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习俗、生活方式来看,古代游牧文化主导下的饮具
饮食器具是历史性的产物,和当地使用人群、工艺发展、审美意象构成了具有生产特性的文化产物,是勾连人与时空对接的产物。
北方游牧民族的器具虽然整体呈现多元的文化特质,从多样的器具中能看到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有域外文化的因素,但受生活习俗及先民审美的长期浸染,游牧民族器具在吸收多元文化时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对于中原及域外文化的接受与融合皆是在保留游牧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游牧民族社会生产条件及受环境影响下的精神观念是北方游牧民族饮具谱系中最为关键的干线脉络。
生活方式驱动
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生产环境是当地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创造的手工艺品体现出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出土的墓葬中不乏描绘饮食场景壁画,从这一系列壁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活动的直观形象,涵盖了备食、进食、宴饮等诸多饮食场景,直观揭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行为和进程,对于我们理解游牧民族饮食器具形制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考证的史实资料。
游牧民族的饮食器具,注重实用功能的特点十分突出,有强烈游牧民族特点的器具都是在满足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被设计使用的。
生存在辽阔的草原地区,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依靠畜牧业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畜牧业下的产品则是生活物资的主要来源,对于游牧民族的生活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
在放牧的过程中,游牧民族经常需要随牲畜群而移动,纵其就草,在草原上并没有固定居所,因此需要携带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及食物。
饮具便是其中一类,游牧活动中的器具要求不易损坏、简单便携。因此游牧民族携带器具中以便携的多系瓶、鸡冠壶居多。
两者的主要特点是口部较小、腹部较为圆鼓、可以容纳较多液体且不易倾洒,同时便于携带,皆有可以挂绳提拎的圆孔或鋬耳肩腹。
典型的民族饮食器具更为显例,早期游牧民族地区出土的鸡冠壶器身上有仿制皮革器具缝合的针脚,这种特殊的装饰手法应该与游牧民族早期使用器具相关。
在陶瓷器为进入游牧民族地区时皮质器具应为游牧活动中的主要器具,后期随着与中原地区的交往及少数贵族的需要衍生出陶瓷、金属质的鸡冠壶。
从游牧民族器具材质演变的路径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器具所反映出的社会生产条件的进步,早期皮革、木质的器具已经不能满足游牧民族的使用需要。
随着工艺进步陶瓷制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在新材质上赋予了游牧民族原本器具的特征,从特征转变为装饰风格的游牧民族鸡冠壶,成为凝聚了先祖智慧和游牧民族审美风格的代表器具。
饮食习俗依存
游牧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会造就不同于其他的地区的饮食结构与习俗。
“食肉饮酪”一直是游牧民族饮食中的主要构成,同时当畜牧业作为游牧经济的主要构成,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制约下的民族经济稳定性较为脆弱。
原因在于游牧民族需要经常性的迁徙,大范围的迁徙活动伴随较大的不稳定性,一是作为游牧民族生产基础的牲畜在迁徙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迁徙本身就是一种可变性很大的状态,游牧民族在迁徙过程中也要面对食物短缺、天气骤变等诸多的不稳定性。
游牧民族需要不断地储备食物包括饮品满足生活需要,同时对抗天灾、解决迁徙过程中的困难。
除了对乳制品的需要外,因为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寒冷的地区,冬季经常需要饮酒驱寒。
契丹和女真作为两个相继建立的北方民族政权,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寒冷气候的影响,酒类也是游牧民族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液体储存功能的需求推动器物的发展。“造大酒器,刻为鹿文,名曰‘鹿甒,贮酒以祭天’”。
这里的“鹿甒”是一种带盖的、储存液体的容器,口径较小、腹大而深,与现在常见的鸡腿瓶形制相似。
鸡腿瓶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中常用于储存液体的器具,在辽金墓葬中有大量出土,形制为长身、小底、高体、小口。
作为饮食器具,古人在设计时符合实用功能是之一位的,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同时符合使用者审美习俗,器具得以长期实用的重要因素。
从北方游牧民族的器具来看,因为游牧民族地区早期资源紧缺,所造器具多是为了满足实用需要而存在的。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