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3-23)740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他因写下了一部《聊斋志异》而流传千古,但他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却是历经坎坷和挫折。屡考屡败,屡败屡考,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后世的每一个人。

清代时期的乡试是每三年考一次,从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蒲松龄在此期间共参加了13次考试。

除此之外,还有三次由于意外情况没能参加考试。之一次是父亲去世,第二次是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制度,蒲松龄要为父母守孝三年。第三次是因为自己生病,从而错过了考试的时间。

蒲松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消耗在了科举考试上面,然而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三年复三年,所望竟虚悬。”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蒲松龄

读书人如何通过科举考试当官?

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从唐朝时期开始大规模兴起,是由“六部”中的礼部负责。其中规定:“天下的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当地的州县官员不得阻拦。”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无疑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途径。

然而,即使他们考中了进士,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做官,仅仅只是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而已。想要成为一名正式的官员,还需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官员录用考试,否则一切都是白费。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官员录用考试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一个人的才华高低和写作水平,而是主要考验以下四个方面:身、言、书、判。

“身”指的是一个人的外貌长相,是否一表人才。

“言”指的是能否讲一口官话,有没有官员的架子。

“书”指的是能否写出一手好字,文采是否出众。

“判”指的是能否写出一篇好的判词,考验在公文写作方面的特长。

只有考中的进士同时具备这四项基本的条件,吏部才能上报给皇帝,并授予他们一份正式的官职。直到这个时候,才算是正式迈进了仕途生涯,为朝廷效力。

无论是唐朝的科举考试也好,或者吏部的官员录用考试也好,存在的主观因素太明显了,时常会有“作弊”的情况出现。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科举考试

而到了宋朝时期,朝廷对科举考试实施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例如,继续沿用武则天时期就实行的糊名制度,也就是不准在试卷上出现关于考生的任何信息,还建立了一种“誊录制度”。

所谓“誊录制度”,就是为了防止主考官辨认出考生的笔迹,或者考生和主考官串通一气,刻意在试卷上留下特殊的记号。于是,就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将已经糊名的考生试卷用红色笔抄写一份,这份新的试卷称为“朱卷”。

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往往都在科举考试即将到来时,才临时任命的主考官,翰林学士苏易简就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嫌,苏易简就把自己关在贡院里面,断绝了与外人的一切往来,以表示自己的清白、廉洁和公正。

从此以后,凡是皇帝任命的主考官,在科举考试到来之前都会自觉将自己锁在贡院里,不与外界联系,在当时又称为“锁院制”。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科举考试的基础:先成为秀才

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最为完善的一个阶段,不仅程序完备,而且制度森严,从而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读书人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他们需要一步一步走完整个科举考试的流程,这将是一段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之一步:童生考到秀才

读书人在报考科举考试之前,无论年龄大小,统一称为童生。

童生要想获得功名就得入学,也就是参加由当地州县组织的童试,每一年举行一次,主要考核童生的文字水平和对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

凡是通过童试的人,就有可能获得最初级的功名,称之为生员,又称秀才。

秀才只是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一个起点,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就从百姓阶层一举跃升到士大夫的阶层。而且,在遇到诉讼或者刑事案件的时候,官府规定不可以逮捕秀才,而只能传唤他到庭协助处理。

如果秀才确实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地方官府只能首先向本省的学政机构提出申请,要求剥夺掉秀才的功名以后,才可以对他进行审讯。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第二步:秀才的划分

按照秀才的成绩高低,又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之一等成绩更好的称为廪生,入学以后由朝廷拨发相应的粮食;第二等称为增生,第三等称为附生,是指童试成绩一般和新入学的读书人。

这些秀才为了能够参加省里举办的考试,还要接受本省学政机构的考核。只有成绩优良的秀才们,才能获得参加省里更高一级的考试资格,称之为科试,科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第三步:秀才考到举人

通过科试之后,省里的考试一般都会选择在本省更大的城市举行,这一步称为乡试,因为是在秋季举办的,因此又称秋闱。

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连续考三场,每一场需要考两天的时间。这对于考生的体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连续六天的高强度考试,以至于很多考生都坚持不下来。

乡试考核的内容要比童试严格得多,除了考核秀才的写作水平以外,还要考核对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

这些秀才一旦考中乡试,就成为了举人,举人中的之一名被称为解(jie)元。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家喻户晓的唐伯虎就是明朝时期的江苏省解元。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科举考试的关键:进士

在科举考试中,能够考到举人这一级的,已经是十分难得了,是科举功名的第二个等级,他们已经可以参加地方州县举办的官员选拔了。

等到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年春天,全国各省选 *** 的举人齐聚京都,参加由礼部举行的会试,又称为春闱,成绩之一名的人叫作会元。

会试需要考核的内容除了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写作水平之外,还涉及到一些政策研究。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多多关注朝廷的政治时事,然后根据儒家经典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相应对策。

当举人通过了会试考试,就被称之为贡士,贡士也就相当于是后补进士。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殿试

会试之后,贡士就要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那就是殿试。

一般情况下,殿试在会试后的第二个月举行,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殿试的内容主要是一些比较现实的政治问题。若是参加殿试的贡士没有被淘汰,也就意味着,所有的贡士都能升为进士。

而在进士中,又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之一等级称为“赐进士及第”,名额只有三个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第二等级称为“赐进士出身”,名额有一百人左右,这一等级的之一名称为传胪。

第三等级包括所有没有进入之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进士,被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若是一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考了之一名,那就是连续获得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荣誉称号,叫作“连中三元”,当然这种情况在当时很少出现。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直到这个时候,考生们已经经历了童试、科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道流程,但科举考试仍然没有彻底结束,他们还要参加最后一轮的考核。

除了之一等级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个人之外,其余的所有进士全部都要参加朝考。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为了防止科举考试中的作弊行为,皇帝专门增设了朝考,目的就是为了对进士再一次进行考核。

朝考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主要考核进士的政治决策能力和公文写作的水平,这种方式叫作论疏。

二是考核进士的诗文、书法等文化水平。

通过朝考的进士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被称为“庶吉士”。没有通过朝考的进士,则直接被下放到全国各地,担任地方主事、知县,或者内阁中书等职务。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殿试

未考中进士的人,该怎么办?

然而,关于那些在前五道流程的考试中就被淘汰的考生,他们仍然有一定的机会进入官场。

将近一半的举人走进官场

凡是考生通过了乡试,而获得了举人的功名,然后参加三次会试都没有成功者,这一部分考生就可以前往吏部申请相应的官职,一般都是任命他们为地方州县的长官助理等职位。

但是,朝廷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分配给举人的职位十分有限,大约还不到100个名额。

除此之外,前往吏部申请官职的举人还要参加一轮考试,这种考试叫作拣选。考试的内容跟举人的能力和才华没有一点关系,主要就是看举人的外貌长相,包括是否有官相,是否有官架等等。

一般情况下,如果举人的外貌比较端庄和稳重,就可以通过拣选的方式获得一官半职,但都是一些比较低级的职位。根据统计,清朝时期的举人,有将近一半的人数都进入了官场,剩下的一半就只能终老乡间了。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科举考试

秀才也能进入官场

而那些没有考中举人的秀才,他们依然有进入官场的机会。

明清时期,各地的州县官员都会挑选一批比较优秀的秀才,举荐他们进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被称为贡生。

所谓贡生,其实就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的意思,以年龄稍大一些的秀才为主。但这种途径并不是每年都有的,而是每两年才会推荐一次。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因为考中了秀才,但就是多次考不中举人,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年纪大,从而被推荐为了贡生。

地方州县所推荐的贡生,其实并不需要真正前往国子监读书,更多的只是争一个身份而已。这个身份其实也是可以当官的,蒲松龄最后就得到了一个毫无权利的虚衔,那就是儒学训导。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在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个年代,公办学校分为好几级,更高级的称为国子监,地方州县上称为府学或县学,蒲松龄所担任的儒学训导,职位就相当于是县里公办学校的副校长。

总而言之,蒲松龄一生考了将近五十年的科举考试,终于是在年老体衰的时候,混了一个一官半职,也算了结了他心目中的一个心愿。

举人通过拣选,以及秀才通过推荐的方式进入官场,他们虽然在功名上赶不上进士,但在日后的仕途发展中不一定比进士差劲。

例如,清朝初年的两江总督于成龙就是明朝崇祯年间的秀才出身,由于地方官吏人员紧缺,时年44岁的他就被朝廷从秀才当中选拔而出,担任广西省的一个地方知县,最终一路升职到了封疆大吏。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于成龙画像

科举考试需要消耗的费用有多大?

一个考生如果按照一定的年限要求,全部通过以上科举考试的六道流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考生考了一辈子,都始终没有能够完成,历朝历代也都留下过许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唐朝末期的曹松,他一辈子都十分热衷于当官。但遗憾的是,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直到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此时已经71岁高龄的曹松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朝廷念及他的年龄,于是就破例让他考中了进士。

虽然曹松考中了进士,有了做官的资格,但这样的老人也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了,仅仅是被授予了校书郎的虚职。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状元及第

到了清朝时期,随着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变得越来越多,而考场失忆的考生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在广东省的乡试期间,年纪更大的一位考生是来自广州府三水县的陆云从,当时已经是102岁的高龄了,刷新了科举考试以来参加乡试的更大年龄记录。

朝廷得知陆云从的情况之后,道光皇帝亲自给他赐予了举人的身份。

第二年,陆云从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参加会试,京城的百姓纷纷前来围观这位一百多岁的举人。道光皇帝认为,这是天下吉祥的象征,特别批准陆云从可以免除考试,并赐予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职。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道光皇帝

科举制度中虽然有这样的规定:“考生若是考中了秀才以后,就可以进入县学、府学等公办的学堂读书”,但县学、府学并没有成为教育当地读书人的学校,而是成为了科举管理的衙门,因此考生还得自己花钱请老师教学。

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江南地区的一个普通私塾老师的月工资大约是四五两银子,一年也就是约五十两银子。

举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看,假如一个考生从10岁开始入学,到25岁考中举人,中间的15年时间全部都要自掏腰包,请老师教课。按照老师的年工资50两银子来算,15年就需要花费750两银子。

除此之外,考生每一年的笔墨、书本和参加童试、科试、乡试等各级考试的费用总共10两银子,15年就是150两,这两项加起来就需要花费900两银子。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而且,考中了举人之后,他们为了节省费用,就不用再聘请老师了,完全可以自学,因为到了举人的程度,也没有老师敢教了。

从举人到进士,中间还需要经过会试、殿试和朝考三道流程,共需要九年的时间。假设每年花费在这上面的银子是10两,九年也就是90两,此时考生的年龄也来到了34岁。

也就是说,一个考生从10岁开始入学,到34岁考中进士,一共需要花费将近1000两银子的成本,这其中还不包括师友交际、考中各级功名之后庆祝的费用等等。

其实,一个考生能够花24年,就通过了科举考试的六道流程,最后获得官职,这已经算是非常顺利的了。若是中途考试不中,重新再考的话,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江南贡院

但是,对于古代时期的寻常百姓家庭而言,1000两银子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许多考生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穷困潦倒。

严复是一位清朝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出生于东南沿海的一个富庶之地福州,自从12岁时他的父亲去世,本来家境富裕的家庭就再也承担不起他的科举考试花费了,他也只好放弃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梦想,从而进入了福州船政学堂。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将科举考试视为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的正途,但鉴于科举考试昂贵的成本和漫长的时间,让很多考生都选择了望而却步。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不差钱的富家子弟来说,他们的自身才华考不上进士,但又想做官,于是就出现了“买官卖官”的生意。因为,通过花钱买来的官职,所需要的成本甚至远远低于正规途径科举考试的费用,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直接和保险。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根据民国时期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中记载:

“清朝统治年间,小康人家的子弟不想读书,只想着积累资金购买官职,作为将来吃饭谋食的工具,美名其曰“讨饭碗”。至于富商巨室那些家财万贯的人家,即使是襁褓当中的乳臭小儿,家长都为其买了红顶花翎,还购买了候补道台,又给加捐了二品顶戴花翎。”

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目的,更是难上加难。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科举考试的难度是每个考生奋斗过程中的一个客观成本,不仅让考生知道了成功路上的艰辛,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更大意义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5546.html

“看完古代的科举考试,你还觉得高考难吗?至少耗时24年,花费千两”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死后正是进攻蜀汉的好时机 司马懿为何终生没有攻打蜀汉

诸葛亮死后正是进攻蜀汉的好时机 司马懿为何终生没有攻打蜀汉

对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曾伐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是一个人才鼎盛的年代,各方势力为了争霸,经常发生战争。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不少的谋士,而在这些人当中,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最出名的。两人都是天赋异禀,天赋异禀,经常是竞争关系,但司马懿却经常输给诸葛亮。...

邢秉懿:身为南宋开国皇后,却从未享受过皇后的荣耀

邢秉懿:身为南宋开国皇后,却从未享受过皇后的荣耀

靖康之难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当时百姓带来深重灾难。靖康之难中,除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成为俘虏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北宋女性也遭到灭顶之灾,其中不止有宫女,还有许多出身高贵的妃嫔和公主,她们被抓后也成为俘虏,被迫北上,宪节皇后邢秉懿也是其中之一。邢秉懿是南宋开国皇后,但她却没有享受应有的尊重和...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乾隆和康熙儿子不少在位又长 乾隆晚年为何没有儿子夺位

对乾隆和康熙都在位六十余年且儿子都不少,为何乾隆儿子没有争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与康熙虽然都在位长达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却没有像康熙晚年那样出现诸子为了争夺皇位展开激烈争斗,这又是为何呢?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乾隆寿命太长去世时儿子并没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没...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东汉末年宗室、军阀,入主益州,担任益州牧

刘焉(?-194年),字君郎(《华阳国志》又作君朗)。江夏郡竟陵县人。东汉末年宗室、军阀,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焉初以汉朝宗室身份,拜为中郎,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官。因益州刺史郄俭在益州大肆聚敛,贪婪成...

贺铸是什么人?历史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贺铸是什么人?历史上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贺铸,北宋词人,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在北宋词人中,贺铸身高七尺,按宋元时的标准折算约2.2米。古代人的身高普遍比现代人低,因此众人瞧他均仰视之。他双眉耸拔,脸色铁青,胡子拉叭的,显得冷酷高傲,不少人看后会感到胆战心惊,当然免不了背...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还亲自发文祭奠?

历史上朱元璋曾经降旨叛张某极刑,后来陈汶辉查实冤情后封还御旨,惹得老朱大怒,直接问罪,那么朱元璋问责陈汶辉之后为什么又后悔,亲自发文祭奠陈汶辉呢?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陈汶辉是明朝初期的知名文臣,出生在福建诏安县梅岭人,是唐朝时期大臣陈元光的二十四世孙,其本人在元朝大德年间出生,从...

刘备当初没有实力和地盘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选择刘备

刘备当初没有实力和地盘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选择刘备

对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也是世人公认的智者形象代表。诸葛亮早年隐居隆中,后来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在他的辅佐下,刘备阵营迅速崛起,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穷二白到与曹操阵营、孙权阵营分庭抗礼,三足鼎立。因此,诸葛亮...

曹丕篡位将汉献帝赶下台后 曹丕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曹丕篡位将汉献帝赶下台后 曹丕为什么还要优待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为何要对他优待,没有对他斩尽杀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