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长瘟疫持续51年,人口减少过半,很多名人死于这场瘟疫
时至今日,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三年的时间了。
可是在瘟疫横行的古代,最长的一次疫情却持续了整整近51年,致使国家人口减少了五分之四,很多名人也都死于这场瘟疫。
东汉末年的瘟疫
这场令人谈之色变的瘟疫爆发于东汉,《后汉书·灵帝纪》中曾有记载:
“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仅仅在汉灵帝在位期间,这场疫情就大规模地出现过五次,波及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令人闻风丧胆。
根据很多专家的研究,他们认为这场疫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攻打匈奴的时候。
由于游牧民族长期在塞外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很差,整日里与牲畜们同吃同住。于是很多不知名的病毒,就悄无声息的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开来。
这些病毒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不断变异,最终变成了人畜皆可感染的病毒。
牧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传染性极高的病毒,只当那些人是感染了风寒而死,并没有做出任何防控的措施。
而汉朝的士兵们在与匈奴人作战的过程,也难免会被传染,但是因为疫病发病速度很快,致死率很高。
人往往还没有得到治疗,就已经病发身亡了,所以当时的汉朝大夫们,对这场突发的疫病也是束手无策,深感头疼。
这场疫病,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持续了将近51年,致使上千万的百姓在这场疫情中丧生。
据《中国人口史》的记载,在汉灵帝光和七年时,人口约有5500万左右,但是到东汉灭亡时,人口迅速锐减到了只有1500万,人口减少过半。
名人殒命
熟悉历史的人肯定听说过“建安七子”的名号,他们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七人当中,除了被曹操处死的孔融,和早亡的阮瑀以外,剩余的五人,都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大疫病。
建安二十二年,王粲(càn)跟随曹操征战东吴,却因为感染了疫病,在返回邺城的途中病逝,享年41岁。
王粲和曹丕是至交好友,王粲身死的消息传回来的时候,曹丕悲痛不已,他以世子的身份,亲自给王粲送葬。
曹丕想起了王粲生前更爱听驴吠,便在坟前学起了驴的叫声,以此表达对王粲的怀念之情,驴鸣送葬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除了建安七子,曹魏权贵司马朗,也是死于这一次的疫病。据记载,司马朗跟随曹操前去讨伐孙权,却在魏军安营扎寨的时候,发现军中出现了大规模的瘟疫。
司马朗作为将领,为了稳定军心,便亲自前去探视这些生病的士兵们,可因为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司马朗也被感染了。
后世很多人认为曹操这次大败,是由于刘备与孙权联手作战的原因,但如果不是这场瘟疫,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军,曹魏和东吴之间,谁胜谁败还真不一定。
在查阅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人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去世的,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身强体健,正值壮年,突然的暴病而亡,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场疫病。
神医现世
乱世之中出英雄,在这场肆虐的瘟疫中,民间也出现了一位神医,他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后世人称其为“医圣”。
张仲景出生于南阳的一个大家族里,他的家里原来本有200多个族人,但随着疫情不断发展,张仲景的家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到10年,张家人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为了根治此病,拯救黎民百姓,张仲景在民间不断地走访调查,总结经验,并将这种疫病,都统一归结为是伤寒病。
还因此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一本中医医术的奠基之作,为防控和治疗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张仲景还经常免费为百姓们看病抓药,当地的人们纷纷将他叫作在世华佗。
《伤寒杂病论》不仅有效地防治了东汉时期的疫病,在近几年爆发的新冠病毒中也发挥了不少作用,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预防新冠的“清肺排毒汤”,就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这本著作。
东汉末期的疫病,之所以能持续51年,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医疗技术的落后,和统治者的不作为,两者加在一起,才会导致数以千万的百姓丧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