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死后,他的家族是什么下场?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
张良死后,他的家族是什么下场?被清算的原因是什么?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一向被认为是人臣的典范,居功不自傲,功成身退,后世文人也大多以张良为学习榜样,帝王们也鼓励臣子如张良一般知进退。
可实际上,张良虽然勉强善终,他的家族却仅仅在他病死十四年后,就被汉文帝清算,封国被除,成为汉初就衰落的顶级开国功臣家族之一,这又是什么原因?
西汉建立后,开汉三杰之一的张良就主动淡出了权力中枢,绝少参与朝政的谋划,基本算是隐退,但在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时,却介入了一次皇权之争。
当时,刘邦已经有了废掉吕后所生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换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为继承人的想法,这个意念恐怕还比较强烈,吕后在无计可施之下,找张良帮忙。
张良给吕后出了个计策,让她找“商山四皓”出山跟随太子,如此则危机可解,张良的计策很凑效,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果然放弃了更换皇储的想法。
张良本已隐居,却在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中出头,且违背了刘邦真实的意愿,这和他隐退的目标完全不一致,他就不怕又卷进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不止是张良,连张良的儿子对吕后的忠心也超过对汉朝,史载,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吕后的表现是“太后哭,泣不下”,是张良的次子张辟强劝说陈平,让他建议给吕后亲族兵权,陈平提出来后,吕后马上“其哭乃哀”。
所以,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五年,找到由头就把张良挣回来的爵位(张良长子张不疑继承的爵位)给废除了,完全不顾忌张良为西汉开国立下的大功,张良家族最终因政治上倒向吕氏而衰落。
这个结局就是张良做出的选择要承担的代价,张良这么小心谨慎的人,为何在政治上要靠向吕后?并且,吕后又为何这么信任张良和他的家族?
西汉开国后,刘邦封了几百个爵位出去,其中有很多是秦灭六国时遗留下来的六国贵族,张良就是其中之一,且以张良功勋和官爵,自然地成为他们的代表。
但刘邦其实是不信任六国贵族的,秦朝怎么灭亡的?就是六国贵族在陈胜和吴广起义之后,借机叛乱,在项羽这个楚国贵族的带领下,掀翻了秦朝。
而且,刘邦不是出身贵族,和他们这些老贵族们有着天然的隔阂,因此,刘邦虽然为了维稳,给了六国贵族们大批的爵位,但在实际权力上,是不愿意多给的,这本就是张良主动隐退的根本原因。
西汉开国后,真正在朝廷中掌握大权的,始终是跟着刘邦起义的一帮沛县老乡们,这帮人才是刘邦心中最信赖的臣子,六国贵族是肯定要打压的。
从刘邦临死前,交代吕后的宰相人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萧何到曹参,再到王陵、陈平和周勃,除了陈平外,全是刘邦沛县起兵时的老班底。
并且,陈平也只是一介寒门出身,沛县元勋也好,陈平这样的寒门子弟也好,都和六国贵族团体不是一个阶层,相对应的,也和张良不是一路人。
张良或许有退出政治斗争的想法,但以张良的地位,包括期望他出头的六国贵族团体的意愿,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无法真正把自己摒除在政治斗争之外,最重要的是,张良的家族要延续,就不能把自己孤立起来。
在这种局面下,张良只能靠向吕后,他和沛县元勋是不可能走到一起去的,而吕后恰恰也需要张良,或者说需要张良背后的团体,给自己的政治筹码加点分量。
吕后在西汉建国后就介入了政治,并且她很清楚,如果想要在政治权力上不受制于人,自己能否压制刘邦的那一帮沛县老乡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吕后更好的盟友,莫过于六国贵族出身的张良。吕后知道,沛县元勋和六国贵族是不可能融入到一起的,张良这个六国贵族的代表人,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都只能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跑不掉的。
试图在政治上和沛县元勋们扳手腕的吕后,就是张良唯一能选择的帮手,无论是为己为家族,或者为六国贵族这个大团体,张良终究是做出了选择,隐退不隐也是形势所逼。
张良死后,他的家族自然延续了张良的政治决策,而因为六国贵族团体在政治上是被打压的,也不掌兵权,并不具备颠覆汉朝的能力,吕后反而更放心,只是引为政治上的助手,所以,对张良家族也更信任一些,当然,她最信任的还是吕氏一族。
张良因为死得早,能够善终,但他的家族终于还是因为下注失败遭到清算,这个下注决定还是始于张良。汉文帝是借助沛县元勋们才当上皇帝的,刚继位的头几年,肯定要投桃报李,张良家族这个旧六国贵族的招牌,只能是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