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恨洋人的道光皇帝为什么宁愿赔款割地也不愿意打仗?
历史上的清朝道光皇帝,给人的印象是昏庸无能、出尔反尔,任用小人、迫害忠臣,开启了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
道光皇帝继位时已经38岁了,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此时,大清国已由盛转衰,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就花费了2亿两军费,相当于朝廷5年多的财政收入,漕运问题、八旗问题以及西北回部问题、官员贪污和不作为问题等都日益凸显,道光皇帝接手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
不过道光皇帝也有奋发图强之志,登基后改组军机处、整顿漕运和河防,颁布了许多制度严查贪污,取缔部规陋习、强化吏治,修改盐法、允许开矿,在节流的同时大力开源,朝廷的财政状况有所改观,获得了“小康熙”的美誉。
对于 *** 的毒害,道光皇帝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在登基之后即不断下令严禁,并为此甚至下令断绝澳门与黄埔间的交通运输。当时外商来中国只能在广州做生意,要到广州,之一关是澳门,第二关是黄埔,断绝二者之间的交通,意味着广州海关对外贸易的中断,也意味着整个中国官方对外贸易的中断,此次中断长达两个月之久。
不仅如此,道光皇帝还不断颁布谕旨,一再重申对 *** 必须予以禁绝,并严惩私放 *** 船及偷漏银两行为,属于态度强硬派。
在朝中大臣、各地督抚对禁烟问题表示不赞同的情况下,道光皇帝15天内19次召见林则徐商谈禁烟事宜。正是由于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林则徐、邓廷桢等人才得以用霹雳手段在广东等地查禁 *** 。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情况传到北京后,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禁烟成绩非常满意。1839年8月30日林则徐55岁生日,道光皇帝御笔题写了“福”“寿”二字赐给他,并题字“愿卿福寿日增,永为国家宣力”。
但是虎门销烟后,英国16艘战舰及不到数千人的陆军大举入侵中国沿海。
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到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双方共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战役12次,清军投入的总兵力超过10万人,英军最多时不过7000人,但英军以少胜多,在北至天津、南到广州的数千里海陆如入无人之境。战后统计,清军共战死约3100人、伤约4000余人,英军战死71人、伤400余人,英军因疾病、食物中毒、船只倾覆等非战斗死亡2000多人,战斗死亡人数不足人员损耗总数的4%。
中国方面的损失仍然是有限的,死伤合计不到1万人,对于80多万常备军来说,尚谈不上重创,更何况还有4亿多人口可以动员,而战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英军的战术基本是打了就走,除了少数几个地方外,英军并没有占据多少领土。
此时的中国其实还远没到全面失败的程度,但一向痛恨洋人的道光皇帝却宁愿赔款割地,也不愿意再打下去了。
道光皇帝之所以继续往下打的决心越来越动摇,因为他的日子很不好过。
战事一开,各地要钱的奏折就如同雪片般飞向道光皇帝的御案。在收复定海的战役中,浙江方面提出从藩库临时支出10.5万两,不到几天,又报告说这笔钱不够用,要求将原本协济云南和上解户部的96.28万两截留作为临时军费,为了应急,朝廷只得批准。
英军第二次炮击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奏请从藩库、监道库中再拨银15万两,朝廷诏准。琦善赴广州主持军政事务后,道光皇帝又让户部从广东邻近省份临时拨银300万两给广东。
清朝军费支出实行奏销制,花钱先报计划,批准后才能支用,这是平时的情况,紧急事态下就得皇帝“特批”了,所以要钱的大臣个个理直气壮。然而,管钱的人却如坐针毡,如果放在乾隆朝,有8000万两的库存白银在手,这个家谁来都好当。但现在,朝廷财政仅能勉强维持,实在没有余钱可支,再按这样的节奏花下去,问题就大了。
道光皇帝一开始对军费奏请还比较大方,后来就越来越谨慎了。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月,新任闽浙总督颜伯焘请求户部拨给300万两。户部打了个对折,准备拨给150万两,呈请道光皇帝朱批时,又被减少到100万两。
没钱的道光皇帝用兵方针是能不调动就不调动、能早些撤防就早些撤防。
1840年9月,英国舰队从天津退往山东海面,道光皇帝赶紧命令沿海各省撤防,“以节糜费”。但三个月后,广东局势再报危急,只得又下令增防。1841年7月,奕山在广州谎称取得胜利,道光皇帝没有核实真伪,迫不急待地再次下令各省撤防,结果英军随后发起新一轮进攻,清军来不及重新布防,吃了大亏。
撤了布、布了撤,贻误了不少战机,增加了不少伤亡。但说起来,还真不是道光皇帝指挥水平的问题,而是经费困住了他的手脚。 *** 战争期间,经道光皇帝之手批出去的军费超过2000万两,加上其它方面的投入,清 *** 额外的军费支出超过7000万两。据《清实录》的记载,1842年,清 *** 全年财政收入不过3714万两。
这就是道光皇帝最后选择求和的根本原因。
而英国人本来也没有打算就此占领或 *** 。英国人为了打这场仗花了421.5万英镑,约为1263万两白银。究其原因,英国人也知道此时的道光皇帝最关心什么——如果赔款要得太多,道光皇帝不仅心疼,而且还实在拿不出来,恐怕要死战下去。英国人有比钱更看重的东西,那就是香港的割让,以及通商口岸的扩大。
道光皇帝关心的,并不是英国人最在意的;英国人最想要的,道光皇帝似乎也不太关心。
《南京条约》在清 *** 内部有个“万年和约”的称呼,道光皇帝希望这份条约能就此永远结束噩梦。然而,噩梦没有结束,《南京条约》打开了一个魔盒,中国从此开始了上百年的屈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