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3)620

讲座伊始,王裕华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关注的问题:中国古代皇帝的命运与国家力量的联系。一方面,中国古代皇帝中只有一半是自然死亡,剩下的一半里大多数都是被精英推翻的。皇帝的命运大致以唐宋之交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皇帝死于非命的比例更高,统治时间普遍较短;在此之后,皇帝的统治时间则大大增长。另一方面,考察中国古代的财政政策,可以发现唐宋之交也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增税政策更多,之后则反之。人均税收与财政政策情况类似,也是在唐宋之交达到顶点,而此后除了明前中期的高峰,基本呈下降趋势。鉴于二者相反的趋势,王裕华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在中国古代,为什么短命的统治者治理一个强国家,而长命的统治者则控制一个弱国家?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绝对君权的巩固和中国帝制国家的衰弱?

接着,王裕华老师介绍了相关的学术史。较早思考这些问题的是以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及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东方专制主义”为代表的亚洲停滞论。此后,尤锐 (Yuri Pines)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着手,指出儒家塑造了帝制中国的国家形态。二者的共同点是强调国家起源,将早期中国的一些要素视为是经久不变的,其缺陷是无法解释历时性变化。历史学方面则有施坚雅 (G。 William Skinner)、费正清等人主张王朝更替理论,但皇帝命运和国家力量的变化不是朝代内部的变化而是跨越朝代的变化,因此王朝更替理论也无法完全囊括之。最近的社会科学涌现了“大分流(The Great Divergence)”等理论,不过只关注帝制中国的开头和结尾,未能解答中期过程的变化。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彭慕兰著,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年

因此,王裕华老师开始尝试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问题。王裕华老师观点的核心是君主的困境(the sovereign';s dilemma)——任何皇帝都面临扩大君权和增强国家力量两大目标,而这两个目标往往无法并存。比如,如果皇帝选择扩大君权,则势必要削弱精英,这将削弱国家力量。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一书要论述的,正是君主的困境在不同朝代如何显现。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社会精英结构的两种模型:星状结构和领结式结构选自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王裕华老师接着介绍了其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数据和 *** 。他将帝制中国的社会精英结构分为两种模型:星状结构和领结式结构。在星状结构中,中央官员在星状中心相互联系(通婚),并广泛与处于星角位置的地方精英联系。在领结式结构中,中央官员互相缺少联系,但选择跟特定地域的地方精英联系。这两种模型可以演化出一个假设,即星状结构不利于君权,但有利于提升国家力量,领结状结构则反之。因为在星状结构中,中央官员联系紧密,与地方精英联系也十分广泛,这使得中央官员既有能力也有意愿提升国家力量,以保护他们在全国各地的关系 *** 。领结状结构则反之。

具体到每个朝代,王裕华老师指出从秦到唐以星状结构为主,从宋到清则以领结状结构为主。由此可以看到,结构变迁仍然发生于唐宋之交,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这一节点。在研究过程中,王裕华老师接触到了北宋名臣富弼的墓志铭,因而察觉到墓志铭蕴含的重要史料意义。此后,他系统收集传世文献和墓志铭中包含的从三品以上官员的家庭关系 *** ,单是唐宋时期的家庭关系 *** 就涉及4190位官员和42157位关系 *** 成员。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经过分析,王裕华老师指出,唐朝是典型的星状结构,中央有两百多个主要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相互通婚。该结构可能在晚唐气温下降及随之而来的黄巢起义后瓦解,因为地方无法继续为朝廷提供足够的官员。因此,宋朝必须系统发展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这导致了精英的“地方化”和精英 *** 地方化。这一转向的影响可以在王安石变法中得到验证。比如,王安石家族的地方化指标很低,因而希望推动国家改革;其政敌之一吕公著的家族地方化指标则较高,因而倾向于维护地方利益、反对改革。总而言之,唐宋之交出现了两个重要变化:中央官员之间的联系削弱,宋代皇帝将之加以利用以加强君权;精英家庭关系 *** 地方化,中央改革意愿下降,转而专注地方利益。如此也就能解释此后君权上升和国家力量下降的趋势了。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富弼墓志盖

接下来,几位与谈人逐一发言。赵世瑜老师说,王教授在接受访谈时明确表示,“我没有研究历史,我是通过历史来研究政治”“历史只是我研究政治的一个窗口”。所以,正确的历史认识很重要,是社会科学解释模式能否成立的基础。比如本书的核心概念“精英社会域”(elite social terrain),用同一个含混不清的elite概念来指称不同时期的不同利益集团,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这个概念中的“精英”在北宋前后已经是不同的利益集团。更重要的是,在帝制晚期社会史研究中,local elite指的是形形 *** 的控制地方权力的人群,与中央高官很少重叠;所谓“精英地方化”不仅指平民阶层可以通过科举上升为中央高官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指出现了各种在地的“精英”力量。换句话说,此前的“地方社会群体”变成了此后的“精英”。

再如,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弱君主能统治一个强国家,而强君主反而导致一个弱国家,宋代以后的国力日益衰弱。这个国力的数据是按岁入(特别是田赋收入)算出来的。必须要清楚, *** 的岁入绝不是国家财用资源的全部,更不能用来代表国力。以明代为例,上供物料有多少、作为服务的徭役怎么算、户部之外其他部门的收入有多少(比如作为另外一套国家管理系统的卫所屯田),加起来是怎样一个数?同样,清代内务府的收入(不能只理解为“皇帝的腰包”)、分布于各地的各类八旗旗地上的税收和物料等,也不算在这个户部岁入里面。所以,如何估计明清时期的国力,还要慎重。

本书的结论是,正是因为国家与社会的伙伴关系,在前者衰弱的时候,地方精英可以接管对社会的控制,才使国家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稳定,而19世纪的列强入侵和太平天国打破了这种平衡,最终导致清朝国家的衰亡。依作者的看法,就是那个传统的“精英社会域”被损毁或颠覆了。不过,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晚明以来的赋役册籍系统的建立有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从地方上的各种户籍册和地籍册的编制到省以至中央的《会计录》和《赋役全书》可以看到,国家可以按同一种原则和方式控制人口和土地。这种体制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民国,从内地一直到边疆。在这样的机制中,哪些人在发挥作用?又如何用“精英社会域”加以解释?事实上,原有的“精英社会域”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或者说,转变成为一种内部关系结构不同的新的“精英-民间社会域”,并与国家重新建立联系。因此,精英社会 *** 的变化不仅仅是中央-边缘的位置调整,该 *** 本身的性质和运作逻辑也在改变,研究者必须慎重把握。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清刻本《山东东昌府赋役全书》

张静老师认为,王老师的研究胜在数据的系统性,很难彻底推翻,但需注意辨析精英行为背后的基础。比如,如果亲缘 *** 越是遍布全国的精英,越在态度上支持国家变法,那么这些地方精英,是希望这个法律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还是希望以支持国家的态度,营造一种关系,从而能够通过和国家的关系保护自身利益?这两种情况下国家都可以增强自身的能力,但所依赖的基础不同:一个是法治(制度基础),一个是关系( *** 基础)。张静老师提问道,精英的行为为何只是基于已知的确定利益,而不是创造利益机会,从而能够进入皇权庇护 *** ,或者颠覆这个庇护 *** ?这里存在理论预设的变化:以社会结构业已存在的利益关系作为解释变量,还是关注精英宗族的战略行动创造关系,追求形成新利益,作为解释变量,更能够贴近历史现象?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财政政策和人均税收(0-1900年)选自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

张泰苏老师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中国古代王朝财政能力的确从宋开始呈现宏观上的下降趋势,而其中关键的节点是宋朝和清朝。宋朝是常规 *** 王朝中的异例,清朝则是异族征服王朝,出于意识形态实行超低税收。这样来看,研究者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解释不同朝代的变化?其次,政治精英 *** 与军事权力 *** 不一定重合。在中国古代,军事权力对君权的威胁比士大夫精英更大。而且二者逻辑相反——精英越地方化越安全,军事权力则反之。那么,研究者应该如何处理不同权力之间的张力?

严飞老师也从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将国家力量分为两个面向:对外扩张与对内攫取,后者又分为暴力和意识形态两种方式。因此,强国家不仅意味着财政收入的提升,更要考察意识形态能力和公民服从度。其次,精英与统治者之间有不断的回合互动。精英可能在上一个回合提出反抗,在下一个回合则表达忠诚。那么精英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未必是静态的精英家庭 *** ,更多是不断的回合互动。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The Rise and Fall of Imperial China,by Yuhua Wa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22

随后,王裕华老师对各位与谈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并一一作出回应。对于财政能力和国家力量的关系,王老师认为财政收入作为研究上千年历史的指标的确不完美,但却是更好的。而徭役等攫取形式之所以存在恰恰是因为国家力量弱,无法负担常规雇佣成本;内务府是皇家收入,与国家力量无关。此外,田赋的确在国家财政中占主要地位。因此,通过田赋收入衡量财政收入,进而衡量国家力量的 *** 仍是合理的。对于精英为何不创造新关系和新利益的问题,王老师认为科举的竞争性导致精英倾向于维护地方关系 *** ,而非开辟新的利益。对于宋朝的特殊状况,王老师指出,宋朝中央官员党争严重,有利于外敌入侵,因此仍与精英关系 *** 的变化相关。最后,王老师将历史学研究比作写实派,将社会科学研究比作印象派,强调了理论构建的重要性。

讲座最后,与会观众热情发言,提问涉及古代中国远距离姻亲 *** 的社会条件、元清两大异族征服王朝的精英 *** 情况、星状和领结状结构中精英竞争的程度、君主方面对精英 *** 的利用等方面。王裕华老师逐个予以简要回答,此次读书活动至此圆满结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5505.html

“讲座:王裕华:古代中国的兴衰-国家发展的社会根源” 的相关文章

王蕃:东吴天文学家、数学家,卓越超群,气质高风亮节

王蕃:东吴天文学家、数学家,卓越超群,气质高风亮节

王蕃(228年—266年),字永元,庐江人,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蕃最初担任尚书郎。吴太平三年(258年),担任散骑中常侍,加授驸马都尉。后又担任夏口监军。永安七年(264年),入朝担任常侍。甘露二年(266年),王蕃因醉酒被吴末帝孙皓杀...

历史上真实的殷开山是什么人?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上真实的殷开山是什么人?一生有何作为?

殷开山,唐代将领,出身陈郡殷氏,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殷开山在唐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为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最早逝世的功臣。殷开山还在《西游记》中出现,是唐僧的外祖父,率军剿灭刘洪,帮外孙报了仇。那《西游记》中的殷开山与历史上的殷开山有多大差异一,...

李隆基登基之后要杀上官婉儿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李隆基登基之后要杀上官婉儿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李隆基,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针对的对象是为韦后和安乐公主。因为这两人杀掉李显后想掌权。当李隆基把这两个人杀掉,把权力转移到他的父亲李旦身上后,实际上就达到目的了,不需要进行...

历史上真实的徐荣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能力怎么样?

历史上真实的徐荣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能力怎么样?

所谓乱世出英雄。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操带水而走。比及天明,又走三十余里,土冈下少歇。忽然喊声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却是徐荣从上流渡河来追。操正慌急间,只见夏侯惇、夏侯渊引数十骑飞至,大喝:“徐荣无伤吾主!”徐荣便奔夏侯惇,惇挺枪来迎。交马数合,惇刺徐荣于马下,杀散...

历史上真实的匡衡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故事

历史上真实的匡衡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故事

凿壁偷光的匡衡,曾是无数人的榜样,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自小就是一个优质苗子的匡衡,小小年纪就知道爱书,知道刻苦,这是非常难得的。他家里本来就贫穷,家徒四壁,后来因为机缘巧合,跟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学认字,于是便识得些许字。等到培养了些许的兴趣,问题又来了,自己没钱买书,可偏偏心痒...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后宫妃嫔不能干政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从《甄嬛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宫嫔妃不得干政,这是大清朝自古以来的规矩,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朝政规矩,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后宫嫔妃多是百官的女儿或是孙女选秀出来的,当女人进入后宫后,她们往往都是代表着整个家族的荣辱,如果她...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张飞,字益德,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后世历代老百姓的印象中,张飞是一个身长八尺、说话声如巨雷、行走如奔马的赳赳武夫。但经一些学者多年的考证,认为张飞不是一个大老粗,很可能是一个兼工书法绘画、写诗作赋的儒将耶。( 一)莽汉形象深入人心张飞的莽汉形象为啥深入人心呢...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