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都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在《本草纲目》中给出答案
在网上常有“广东人吃福建人”的玩笑话,逗得大家热议,关于广东人“无所不吃”的话题。
可即便是“无所不吃”的广东人,在食用猫肉的话题上,也瞬间失去了话语权。
为何从古至今都很少有人食用猫肉?答案其实早已被记录在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了,其原因大概有三。
其一,猫肉味道不佳
前有神农尝百草,后有李时珍为了能够了解世间万物,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尝后,将其一一记录在《本草纲目》之中,后来此书成为了旷世奇作。
李时珍曾在书中写道过关于猫肉的记载:
“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物,故用之者稀。”
在他的描述中,猫肉肉质偏硬,咀嚼后,嘴里只剩下酸涩的味道,让人难以下咽。
可以看出,李时珍在食用猫肉后,对它的评价是味道不好,不适合作为食物来食用。
中国人对于吃食,颇为讲究,在古时也有诸多极为精细可口的美食,又酸又柴的猫肉自然就无法成为中国人饭桌上常见的食物了。
其二,猫肉携带寄生虫
古代的猫多用于来抓鼠兽、捕鸟虫等,古代的猫吃得不是营养均衡的猫粮,而是它亲自捕捉的飞禽走兽。
这些走兽多半都携带着寄生虫,猫在食下走兽后,这些虫难免会寄生在猫的身上。
若是人类吃下猫肉,寄生虫就会转移到人体内,从而引发诸多的传染疾病。
如此反复下,古人虽不知寄生虫一事,但他们也能明白吃了猫肉会生病的道理,渐渐地就不会再有人食用猫肉了。
而且猫刨去外皮、内脏后,剩下能够食用的部分不过几斤,花同样的时间养殖猫来食用,不如养牛、猪等体型比较大的动物。
相较之下,牛、猪肉质细嫩鲜美,一只就可达数百斤,能够满足多日的需求。如此看来,猫肉实在不宜食用。
其三,猫是邪灵的代表
在一些神话传说中,猫是具有通灵的特异功能,是阴阳两界的使者,能够在两地来去自如。
若是有人伤害猫,容易因此招来无端的祸患,造成自身甚至全家发生不幸之事。
在古代,还流传着一个传闻,称停放着尸体的棺椁,绝对不能让猫靠近,否则棺椁中的尸体,就会诈尸。
在一些人看来,猫是至阴至邪的走兽,它会将人的灵魂带往阴间,让人死后都无法安身。
因此,处于忌惮和敬畏之心,古人认为猫是万万不可食用的。
所谓的猫能通灵,其实就是猫天生嗅觉灵敏,它能闻到濒死之时,人体发生特殊变化后的味道,由此才会被古人认为具有通灵的能力。
而关于“诈尸”一事,更是被传得神乎其乎,其实是因为猫毛在不断地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当猫接近人的尸体后,与尸体内存在的生物电磁场发生反应,就会形成我们所谓的“诈尸”的场景。
古人最是封建迷信,加上科学知识匮乏,他们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原因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只能将其归咎于鬼神之说,所以猫才会被视为邪灵的代表。
但到了现代,猫对于我们而言,是可以慰藉心灵的“萌宠”,是朋友也可以是家人,是作为一种难以替代的动物陪伴着大家。
万千独居的“打工人”,都会选择喂养小猫,或者小狗来陪伴自己,排遣心中的孤独感。
如此一来,便更加不会有人去食用猫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