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各地区文化之间有什么差异?文化演变的历程又是怎样的?
文 |史记新说
编辑 | 史记新说
古代文化的差异
研究中国早期的历史需要不断地在两极之间导航,连续中的变化和变化中的连续。在东亚腹地人类社会的悠久历史中,我们发现了重要的结构共性和对广泛不同环境的广泛文化反应。
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某些意义上具有相似的一般特征,如农业、村庄、陶瓷、石器,但在这些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上高度多样。
黄河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文化,仅举三个关键地区的名字,即使在今天也表现出了差异。
这些差异的根源在8000年或更长时间的考古记录中清晰可见,并清楚地反映了不同的生态和农业经济。
例如,长江流域的人们主要种植水稻,而北部的渭河流域和黄河平原的人们则种植几种小米以及大麦和小麦。
南部沿海地区的人们食用大量海鲜,并能获得丰富的水果和蔬菜,无论是在野外种植还是采集。
在一些文化中,狩猎从日常的追求演变为一种精心的、仪式性的精英活动,而在其他地方,狩猎和采集部落民族的小群体一直存在到王朝国家和大城市时代。
即使在几个世纪以来,两条大河流域的一些北方和南方文化开始融合并融合成我们称之为中国的根文化,许多地区,无论大小,仍然没有被同化。
在中国的之一个帝国时期,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20年的秦汉时代,帝国一直在努力确定其与边界内外许多非汉化民族的关系。
至今,南部、西部和北部高地仍有大量非华裔人口。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仍有至少五种语言在使用。
可以合理地假设,在古代,心脏地带的民族语言多样性要大得多。另一方面,同样真实的是,在红心地区文化多样性的纠结中,存在着一条强大的文化延续线。
在这种程度上,经常重复的关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文明”的说法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
公元前四千年晚期、三千年早期至三千年中期,在长江三角洲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发现的面具状装饰,显然是2000年后商朝青铜器面具状装饰的祖先(有几个中间步骤)。
龙山文化晚期(公元前2600–2000年)的许多陶瓷器皿的形状在青铜时代早期二里头文化和随后的商朝时期被直接复制到青铜中。
心脏地带许多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及他们的玉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继承者,都对建造夯实的土墙(乡村墙、城墙,最终是州界墙),以及通常位于夯实的土平台上的大型建筑的柱梁式建筑风格表现出共同的热情。
东亚腹地已知最早的书面语言,发现于商代晚期占卜用的动物骨骼和龟壳上,显然是汉语的早期形式。
随后的书面记录表明,汉语作为该地区的通用语言,无可阻挡地传播,其他语言只能在零星的地区生存。
在本书的几页中将引用许多其他长期连续性的例子,因为这种连续性,我们通常会用“原始中国”、“中国”和(从秦汉时期起)“中国”文化来写作。
然而,要说古代东亚腹地存在着根本的连续性,并不是说该地区的社会,无论是在新兴的中国文化主流中还是在其边缘,始终保持静止。
社会可能会因应内部进化发展或外部压力而改变,或两者兼而有之。它们甚至可能被清除并替换。
例如,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2300年)似乎已经消失了,可能是由于长江三角洲良渚故土的持续繁荣。
良渚文化的一些属性在龙山文化中重现,龙山文化约于公元前2600年在山东西部兴起,并逐渐在黄河平原广泛传播。
这些文化属性是北移到龙山地区的良渚难民带来的吗?还是仅仅是长期文化接触的结果?龙山霸主是否征服了良渚文化末期的残余?
反过来,龙山文化的最后阶段是否直接导致了东亚青铜时代的开始?明确的答案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古中国朝代中典型的文化特征
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继续彻底地重新认识了我们对古代心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以及政治权力和竞争文明的演变。
它揭示了许多早期复杂的社会,这些社会在传统历史中没有记载,但必须加以考虑,才能全面可靠地了解中国是如何成为中国的。
中国历史传统上分为“王朝”,定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国王或皇帝从政治象征中心统治中国的全部或至少大部分领土。
因此,谈论汉朝、唐朝、明朝等等是很平常的事,这些术语既熟悉又理解。
然而,在古代,“王朝”的概念并不那么明确,将中国早期历史称为一系列王朝(夏朝、商朝和周朝)的旧习惯往往意味着比事实上更大程度的领土控制和政治集权。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必须明确心脏地带存在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实体,以及用来描述它们的术语。
“时代”和“年龄”是有用的灵活术语,通常表示相当长的时间,通常以重大的政治变革或技术进步来区分。通常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青铜时代”适用于大量社会精力用于金属制品,主要是青铜制品生产的时代。
在东亚的心脏地带,青铜时代开始于大约4000年前,尽管在几个心脏地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发现了原生铜的冶金前加工,与早期原始国家和国家的发展相吻合。
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81–221年),当其他材料,尤其是铁,取代了青铜的重要性时,青铜开始衰落。
它随着中国帝国时代的到来而结束,也就是秦汉。当然,青铜制品的生产在帝国时代仍在继续,但青铜已不再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青铜时代本身是从“石头”或“石器”时代发展而来的。旧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用碎石头制成的工具和武器的范围相当有限,用于狩猎和采集。
新石器时代是“新石器”时代,石器的 *** 更加精细,形式和功能更加多样,被用于狩猎、农业、战争以及装饰或宗教器物。
东亚心脏地带新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通常被称为玉石时代,因为心脏地带的一些地区的文化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了 *** 精密 *** 的玉器上,这些玉器似乎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用性。
考古学家有时会从古代遗址中发掘出石头、玉石、青铜、陶瓷或其他材料的文物,并根据对其特征的分析研究将其归为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指一系列复杂的特征,包括生计、定居模式、一系列具有独特形状和装饰的物质对象,以及(在已知的范围内)语言、信仰和传统。
古代文化的演变
文化可以,但并不总是,通过复杂的阶段演变,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产生文明,复杂的城市文化和国家。我们遵循人类学家的普遍做法,描述了走向文明的四个文化步骤:
1简单的村庄,从事农业生产和简单的工艺生产,社会地位和工艺专业化差别不大,很少有组织的战争,很少对外贸易,与邻近村庄的接触有限。
2简单的酋长,一个或多个城镇与周围村庄的 *** ,从事农业生产和一些专业工艺生产,具有一定的社会等级和职业专业化。
初级 *** 由非世袭酋长领导,他们通常声称拥有特殊的军事或宗教权威,并获得长老理事会或类似社会机构的同意。有一些有组织的战争,军事防御的筑墙,还有一些长途贸易。
3复杂的酋长国(国家或原始国家),包括一个城市,通常包括与其相关的仪式中心、几个城镇和许多村庄。农业生产可能包括广泛的灌溉工程。
农业生产者将一部分农作物归功于统治精英。工艺生产高度专业化。统治有时非正式地连续几代世袭,由军事精英在宗教精英的支持下垄断。
战争很常见;防御墙是巨大的。精英们使用的住宅和礼仪建筑既大又精致。仪式,包括精英葬礼,都使用稀有昂贵的材料,如玉石和金属。
贸易是活跃的,可以包括专门的工艺产品和重要的原材料。复杂的酋长地位有时构成国家。
意味着一群人通常通过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传统,包括假定的共同祖先血统、共同物质文化和领土毗连,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民族。
4高度分层的社会(文明、国家),控制着广阔的领土,包括首都、其他出于战略、仪式或经济原因的城市,以及众多城镇和村庄。
笔者认为:
社会是复杂和高度分层的,社会等级从王室到贵族、牧师、工艺专家、商人、农民和奴隶等。有频繁的大规模进攻和防御战,包括占领和控制领土的军事行动。
大量纯生产的商品可供精英使用;有高度发达的工艺专业化和广泛的对外贸易。农业生产由精英控制,农业工人实际上是农奴。
王室内部的统治很可能是世袭的,“王朝”一词开始适合用来描述政治政权。采用或发明了一种书写系统。
我们将在东亚腹地地区的不同地区遇到所有四个阶段的文化。
结语
青铜器皿和武器的大规模生产发生在公元前三千年晚期和两千年早期,当时黄河流域中部的国家或原始国家演变为边缘国家。
根据2000多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历史,这些政体是夏、商、周三国。他们由“国王”(王)统治,他们在有序的王朝继承中相互跟随,经常是父子,有时也是兄弟对兄弟或叔侄。
因此,这些国家被称为王朝,因为它们在一个王室或家族中具有世袭君主制度的特点。
有时,夏、商、周在早期文本和现代历史写作中都被称为“三代”,以反映持续的“中国”文明的理念,并强调夏、商和周王国在东亚腹地地区的中心地位和主导地位。
但是,现代历史和考古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三代作为被野蛮“野蛮人”领土包围的孤立文明灯塔的旧观念,王朝的概念本身需要对夏、商、周进行一些限定。
一些学者根本不愿意接受夏朝的存在,因为缺乏确凿证据。商朝无疑确实存在,但其领土控制的程度以及与邻国关系的性质尚不清楚。
此外,周朝(传统上的年代为公元前1045–256年)是否可以说在春秋(722–479)和战国(479–221)时期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存在,这一点值得商榷。
当中国分裂成大量准独立国家时,这些国家充其量只承认周王的象征、仪式或宗教权威。
参考文献:
张国昌、徐平芳,《中华文明的形成:考古学视角》。
长江沿岸的中心和外围。剑桥和纽约: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3。
詹姆斯·莱格译,《中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