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历史人物,李商隐与王安石各写一首诗,专家:各有千秋
——唐诗如月,照亮生活。
文/空青
【引子】
贾谊在诗词里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其本人生在汉代,并未创作过任何诗词,然而学习入门诗词之人,却少不了要了解他。
贾谊与屈原一样,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代表了知识分子冥冥命运里的一些共性,因此千百年来,始终生活在文人群体的心灵世界当中,也不断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文学作品当中。
屈原自不必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正正好戳中了大多数文人才子怀才不遇、难求明主的苦闷;而他最后怀石投江的决绝,更是历代文人心中对气骨名节的更佳诠释。
贾谊呢,则因为在汉文帝这一“明主”治下被贬谪长沙,引起了知识分子对“生不逢时”的共鸣。
不过,文人们对屈原的的意见相对统一,但到贾谊这里,观点和意见就多了起来。
这一篇,主要带大家欣赏两首关于贾谊的诗词,分别出自唐朝的李商隐和宋代的王安石。两人经历各不相同,因此写贾谊的角度也是天差地别,两首诗的对比也就格外有意思。
【诗篇】
贾生
王安石 〔宋代〕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
贾生
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临境】
李商隐这首诗名气太大,而且主题思想相当明显,被讨论的余地不多。诗歌通篇以讽刺为主,借汉文帝贾谊之间这一件小事讽刺晚唐当时统治者不思进取,不用英才的现状。
王安石这首诗,则突出一个角度新颖,从“谋议略施行”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官场政治的一些理解。读懂这首诗,我们还是从王安石写作这首诗的环境背景说起。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熙宁二年到熙宁七年之间,这段时间,王安石经历了之一次被提拔为宰相、大刀阔斧改革变法到被迫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政治势力边缘的大起大落。变法革新,这可以说是王安石一生中最为重视也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自然,这五年内的诗歌创作,也就围绕着这件事展开。
我们来详细读读这首《贾生》。
【诵析】
诗是纯议论的布局,所以并不难读懂。
“贾谊提出的政策建议,汉文帝后来都一一实行。从这一点看来,谁能说汉文帝对贾谊不好?”
“古往今来,爵位很高但是说话提建议从来不被皇帝采纳的人,没有一万也有着千八百的了吧?”
史学家班固有记载:“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就是说贾谊提出的意见汉文帝都采纳并且施行了。王安石大概也是读到了这一条,才有感而发写地这首诗。
前面也已经说到,王安石这阶段的创作都围绕着自己的变法而来。自己后来虽然辞去宰相职务,但因为有皇帝支持,所以在位时期颁布的各项法令还在正常实施,没有被废止。
从这一点看来,王安石的遭遇和贾谊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人不得重用而政策得以施行。
【尾言】
将李商隐与王安石的两首《贾生》放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后代的评论家对此也多有分析。
李商隐的诗选择了“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一件很具体的事迹,以小见大展开论述;
王安石则是从宏观落笔,去讨论整体政策是否得到采纳并施行这一话题。
李商隐自身怀才不遇,抱负难申,于是将贾谊引为知音,为他的遭遇感到伤感;
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于是为贾谊的政治建议得到采纳而同喜。
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遭遇不同,着眼点也自然不同,写作笔法也有所不同。李商隐诗夹叙夹议,注重氛围场景的营造;王安石诗则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最后,拓展阅读中还有另一位伟大诗人所写的《贾谊》,供大家关联赏析。
【拓展阅读】
七绝·贾谊
*** 〔近现代〕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我是空青
梦想是将古诗词之美带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