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3-28)680

前言: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八月,明宣宗朱瞻基收到了一封来自于江西的奏疏,里面对于南昌宁王府官属的诸多僭越行为提出了弹劾。皇帝看了一下署名,这位上奏的大臣是江西按察司副使石璞。

按察司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设正使一人,正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一般来说,王府官员例不考察,也不需要由按察司来监督。宣宗很好奇,是什么事情惹得石璞这么大动肝火呢?具体来说,石璞一共讲了两件事。

其一、每年的冬至节和正旦节,江西文武官员都要分别向朝廷和宁王行庆贺礼。每次正式行礼之前,众官都要先去上蓝寺(今南昌佑民寺)预习彩排。先向朝廷行礼,然后各官退班释服,撤去万岁金牌、仪仗,再练习向宁王行礼。然而本年宁府长史刘坚、审理正沃能、奉祠正盛祥等人却在向朝廷行礼之后,紧接着就让典仪宋安等唱班,逼着众官行九拜礼。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上蓝寺(今南昌佑民寺)

其二,本年五月初一日,宁王府典仪所移文本司,让本司官员具服前往铁柱宫习仪,准备进贺宁王千秋节。所谓“礼有定分,尊无三上”,宁府官员有什么权力让文武官一体习贺仪?而且沃能、盛祥不过是六品和八品的官员,出入却用藤棍、竹篦前引,有违礼制。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宣宗并没有因此而勃然大怒,反而主动为宁王朱权进行辩解。

上谓行在礼部曰: “宁王老成人,未必不详典礼,但官属过分耳。可稽考王府旧行礼仪,申明其制。沃能等僣分越礼,令长史司遣赴京。”—《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二》

石璞奏上来的事情,往重了说是僭越,往轻了说就是王府官员不懂事。但对于宣宗来说,削藩大业已经快接近尾声,他不想于此时再节外生枝。虽说自祖父太宗朱棣以来,宁王朱权就一直是朝廷的重点关注对象,但这位叔祖毕竟已经在两年前亲自向宣宗服软认输。为了体现自己对宗室的“亲亲之谊”,朱瞻基决定此事就此打住不再追究。

那么宁王家族在宣德朝还有什么故事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宁王对子女的舐犊之情

宁王朱权,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原本是燕王朱棣奉天靖难的投资人。但是事后论功行赏之时,宁王并没有拿到应有的收益,反而被削夺兵权,从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迁到了江西南昌。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宁王朱权剧照

在太宗朱棣当政的永乐年间,朱权的日子可谓是过得战战兢兢,不得不韬光养晦以诗书自娱。一直到仁宗朱高炽继位,宁王的岁禄才从一千石增加到一万石,这应该是新天子念着当年和叔父一起守卫北平的情分。然而朱权借此提出想回大宁,还是被仁宗一口回绝,朝廷提防他的心思并未减少。

既然大宁回不去,朝廷又始终存着警惕之心,宁王想了想,干脆多为儿子和女儿谋点福利吧。自打仁宗驾崩,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宁王的辈分又升级了一级,从皇帝的叔父升为了叔祖,朱权自觉说话的腰杆子又硬了些。我们来看看宣德年间宁藩郡王和郡主的待遇:

第宅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五月,宁王向朝廷上奏,称几个女儿即将出嫁但没有第宅,想征用都指挥吴干等人的老宅。宣宗觉得这些人都是先朝老臣,就这样占用他们的老宅,难免会引起非议。故而他回信给宁王,请这位叔祖动用王府护卫自行修建。

上曰: “干等皆先朝旧臣,其居处已久。一旦夺之,人必谓朝廷重私亲、轻旧臣,非所以示天下。”遂贻书王别择闲旷之地,以护卫军创造,庶几得宜。—《明宣宗实录卷十七》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有了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朱权随即请求免除护卫军士日常的屯种,以便于他们专心给自己的儿女们造房子。这个要求,自然得到了宣宗的同意。

当年十月,北城兵马副指挥黄福女被册为宁王次子临川王妃。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二月,西宁卫指挥陈通之弟陈逸、赣州府同知王宗旭之子王爽、右军都督韩观之弟韩辅、鄱阳县民汪彦诚之子汪湛然、龙骧卫指挥王刚之侄王质、蕲州卫指挥田晟之弟田昱、赣州府照磨胡羽之子胡光霁、留守中卫指挥李俊之子李瓛、江西都指挥张祥之子张雯都被命为宗人府仪宾,分别给配宁王第三女清江郡主、第四女奉新郡主、第五女金溪郡主、第六女泰和郡主、第七女彭泽郡主、第八女庐陵郡主、第九女新喻郡主、第十女新城郡主和第十三女南丰郡主。

宁王有这么多女儿要成婚,一时间没有那么多的妇女可以给各位郡主使令,本想从封国内自选。宣宗不同意,特意从京中调了八十四人送往南昌。笔者还是那句话,这些人是不是承担着监视宁王的责任,谁也不知道。

田土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闰四月,朱权再次上奏朝廷,求取南昌府附近的田土,作为诸子的产业。亲王向朝廷求些田土,本来也没什么。但这次宁王狮子大开口,想要的是整个灌城乡的田土。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宁王朱权剧照

宣宗也有些吃惊,表示亲王、郡王都有岁禄,要那么多田地干嘛?再说这灌城乡是荒无人烟吗?不然把老百姓的土地都夺走了,他们靠什么过活?堂堂大明亲王应当体恤百姓,如何可以“夺民以自养”?朱瞻基让行在户部去江西调查灌城一乡是不是都是闲田,有结果以后再“待报处置”。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五月,行在户部的调查结果出炉,灌城乡的田地合计一千六百一十七顷六十余亩,都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田,并非闲田。宣宗大怒,立即写信给宁王,指出如此行径于民有损,于礼有违,我不能答应。

若从叔祖所言,百姓失业,必归怨朝廷,亦必归怨叔祖矣。今叔祖为诸王表率,使诸王皆仿叔祖所言,岂不皆违祖训而损贤德?故拨田之喻不能曲从,惟叔祖亮之。—《明宣宗实录卷五十四》

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四月,宁王朱权给宣宗写了一封长信,就朝廷要对宗室以禄米定品级的决策提出强烈 *** 。在朱权看来, “圣子神孙皆祖宗遗体”,宗室自镇国将军以下不应有品级,郡君、仪宾应服麒麟玉带。

宣宗看到这封信直接懵圈了,特别是里面所表现出来的“忿切之情”简直溢于言表,毕竟在信的末尾宁王还写了这样的话: “臣不避斧钺之诛,干冒天听,伏望赦免”。对于朱权话里话外指责他变乱祖制,更是引起了宣宗的高度重视,毕竟他祖父朱棣、二叔朱高煦都是拿这个借口来造反。

上览奏谓侍臣曰: “朕自即位以来,恪遵成宪。盖祖宗圣知,立法精密,以维持万世,非后人所可轻议。昨以禄米定品级,皆出旧制,非出自朕。今行之三年,忽有此语,其意盖未可量。若不明白,则蓄疑积衅,事将不测。朕当有以复之。”—《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明宣宗朱瞻基剧照

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查找资料之后,宣宗这才提笔给宁王回了一封亲笔信。针对朱权提出的质疑,朱瞻基一一进行了驳斥。

其一,对于宁王所称太祖高皇帝子孙旧无品级之说,宣宗指出旧版《祖训录》中明确说明郡王之子授镇国将军三品,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八品,怎么能说郡王子孙没有品级呢?

其二,所谓郡君、仪宾常服用麒麟玉带,现在《祖训录》和《皇明祖训》都已经细细查了一遍, “皆无明文可稽”,不知叔祖是从哪里听来的?

其三,所云靖江王府将军虽是旁支,但异姓臣子与之相见仍然要行君臣礼,更是荒唐无稽。《祖训》上写得清清楚楚,镇国将军的话称为“裔旨”,对其的称呼则为“官人”,无行君臣礼之说。

其四,太宗皇帝继位之初,已经就《祖训录》中将军、中尉品级与岁禄不相应的矛盾,做出了修正。镇国将军加为从一品,更低的奉国中尉则为从六品。自修正之日起,迄今已经二十八年。

而在信的末尾,宣宗再次将汉王朱高煦作为例子,对宁王提出了严正警告,表示文武大臣都认为叔祖想造反,不过是被我压下去了而已。

予览毕以示公、侯、伯、五府六部,文武大臣咸谓叔祖意非在此,盖托此为名耳。不然何以宣德元年八月之事,而至今始发也?予已悉拒群臣之言不听,尚望谨之。或复不谨,非独群臣有言不已,天下之言皆将不已。是时予虽欲全亲亲之义,有未易能。—《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三》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汉王朱高煦剧照

对于朱权来说,可能也没想到他的上奏会遭遇到宣宗的雷霆之怒。其实宣宗的回复属于明显的偷换概念,因为他的论证对象靖江王府后裔,和宁王所说的太祖子孙不是一个概念。靖江王一脉是太祖长兄南昌王朱重四的后代,朱棣即位后给他们定品级,和给太祖皇帝后代定品级,不是一回事吧?

宁王就此事站出来为太祖子孙说话,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之所以拖到三年以后再来说,是因为宣德元年八月正是朝廷平定汉王之乱的敏感时刻,朱权不想当时来触霉头,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宁王在身份上的敏感性,一点也不次于汉王,所以宣宗才会对这次上奏做出强烈的反应。当年六月,朱权赶紧上奏请罪,而宣宗在达到目的以后也就势收手。毕竟宁王是他们这一脉能夺取天下的重要功臣,真撕破脸的话大家都不好看。

上复权书曰: “向者所喻必出一时匆促,不及考究,长史又不能以礼开说。今叔祖深自引咎,足见虗已从善之心。夫事理既明,辟之春冰,既消湛然无迹,更不用芥蒂于心也。”—《明宣宗实录卷五十五》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朱权所制中和琴

结语: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的时候,宁王向宣宗奏求铁笛。铁笛就是铁制的笛管,笛音响亮非凡,据说隐者、高士对铁笛都非常喜欢。宁王当年在大宁的时候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名将,到了南昌以后成了一位音乐家和戏剧家。朱权所 *** 的“中和琴”是古代名琴,而他所著作的《太和正音谱》更是现存最古老的北杂剧曲谱。

这样一位音乐大家向皇帝求铁笛,可能真的只是针对于乐器本身而已。然而宣宗却脑洞大开,根据“笛”字的发音搞了一个谐音梗,可能也是体现了朝廷对于宁王的期望吧。

上命工制铁笛与之,谓左右曰: “古人谓笛者,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宁王之意其在此乎?铁笛虽无,当新制与之。”—《明宣宗实录卷四十五》

作为整个永乐朝最为失意的亲王,朱权在江西的生活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憋屈。好不容易熬到关系相对较好的仁宗登基,却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龙驭上宾。想着给侄孙提点意见,不料却被劈头盖脸怼得狼狈不堪。此后的宁王修身养性,倒也平平安安地活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3/496298.html

“和皇帝侄孙争论宗室待遇,险些惹大祸:记宣德时代的大明宁王家族” 的相关文章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东吴至西晋初官员、将领,曾成功将西晋势力赶出交州

陶璜,生卒年不详,字世英,丹阳郡秣陵县人,交州刺史陶基之子,三国时期东吴及西晋初年将领,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陶璜本人曾历显位,因为其父曾任交州刺史,故陶璜也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263至271年东吴与西晋在交州一带爆发争夺交州地盘的战争,陶璜被任命为统帅,...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楚汉相争刘邦经常出于下风 最后刘邦是怎么获胜的

对项羽出身世家,为何输给了街头混混刘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就非汉族莫属了,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是汉族,在古代时也称作汉人。那么“汉”这个名称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通过汉朝来命名的。汉之前,一般都称华夏族,汉朝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不仅是当...

历史上李自成一步步败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上李自成一步步败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建立了大顺政权。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明朝末年,驿卒出身的李自成加入农民起义军后,经过十多年奋战,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明朝的掘墓人。不过,李自成也没能高兴到最后,从他进入明朝国都北京后,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兵败身亡。人们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统治历史功绩的同...

李世民为什么会立李治作为太子 李世民出于什么考虑

李世民为什么会立李治作为太子 李世民出于什么考虑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为啥立年幼的李治为皇太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李世民有十四子,李世民的第九子是李治,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治成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初,李治登基为“唐高宗”。众所周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还有李世民...

刘备为什么要东吴攻打 这里边有什么目的存在

刘备为什么要东吴攻打 这里边有什么目的存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为什么一定要打东吴,其中隐藏着怎样的战略目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兴兵讨吴绝不仅仅是替关羽报仇。刘备要攻打吴国、撕毁孙刘联盟总得需要一个理由吧。这个理由就是孙权率先背弃了孙刘联盟,并且发兵偷袭荆州,杀死刘备的心腹爱将。关羽被杀的时间在21...

敬武公主为什么改嫁两次?她为何被王莽毒杀?

敬武公主为什么改嫁两次?她为何被王莽毒杀?

汉朝有一位公主,曾两次改嫁,还与继子私通,最后惨遭毒杀。在汉朝,女性改嫁不算什么,连皇帝都娶过二婚女子,但像敬武公主做得十分出格的,实属罕见。汉宣帝刘询有两个女儿,馆陶公主刘施和敬武公主。敬武公主的出生年月不详,也没有留下姓名,到了适婚的年纪嫁给了张安世曾孙富平侯张临,婚后育有一子张放。没过几年,张...

李悟:唐宪宗李纯第六子,曾代理监国

李悟:唐宪宗李纯第六子,曾代理监国

李悟(?~826年),本名李寮,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唐朝宗室大臣,唐宪宗李纯第六子,母懿安皇后郭氏,唐穆宗同母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册封文安郡王。唐宪宗即位后,进封绛王。宝历二年,唐敬宗李湛遇弑后,代理监国,为枢密使王守澄、护...

李滋:唐宣宗李忱四子,深得唐宣宗宠爱

李滋:唐宣宗李忱四子,深得唐宣宗宠爱

李滋(844年—863年),字号不详,唐朝宗室,唐宣宗李忱四子,母为吴昭仪。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唐宣宗继位后,他受封夔王,与庆王李沂同封,居于大明宫内院,以谏议大夫郑漳、兵部郎中李邺为侍读,以姚勖为师傅,为王授经。深得唐宣宗宠爱,本欲立为太子,托付于枢密使王归...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