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3-27)530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乎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新年古称“元旦”“元日”“岁旦”等,民国之后改称“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然而,如今过春节,除了远方的游子回家团聚,值得期待,就是除夕夜的“年夜饭”和“春晚”,还能体现出过年。

怪不得,每年过年,人人都会感叹一句:“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诚然,相比于现在,古代过年的内容丰富多彩,祭祀祖先,消灾辟邪,祈福求吉,迎神送神,走亲访友,充斥着浓浓的“年味儿”。

那么,古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又是怎样流传的呢?

今天除夕,不如跟着我的文章,去古代过一回年吧。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燃放爆竹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爆竹起源很早,大概在西周时已由此风俗。

古人燃放爆竹,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驱逐妖魔鬼怪。南北朝时,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

《神异经》上说:西方深山中有一种人,身高不过一尺,不害怕人,若是人触犯了它,便令人浑身发热,这种怪兽人称“山魈”。

人们发现山魈惧怕火光和响声,便点燃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以惊吓山魈,这便是最早的爆竹。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名字叫“年”。年头长长角,凶猛异常,经常在除夕夜出来祸害百姓,吃人和牲畜。

人们非常害怕“年”,却无法制服它,只好在除夕这天扶老携幼跑到山里躲避。

有一年,村里人正忙着逃难,来了一位乞讨的白发老人,大家都在慌乱恐惧中,谁还顾得上他啊?

只有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婆婆,看老人可怜,给了他一块饼子,并让他赶紧去山里躲“年”。老人听了,笑而不答,老婆婆只好一个人走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村民们回到村里,发现牲畜都安然无恙,只有那位老婆婆家里火光冲天,发出“砰砰啪啪”的响声,怪兽“年”站在远处,瑟瑟发抖。

突然,老婆婆家的大门开了,一位红袍老人出现在门口,年吓得掉头就跑,狼狈逃窜了。

原来,红袍老人点燃了老婆婆家堆积的竹子,发出的火光和响声吓跑了“年”兽。

大家才发现,“年”惧怕火光、响声和红色,从此以后,每逢除夕夜,百姓们便点燃竹子,大门上贴上红纸吓唬、驱赶“年”兽。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唐初,瘟疫流行,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进竹筒,以点燃后产生的烟雾驱散山岚瘴气,消除了瘟疫,这便是最早的火药爆竹了,李畋也被尊为中国的“花炮祖师”。

到了宋代,火药和造纸术飞速发展,人们用纸把火药卷成火药卷,点燃后会产生巨大的响声,现代鞭炮的雏形由此产生。

宋人施宿《会稽志》卷十三说:“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也记载了连续的爆竹——鞭炮:“至于爆竹……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人们燃放爆竹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驱赶怪兽、瘟疫,后来因其响声有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成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了新年最主要的习俗。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桃符和门神的由来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是门神和对联的原始雏形,挂桃符、贴门神都是古人安宅辟邪的重要方式之一。

桃符的起源由来已久,还是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道:“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宋人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宋代桃符的相关情况,“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狻猊、白泽都是古代瑞兽,其实就是狮子的两个古名。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神荼郁垒是古代的两位神将,很多古籍都有记载,最早出自汉代的谶纬书《河图括地象》:“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面有金鸡,下面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垒,都手执苇索,专门吃不祥之鬼和怪兽怪鸟。每天天快亮时,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所有的鸡都跟着鸣叫。金鸡飞下来,吃诸恶鬼。鬼畏金鸡,都吓得逃之夭夭了。”

《河图括地象》如今已经失传,关于神荼神荼郁垒抓鬼怪,民间更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是这样的:

相传,东海之滨,美丽的度朔山上有一大片桃林,其中有一棵桃树,枝繁叶茂,树冠蟠虬、覆盖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吃了可以成仙。

神荼郁垒就是守卫这片桃林的神将。

一天,一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怪兽来偷桃子,桃林主人就让神荼郁垒去驱赶它。神荼郁垒手持桃枝打败了怪兽,用苇索捆绑起来,喂了看山的老虎。

此后,人们便于除夕夜用桃木做成桃人挂在门口,用来辟邪驱鬼怪。

后来,人们又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或者写上他们的名字,就是最初的门神。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古代先民们自来认为桃木可以辟邪,先秦时代,人们便使用桃木柄扫帚,认为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

《庄子》里亦有文称:“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后来,人们又把会捉鬼的钟馗画在木板上作为门神,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可见新年挂钟馗的习俗由来已久,盛行于宋。

后来,造纸术兴起,人们便用纸张代替桃木板,久而久之,门神画像又被换成祈福求吉的吉祥话,这就是春联的雏形。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春联》记道:“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又记:“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

因而,春联也是起源于桃符的,冰心在《三寄小读者》中写道:“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守岁、饮屠苏酒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我们小时候过年还有“守岁”的习俗,除夕夜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点起火炉,吃炒花生,嗑瓜子,聊天,看春晚,12点春晚的钟声敲响,母亲的水饺也煮熟了,开始放鞭炮,吃完水饺,已经到了第二天大年初一,守岁完成,开始上床睡觉。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关于守岁也有美丽的传说。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美丽善良,却偏偏爱上了凡间一个给人家烧火的穷小伙儿,玉帝很生气,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贬为了凡人。

王母娘娘不忍心自己的女儿跟着穷小伙儿受苦,向玉帝求情,封穷小伙儿做了“灶王神”,玉帝的小女儿自然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民间疾苦,就趁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回天宫探亲时带回许多东西,分送百姓。

她回去后二十四扎扫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打酒,年三十包饺子,深夜从天宫赶 *** 间,百姓们为了等待灶王奶奶,都不肯睡去。

人们看到灶王奶奶回来了,还带回好多好东西,赶紧点香火、放爆竹迎接灶王奶奶。

后来,发展成习俗,就成了“守岁”。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守岁的习俗出现了的比较晚,唐人李淖的《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

唐诗中关于守岁的描写已不少,例如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杜甫的“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

守岁的最早记载出自西晋周处 《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除夕夜守岁时,一家人围坐吃团圆饭,还要饮屠苏酒。

屠苏是一种用多种药材泡制的酒,据说有克制瘟疫邪气的神奇功效,冬春季是瘟疫的高发季节,古人除夕夜饮屠苏酒,以求来年不患瘟疫。

相传,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桂枝、防风、花椒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他每年腊月都把草药包好分送给邻里乡亲,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饮用可以祛病。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据说他还把自己的药堂起名为“屠苏屋”。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屠苏”之一次被记载却是在唐朝,韩鄂写的《岁华纪丽》: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

由此可知,饮屠苏酒在唐代已成为过年的习俗。有趣的是,我们平时饮酒,总是先敬长者,而屠苏酒却是年纪最小的先饮。

晋朝的一位官员董勋解释说:“过年,年龄小者长了一岁,值得祝贺,所以先饮;年纪大者老去了一岁,是件不好的事,所以后饮。”

苏辙《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苏轼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中也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这兄弟二人都是希望自己长寿啊。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回宋朝过年吧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怎么样?古代过年是不是比我们现在有趣的多?可惜现在这些年俗几乎都被摒弃了,若是想过一个真正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年”,只有去穿越了。

而且更好穿越到宋朝,宋朝是中国经济文化的高峰期,宋人是公认的最风雅浪漫、最会玩儿的人,到了宋朝,一定让你过一个最“中国”的大年。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3/496171.html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真实的继后乌拉那拉氏是什么样的?结局有多惨

历史上真实的继后乌拉那拉氏是什么样的?结局有多惨

乾隆朝的继后乌喇那拉氏,是清朝乌喇那拉氏族的最后一位皇后。但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如懿传》如今正在大火,这也让世人开始关心起了乾隆的感情生活,关心起了如懿的历史原型。如懿的历史原型是乌拉那拉氏,也是乾隆的第二位妻子,常被人们称为继后。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此人虽然成功在宫斗...

裴度:唐朝中期名相、文学家,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裴度:唐朝中期名相、文学家,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 ),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进士。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而与宰相武元衡均遇刺,武元衡遇害,...

古代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古代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古代宫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的?近几年,清宫剧非常受观众们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看后宫皇后和众多妃嫔们为了争夺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着实有意思。在清宫剧中,后宫的斗争激烈程度丝毫不比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你死...

古代妃子被要求殉葬的时候 妃子是活埋还是先处死再活埋

古代妃子被要求殉葬的时候 妃子是活埋还是先处死再活埋

古代妃嫔殉葬时,殉葬时妃子们是直接被活埋还是先处死再陪葬?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中华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瑰宝,但是在历史中,也有一些陋习遭到了坚决的抵制和废除,其中就有一项殉葬制度,在古代的皇室当中,殉葬十分常见,直到清朝初期在遭到彻底...

历史上真实的陈胜是什么样的?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真实的陈胜是什么样的?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陈胜,字涉,楚国阳城人。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公元前209年,陈胜“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打响武装反抗暴秦的第一枪。这支装备简陋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武装,恰似燎原星火,引发“天下云集响应”。陈胜推倒秦王朝覆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

古代生孩子为什么要准备大量热水?

古代生孩子为什么要准备大量热水?

古代生孩子为什么要准备大量热水?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看古代的电视剧,女人临产前总是大呼小叫地喊丫鬟烧水,就算是稳婆来了,第一件事也是吩咐下人烧水。看着一盆又一盆的热水端进屋里,又端出一盆又一盆的血水,观众的心都跟着提了起来。古代接生条件有限,热水却是必备品,甭管是在富贵人家还是穷...

萧子范: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萧子范: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萧子范(486年-550年),字景则,南北朝时期梁朝辞赋家,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齐豫章文献王萧嶷第六子。子范与其八弟萧子显、九弟萧子云三兄弟,并称“三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萧子范于永明十年(492年)获封祁阳县侯,拜太子洗马。南梁天监初年降为祁阳...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商鞅惨遭车裂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国之所以迅速强盛离不开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能一统中国,也离不开商鞅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商鞅在秦为相十余年,可以称得上了一个无情无义的工作狂CEO。为了更好地为秦国工作,他曾经通过好友孟兰皋推荐了一位名叫赵良的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