉派高俅到端王府送物,由此结识了端王(后来的徽宗),被端王看上,从此留在端王身边。这种说法是有依据的。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徽宗)的姑夫,《宋史》中说,王诜虽然是堂堂驸马,但却是一个招蜂引蝶之辈,冷落蜀国长公主。公主后来郁郁而死,气得神宗在公主葬后立刻将王诜贬谪。不过王诜却是一个丹青书法的好手,徽宗在潜邸时,就常与之切磋,关系很好。元符三年(1100年),高俅的人生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与端王赵佶的相识。《挥麈后录》中说,王诜与赵佶在等候上朝时期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晚上,王诜就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球,高俅便站在一旁看,露出不以为然之色。或许是赵佶注意到了这个小厮的神情,便问道:你也会踢吗?高俅倒也年轻气盛,回答说能。于是二人对踢,高俅拿出全身本领,将球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甚合赵佶的口味。赵佶大喜,当即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蓖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高俅于是变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更为凑巧的是,不久皇帝宋哲宗驾崩,端王幸运地被太后选中继位,成了大宋皇帝。而高俅这个搭上末班车的潜邸旧臣,也鸿运当头,一下子从一个闲散王爷的玩伴儿,一跃进入了大宋王朝的官场。并且在官场中青云直上。
宋王朝在仕进制度上采用扬文抑武的政策,不过这是针对权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禄和品级实际并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占先,对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要挤入文官圈子是不现实的。而武臣体系相对望低权小但用人的资格方面比较低,升迁的伸缩性也大。对于高俅这类人物来说,显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径。 不过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就不得为三衙的长官。徽宗为提拔高俅可谓煞费苦心,先让高俅下放到基层,托给守卫边境的大将刘仲武,以此来镀金,为以后升迁打下基础。《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北宋历史上高俅是怎么死的?
(?1126年),北宋末年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政治家。宋徽宗时期的官员,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善蹴鞠(踢球)。哲宗(赵煦)时,改从枢密都丞旨,王铣因奉命送礼物至端王赵佶处,被留用。赵佶即位为徽宗,更为所宠,擢为殿前都指挥使。加至太尉,与蔡京等六贼专权用事,为时人所恨。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随徽宗南逃,金军退,返京后,即病死。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
靖康元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汇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但是徽宗的宠臣们却为了邀宠而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便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渡淮如淮阳。高俅以禁卫三千留泗上,控扼淮津。童贯扈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上说,当时随从皇帝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杀死,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得多的下场。恶人未必全有恶报,这也能算是历史留下的遗憾吧。
《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李若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其实在正史中,高俅的记载并不算多,这很奇怪,因为一个太尉这么大的官职却没有本纪。并且对他的历史评价含糊不清,也就是说他不算是个大奸臣。因为这种人物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水浒传》就将他与童贯、蔡京和杨戬四人并称为四大奸臣。
历史上的高俅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只是巧于左右逢源罢了。记载亦是甚少,最终是善终。他并非同于水浒中所说。不过是施耐庵把他写得太惨了而已。
高俅陷害林冲的理由是什么
(?1126年),北宋末年人,生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政治家。宋徽宗时期的官员,初为苏轼小史(书僮),善蹴鞠(踢球)。哲宗(赵煦)时,改从枢密都丞旨,王铣因奉命送礼物至端王赵佶处,被留用。赵佶即位为徽宗,更为所宠,擢为殿前都指挥使。加至太尉,与蔡京等六贼专权用事,为时人所恨。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随徽宗南逃,金军退,返京后,即病死。因是《水浒传》的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也是北宋新党领袖之一。
林冲与倒拔垂杨柳的花和尚鲁智深一见如故,结拜为兄弟。却不料妻子在去东岳庙上香时,被殿帅府太尉高俅之义子高衙内调戏,幸得使女锦儿告知林冲,将其喝止。但其淫心不死,又使高俅的心腹虞侯、林冲好友陆谦,骗林冲外出饮酒,使高衙内乘机对妻子张氏施暴,幸为林冲赶回得免。又设计用宝刀让林冲误入白虎堂。
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些被公差董超、薛霸杀死,幸亏被结义兄弟鲁智深相救。路过柴进府上棒打了洪教头。高球的儿子贪图林冲妻子的美色,在大街上调戏他的妻子被林冲打了,怀恨在心。因此高俅为儿子报复林冲,从而有了林冲误入白虎堂而设计陷害林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