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红楼梦 P9_3 傅秋芳二十三恨嫁闺中,福临二十三悲染天花
贾家有位叫傅试的门客,一般解读为趋炎附势的意思,傅秋芳恨嫁是书中的重要一条隐喻。
第三十五回
丫头方进来时,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了。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却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过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
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今日遣来的两个婆子偏生是极无知识的,闻得宝玉要见,进来只刚问了好,说了没两句话。
这时玉钏打翻汤淋在宝玉身上,宝玉反过来关怀玉钏有没有烫着,两个说媒的婆子看宝玉似乎有些愚蠢的,因而看不上宝玉。
这两个婆子可是非常没眼光,可不应该这么傻,傅家是嫁女儿,又不是招女婿,傅秋芳二十三的还未出嫁,在古代可以称得上是老姑娘了,再者说贾家是什么地位?那是世代公卿,家里还有一位贵妃在宫中,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了,傅试高攀还来不及的呢,怎么会嫌弃。
通过曹雪芹留下的蛛丝马迹,也可以看出顺治和傅秋芳的一些微妙联系。
顺治皇帝可以说天下少有,古今无双的一位多情皇帝,他六岁登基,在孝庄皇后和多尔衮的共同辅佐下成长起来。顺治对多尔衮的野心早有察觉,在他突然病死后,对他掘墓焚尸,撤免封号,抄没家财。
为了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公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文化所吸引,但终因他势单力薄,在一群满人利益团里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又加上董鄂妃的悄然离世,使他备受打击,逐渐产生了遁入空门的想法。爱子心切的孝庄皇后是肯定不会答应的,不幸的是,顺治在二十三岁的时候,染上了天花,很快就撒手人寰了。
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还是正向的,认为顺治亲政后,在其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能够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缝合了民族裂痕,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
顺治名叫爱新觉罗-福临生于1638,病故于1661年享年二十三岁,福与傅也是同音,而傅秋芳恰好也是二十三岁嫁不出。这一回名叫‘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细心留意的话,可以发现《红楼梦》的回目名是对仗的,且对于文章主旨和索隐有一定启示。
黄金莺对应了白玉钏,表明了玉钏和金也就是与清廷有关,而这里特意点名了金钏姓白,这就对应了,董鄂妃正白旗的出身。同时这些隐寓都是有 *** 出现,或大或小,都侧面印证书中隐寓的存在。
而傅秋芳为什么就隐寓了福临呢,这时候大家要注意书中的一些意向,比如水,雪隐寓了清朝,而秋和冬,也是与清朝有关的意向。秋芳意思是秋天的芬芳,这其实也是对顺治皇帝的夸赞。在看回这回的回目名,莲叶羹,莲叶长在夏天,这是汉家文化象征,而宝玉让玉钏尝尝也是为了弥补心中愧意,同时也在表明,董鄂妃心中怀揣着对汉文化的向往和喜爱。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则体现皇家和梅花的意向观点,因为梅花生长冬天,同时又是高洁清冷的花朵,最后宝钗提议在通灵宝玉打上梅花络,也象征宝玉最后和宝钗在一起。
由此可见书中的这些隐喻,虽然复杂,但是又一条很明显的脉络,将这些内容连接在一起。
而曹雪芹并不想让后世读者以这种方式去解读这本书,他把这种辛酸的眼泪写进了书中,他也不想后世去琢磨,书中谁谁隐喻了谁,谁代表了谁,他只是希望人能通过这些故事能看到其中的深情,能让这个世界多一点温情。
好的故事就如春雨,润物无声。这本书最难得的是,我们即使不深追这些隐喻,也能有所体会、受益良多。
然而《红楼梦》如今总是被误解,有的只靠臆测瞎猜,胡乱解读,其实曹雪芹设下的隐寓,让你找不到任何把柄,但是一旦你发现其中奥妙,就能准确无误锁定他想要隐寓的人和事,而且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选。这种隐喻方式是奇妙而富有智慧的,不是简单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曹雪芹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巧立名目,偷渡金针,他时不时冒出来 *** 你一下,让你警醒,但曹雪芹戏耍的是制造文字狱,陷害别人的卑鄙的马蜂们,而不是有意为难善良的读者。
曹雪芹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故事,艺术加工重新再现了从前的生活,并把这些故事,艺术性的和自己设下的譬喻结合,形成自然真实的红楼故事。这在常人看来是很难办到的,而这恰恰是曹雪芹所擅长的。书中的灯谜,诗句,判词,判曲,语言对话,无不体现了曹雪芹擅长机带双敲,制造玄机的写作特点。
这样的隐寓方式是借人喻事,借事说理,借理诉情,是一种类似九连环,环环相扣的方式在传递,如果顺着曹雪芹布下的隐寓去找,会很快准确锁定这个要隐寓的人,也不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感觉。
《红楼梦》也是作者怀念过去的书,书中隐喻和正文内容故事是各不相让扰,泾渭分明的,并不是每个角色都有其另外一种身份,曹雪芹把黛玉比作崇祯的情身,也是因为他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汉文化的忠贞热爱之情。古人习惯以君王做美人,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先秦时有屈原思念楚怀王,清代又有曹雪芹思念崇祯。
作为读者我们没有必要把黛玉就当作崇祯又或者其他人来看,《红楼梦》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这些可爱人物背后也有曹雪芹曾经生活的过往,黛玉是黛玉,宝钗是宝钗,她们都是书中鲜活的人物角色,我们不必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她们。
林黛玉本就是绛珠仙子下凡,她的身上与草木、朱红、明月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大可不必草木兼兵,如临大敌,什么都往这种隐喻上面联想,曹雪芹这种隐寓 *** ,是设置了一定前提的,没有隐情发生,就好好欣赏书中的内容就行,不用费尽心思去找。
有隐情则要联系前后有没有逻辑出入,从书中的内容检索,前后需要形成一个证据链,总之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设法去理解其中的深情。读红楼梦不必咬文嚼字,大费辛苦,劳心伤神,处处引经据典,未免失去了阅读的趣味,这也不是作者的本意。
这本书真正的读法是忘记这些隐喻,书中的人物也不是特指历史上的某人,她们有独特的灵魂,《红楼梦》隐的是情,而不是事,这些隐喻只是帮助读者理解这种深情。
从作者对黛玉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一片赤诚之心。他的愚忠和泪水是最对崇祯的同情,也借此表达了他报国无门和补天无能的不甘之心。在曹雪芹心中是情大于理的,没有情,人就是一个工具,没有情,这个世界会暗淡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