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宁可啃树皮、吃观音土,也不下河抓鱼吃?
导语:食物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我们的身体需要存活下去,就需要吸收食物当中的营养成分。随着我们生产力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不断增加,如果全国已经彻底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但在历史上却发生过许许多多残酷的大饥荒。
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曾经发生过多次饥荒,那些饱受饥饿的人民甚至只能吃草根树皮,还有的更是挖观音土吃。观音土是庙里墙上的泥土,将这种土放在锅中炒制,吃下后可以让人有饱腹的感觉,但如果吃太多观音土就可能导致自己无法完成排泄最终痛苦死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人提出疑问,既然这些百姓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那为何不去河里捕捞一些鱼虾来吃。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比较片面的,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古代以小农经济发展为主,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主要是依靠种植五谷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另外我们还会饲养六畜作为自己主要的食用肉类,丝绸之路建立之后,西方的一些食材传入到中原地区,此后我们的蔬菜种类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鱼虾之所以没有成为人们的日常食物是因为大部分人所居住的地方找不到这些食材,因此哪怕是灾荒来临的时候,灾民们也没有办法去找到这些食物。
古代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天灾,古代农民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的影响很大。如果全年风调雨顺,那么当年的收成就会不错,但如果遭遇到自然灾害,那么庄稼的减产情况就会很严重。如果是旱灾来临,植物会因为缺水而枯死。
在旱灾来临的时候农民们会寻找附近的水源来灌溉田地,但如果持续不断的旱灾,就会导致河流出现干枯,这时候河流当中的鱼虾自然也会死亡。因此因为干旱导致的饥荒是无法在河流当中找到鱼虾的,因为这些鱼虾早就已经死绝了。
如果是洪灾爆发引发的情况也相当可怕,连续不断的大雨会让庄稼被淹死,河流会出现湍急的水流,周边的村庄都会被淹没,导致大量生物死于洪水,因此死去的人太多往往会导致瘟疫爆发。携带着生物尸骸的水流也变得相当危险,这些河水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污染源,如果食用河流中的鱼虾,被传染瘟疫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饥荒大都是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而这些自然灾害对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想要通过其它的渠道来获取食物也是相当困难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遇到这样的灾难的时候只能奋力求生,否则自己只能等待死亡降临。
灾难一旦爆发的时候,遭殃的人数数以十万计,哪怕河流中有鱼虾,面对这么庞大的人数根本不够。哪怕是河流当中的鱼虾数量多,但想要在湍急的河水中捕捞它们也是一项技术活。平时在田间劳动的人民可能连捕捞的工具都没有,又怎么能抓到足够的鱼虾呢?
鱼虾的味道虽然十分鲜美,但单单吃鱼虾是比较难填饱肚子的,一些技术出众的渔民也许可以抓到这些鱼虾,但大部分灾民长期营养不良,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去捕捉。鱼虾的繁殖速度再快,也不可能填饱几十万人的肚子。
另外即使能够抓到鱼虾,想要将其烹饪成美味佳肴也是很困难的。鱼虾的腥味很重,想要吃上可口的鱼肉,我们需要利用各种佐料,这时候就连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想要找到这些佐料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其中的盐。要知道古代封建王朝对于盐的管理是很严格的,想要购买盐都需要获得批准,这些连自己吃饭都难以解决的灾民几乎不可能获得。
相对于鱼虾来说,野菜草根反而更容易获得,想要将这些东西烹饪熟也很简单,只要用水煮开就好了,就连油盐等东西都不用放,因此在遭遇饥荒的时候灾民们大都是吃草根树皮来维生。
总结:我们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要我们不是懒惰成性,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双手填饱肚子,而这样的情况对于古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