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沁机枪和加特林机枪哪个威力更大
可能名气上是加特林机枪会更大一些,不过论实战上的威力,马克沁机枪更轻一些。毕竟马克沁机枪比加特林晚了20多年才被发明出来,肯定会比加特林机枪更加的优秀。实际上马克沁机枪算是世界上之一个自动武器,以火药燃气为能源,每分钟能发射600发子弹。马克沁机枪对于后期的战争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人类的战史。这种重机枪的杀伤力根本不是传统步枪能够比拟的。
1884年,一个叫做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的贫穷美国人,向欧洲展示他的发明成果:一挺全自动机关枪。他坚信,他的发明将改变战争,改变这个世界。他很快就要发财致富了。但是现实却狠狠地给他来了一掌。因为欧洲贵族们像看小丑一样看着他,像看动物马戏一般看着他的发明。这个玩意太好玩了!这个小东西太精彩了!唯独没有一个人问问价格,也没有一个人下个订单。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无精打彩地垂着头,回到家里算了一笔帐,没想到这个发明不仅没有发财,还赔了积蓄多时的存款。
当时在欧洲战场,人们崇尚的是光荣的骑兵冲锋与敲着有节奏的军鼓,整齐的队列向敌人进军的骑士精神。对于这种全自动机枪,凸显不了贵族品质、骑士精神的物件,怎么可能有进战场的机会呢?
让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没想到的是。在欧美不受人待见的全自动机枪,却让非洲殖民者认为是上帝赐于他们的利剑一把。
因为在非洲,虽然殖民者仗着船坚枪利,对当地的黑人土著居民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但是有两个问题是殖民者一直解决不了的:一、无法让当地黑人居民产生一种白人无法战胜的神思想。二、一旦黑人土著用人海战术的话。殖民者虽说最后也能获得胜利。但是避免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而这二点,殖民者相信全自动机枪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1891年,一名德国军医就使用机枪对殖民地的反抗者进行了反击并获得胜利。1898年,在苏丹暴发了马赫迪起义。在最后一战恩图曼战役中,苏丹人召集了20000人,来进攻英国人。而最后的战果竟是苏丹人足足损失了15000名勇敢的士兵(也有一说为11000名)而这些阵亡的人基本上全部是死于全自动机枪的枪口下。据说英国人也只付出了几十人伤亡的代价。这个结果让英国人也不禁后怕,不断喃喃自语道:这不是战争,这简直是屠杀。
西方人也开始慢慢习惯了这种单方面的屠杀机器。曾经在封建清朝的中国,也出现了它的身影:东郊民巷的几百西方侵略者凭借着几挺机枪,就击退了上万义和团的围攻。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军入侵 *** 。在一场战斗中,在几挺机枪下,就倒下了几百藏军。就连操纵机枪的一名英军也在战役结束后,写信给他的妈妈说道:对于这场杀戮,我如此恶心。以致于停止开火。但是将军的命令是尽可能多地屠杀 *** 。
但是在欧洲的军界,仍然没有人动心。因为他们认为欧洲的高贵民族不会被机枪玷污。这就在欧洲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欧洲军界都在比着谁的船坚,谁的炮利。一方面,马克沁机枪深居冷宫无人识。
一战时,德国人使用了一部分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击。英法联军的步兵,像潮水一样冲向德军阵地。他们进攻的是弗里茨冯贝洛将军指挥的德国第二集团军所辖的8个师,该部队在乔克高地一带安设了数百挺马克沁机枪。当英法联军进入机枪射击范围以后,德军埋伏的马克沁机枪突然开火,联军士兵被成片的扫到。《之一次世界大战史》记载,英法联军在这一天阵亡了60000人,绝大部分都是被马克沁打死的。
正如丘吉尔在《之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道:‘一战’爆发时,虽然在战略上明明是德国人在进攻,法国人在防守,但在战术细节上,法国人只要一看到德国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穿着他们的红裤子,高喊着‘法兰西万岁’和‘拼刺刀’类似的口号,伴随着雄壮的《马赛曲》向德国人发动自杀性冲锋。
马克沁机枪的威力被意识到以后,各国开始装备各式各样机枪。英国迅速生产由马克沁改进而来的7.7mm维克斯机枪;法国则大量装备了导气式的哈奇开斯机枪;美国开始装备路易斯机枪;等等。
1916年,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离开了这个世界。他走的并不寂寞。因为他的发明已帮他凑集了足够的人手。
《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从此以后,面对机枪的存在,密集式冲锋成了送命战术。防守一方装备马克沁以后,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能独挡大批敌军的进攻。参战双方也开始侦查对方火力部署情况,同时,机枪阵地也成了被炮火重点照顾的对象。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很多机枪阵地刚开火不久,就会被日军迫击炮攻击。我军只能通过不断地变换射击阵地和加固阵地,防止机枪点被日军炮火攻击。
纵观人类整历史,能够导致一场战争的进程为之改变的、并能影响整个武器发展方向的,除了马克沁机枪以外,似乎没有第二件武器,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和高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