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3)800

许多受过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人都能信口拈来一段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可是,很少有人会思考,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真的是这么说话的吗?

像《孟子》、《庄子》等一类文言文字真的在现实生活中被文人使用吗?还是说,这些文绉绉的话只是停留在书面层次上,从未进入日常生活。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绝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先秦时期文言与口语相对统一,之乎者也确实用于日常生活。

但是,有一些学者对这一派传统观点提出了有力质疑,他们指出,之乎者也并非日常用语,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书面语气词。

究竟谁是谁非呢?这一问题还有待细细探究。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两种观点的交锋与对立

1。 传统的文言、口语统一说

语言学界对汉语史的分期等问题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两种较具代表性的看法。

一是吕叔湘主张的两期说,他认为,汉语历史以晚唐五代为分界线,分为两期,前期口语与文言相对统一,后期口语与文言分离。

二是王力主张的四分期说,他认为,汉语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三世纪以前上古期,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中古期,十三至十九世纪近代期,此后为现代时期。

两派学者的分期观念略有差异,但他们共同将晚唐五代视作一个分水岭,注意到晚唐五代口语的飞速发展,将其视作口语、文言彻底分离的分水岭。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他们认为,先秦文言之所以离开了口语环境和佛教的传入有关,为了让更多普通信众了解佛教教义,佛经译本大量采用白话文,由此,文言逐渐退出了日常口语交流。

循着这一思路,这些学者大多认为,文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际运用于日常生活,也就是说,许多古人都是满口之乎者也。

问题在于,既然先秦的书面语和口语是一体化的,那么,为何许多先秦典籍中并未出现之乎者也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语言学家又引入了西方的社会语言学语体说加以解释。

美国语言学家马丁·朱斯曾提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语体:庄重语体、正式语体、亲密语体、随便语体、商议语体。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也就是说,之乎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也不是在所有场合都会使用,它受到说话人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乃至说话场合差异的影响。

例如《尚书》、《孟子》等属于正式严肃的文本,书中记载的也大多是正式场合下的发言,并非市井之言,这些说话者自然而然地会使用大量之乎者也来增强语言的文雅性。

《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在诵读《诗》、《书》,展开礼仪活动之时,主动地讲求雅言,由此可见,之乎者也是一种较为严肃的说话方式。

2。 之乎者也并非口语说

针对这种传统说法,有一派学者提出了有力质疑。

以孟昭连为代表的学者敏锐地意识到,之乎者也这类语气词的产生较晚,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并未经过漫长的衍生。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甲骨文中并没有语气词,商人使用口语的声调高低、轻重缓急来表达不同语气。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西周。王力在《汉语语法史》中就曾说道“直到西周时代,语气词还用得很少……春秋以后,语气词逐渐产生和发展了”。

语气词的爆发式增长似乎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诗经》、《左传》再到《论语》,大量语气词开始涌现。

著名学者郭锡良曾对先秦古书语气词的使用做过一个统计,他的统计结果显示,春秋中期以前的书面语中没有语气词,到了《论语》,语气词的使用次数与全部字数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千分之57,也就是说,在1000个字中,有57个语气词。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问题在于,这些之乎者也的语气词真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流行的吗?为何这些语气词会在短短200-300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口语、书面语的统一。

如果我们认同传统的说法,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突然在现实生活中流行,然后完成了一整套书面语的创作,这似乎无法服众。

我们无法相信,在短短200-300年时间里,在文化传播相对缓慢的时间里,之乎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遍全国,运用于口语之中。

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之乎者也根本就是春秋战国时代文人创造的书面语气词,基本没有在口语中推行过。

古人不说之乎者也

1。 春秋战国中的语气词混用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曾经写道“也之与矣,相去千里”。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也就是说,“也”、“矣”这两个语气词在使用中有着重大区别,但是,当时用错的人比比皆是,所以《淮南子》特地将其写入文中警示读者。

这种问题其实并非汉代才出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语气词的混用就已经反复出现。

例如《礼记》中说道“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而贯革之射息也”。《国语》中写道“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

这两个例子都并非判断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按照现代学者总结的语法规律,应该使用“矣”而非“也”,但他们却都使用了“也”字。

这种情况在先秦古书中触目皆是,为了调和先秦文人的这种矛盾,后世学者绞尽脑汁为其辩护。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例如《论语》中写道“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考加乎其身”。中间的“矣”应该换成“也”。为了解释这一矛盾,清代学者王引之说道“‘其为仁矣’即‘其为仁也’,‘也’、‘矣’一声之转,故‘也’可训为‘矣’”(《经传释词》)。

如此一来,“也”、“矣”就完全没了区别,混用也就不可避免了。

问题是,先秦文人混用的语气词远远不止“也”、“矣”两字,王引之恐怕再也无法用这种理由搪塞过去。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传世战国文献 *** 计32291个语气词,其中,“也”字高达21753例,占比达到了惊人的67%。

“也”字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不能但又没啥用处的词,以至于,我们在不同版本中看到的同一句话,有的出现了“也”,有的删去了“也”,却丝毫不影响阅读。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例如,在郭店楚简《淄衣》中写道“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其中的“也”在上海博物馆藏简牍中并未出现。

此外,传世《论语》和简牍记载《论语》文本之间也出现了许多语气词的差异。

如何理解这种语气词的混用和乱用呢?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这是语气词具有的多功能性在作怪。

杨树达在《高等国文法》中就总结了也的八种用法,矣的七种用法。

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来看,杨树达等人的做法并无问题。

但问题是,如果这些语气词真的在口语中使用过,一个人如何去处理七八种不同的语气词用法,这在口语中真的是可以运用的吗?这难道不会引起混乱吗?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在短暂的口语交流过程中,在多种语气词用法中准确识别一个用法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错综复杂的语气词都只停留在书面层面,从未进入口语。

2。 汉语佛典反证语气词未入口语

时至东汉,佛教经典纷纷传入中国。

梁启超对此时的汉译佛典文字特点有着十分精准的概括,他说道“吾辈读佛典,无论何人,初展卷必生一异感,觉其文体与他书迥然殊异”。

这是为何呢?

梁启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当时的佛教翻译没有使用文人熟悉的之乎者也文言写法,而是使用了当时的口语进行翻译。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以东汉安世高翻译的《迦叶结经》为例,近4000字的文本中,只有3个“也”字,7个“乎”字,3个“矣”字,其他常用文言语气词从未出现,几乎完全抛弃了文言用法。

后世就此评价安世高的译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

如果说,早期口语中“之乎者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我们难以想象,翻译佛教经典的高僧会完全抛弃文言语气词。

曾有学者统计过所有汉末译经文本中的疑问句,在3066句疑问句中,只有209句使用了疑问句,占比只有6.8%,而且,这些之乎者也多半是汉族文人修饰、润色时额外加上的,高僧翻译时根本不会使用这些语气词。

这些数据只能说明,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不会使用“之乎者也”这种语气词。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总结

中国古人真的会在日常生活中满口之乎者也吗?

学界至今争论不休,绝大多数学者支持传统观点,认为先秦至晚唐时期,口语与文言相对统一,之乎者也长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但是,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许多现象,例如,先秦文本中文言语气词的混乱使用,这种混用绝不可能出现在实际生活中。

又比如,号称贴近口语进行翻译的佛经中,极少出现之乎者也,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之乎者也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流行,而是一种书面语,用来断句、表达感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5500.html

“古人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满口“之乎者也”吗?” 的相关文章

古代对封建礼教是十分重视 李治娶自己的小妈为何无人骂

古代对封建礼教是十分重视 李治娶自己的小妈为何无人骂

对李治娶了自己的小妈,为何没人骂他?你看看他究竟是什么出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自古以来,汉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是十分重视的。对于儿子娶自己父亲的妻子这件对更是不能容忍,会遭到世人的唾骂。然而,李治娶了武则天之后,满朝文武和后人却貌似并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

钟会在书法方面造诣如何?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钟会在书法方面造诣如何?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少年成名,博学多闻,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昭,粉碎曹髦的夺权企图。...

古代本宫在皇宫里边随便用吗 什么样的人才能自称本宫

古代本宫在皇宫里边随便用吗 什么样的人才能自称本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宫称呼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本宫一词在皇宫可以随便用吗?哪些人可以称呼自己为本宫?在中国古代,人的上下尊卑是分得很清楚的,古代社会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在古代天子自然是最高高在上的,为了显示天子的尊贵,天子称自己不再是称呼自己为“我”了,秦始皇以...

古代太上皇退休后生活如何 古人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

古代太上皇退休后生活如何 古人的余生是怎么度过的

对古代的“太上皇”们,退位后过着怎样的生活?是怎样度过余生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太上皇不多,准确地说,有记录的不多。至于为什么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因为自古以来,无情最是帝王家,一个帝王怎么可以允许拥有太上皇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皇帝,非得等自己...

李世民真实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帅吗?

李世民真实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帅吗?

李世民真实的长相是什么样的?帅吗?关于这位开创大唐盛世的天子骄子的容貌,从史书遗留的片鳞半爪中,可窥见一二,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李世民四岁的时候,一位自称会面相的书生,打掠他一番后对李渊说:“你儿子有龙风之姿,天日之表,年近二十就能匡国济时。”显而易见,李世民天生就有帝王之相,气度非凡...

在古代皇帝微服出访后,应该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古代皇帝微服出访后,应该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装剧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文化,以我们熟知的古装剧集来看,皇帝的微服私访在其中是常有出现的,这是以一种演绎化的手法来将故事推向高潮。而说到古代的皇帝们,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先不说他们坐拥天下吧,有的皇帝还喜欢经常的微...

在古代皇帝是如何保证贴身护卫的忠诚度的?

在古代皇帝是如何保证贴身护卫的忠诚度的?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皇帝这个职业并不是那么地好做,在历史记载中,最后能够善终的善终的皇帝并不多,很多皇帝都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身首异处。皇帝作为一个高危职业,当皇帝得到权力之后,就必然要加强自身的安全保卫,不然自己...

三国时期赵云的真实能力怎么样?与关羽和魏延相比如何?

三国时期赵云的真实能力怎么样?与关羽和魏延相比如何?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时期,刘备手下有几位名将,比如,正史记载中,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了四位名将,前将军关羽、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后将军黄忠,还有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魏延,而赵云当时被封为翊军将军。因此,赵云就被冠以“杂号将军”的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