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02)580

世间最难以捉摸的东西不是变幻莫测的自然,也不是瞬息万变的社会,而是隐藏在人们外表下那九曲十八转的心思。然而在中国古代却有这样一群人,能够在微笑中看见刀光剑影,在蹙眉中看见前路哪般……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历史上,有人以雄才大略为万世景仰,有人以八斗高才为后人传颂,有人以忠肝义胆得青史留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靠着自己揣摩人心的技术,令后人感叹。

爱护子女要长远

有句俗话叫“女人心,海底针。”说得是猜测女人的心思,就像在广袤的海底摸一根绣花针那样困难。女人的心思确实难懂易变,然而对于揣摩人心的高手来说,看透女人心也并非难事。

女性的心理还有什么规律可循呢?我们通过分析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女性”心理,便可见一斑。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是一个才干杰出、不让须眉的女人,她曾临朝听政数年,处理国家大事魄力非凡。后来秦国进犯赵国,攻占了赵国三座城池,危急存亡之刻,赵国只好向齐求援。然而齐王虽同意派救兵助赵抗秦,却提出赵太后必须派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赵太后很疼爱长安君,坚决不同意,大臣们纷纷劝谏,太后气极了,表示谁再来劝,就吐他一脸唾沫。

这时,朝中大臣触龙为了国家安危挺身而出,再次去见赵太后。他知道太后经过一系列大臣的求请之后,这时说什么也是没有用的。于是见到太后时,他完全不提正事,只是拉拉家长里短,关心太后的身体,使太后放下警惕之心。等太后没有最初的防备时,触龙又提起自己家的小儿子,请求太后能安排他到宫中当个侍卫。太后问他,是不是男人也疼爱小儿子,触龙说,那可不,比女人还要疼爱呢。太后笑着说,还是女人要更疼爱小儿子一点。触龙这时顺势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超过疼爱长安君。”太后说:“你可错了,我更爱长安君。”触龙摇摇头,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他接着分析说,你让长安君做质子,其实是让他在危难的时候发挥作用,为祖国做贡献,将来他继承王位的时候才会服众,这才是你真正爱他的体现啊。

其实古代做质子的下场不一定不好。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就是做质子出身。做质子的人一般是相当于做大使,为两国家的建交做贡献,回国之后不是继承皇位就是封王侯。所以,触龙说赵太后对长安君的爱不如对燕公主的爱多。

触龙并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以家国大义说服赵太后,而是从“为子女计长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样一来,身为母亲的赵太后自然知道要怎样选择了。他摸透了赵太后的心思,所以才能在所有大臣都失败的情况下,劝得太后回心转意,将自己疼爱的儿子送到他国为质。

不为子女也要为自己

赵太后虽贵为太后,终归还是爱子心切的母亲,而对于登上权力顶峰、连子女都没有爱怜之情的女皇武则天,又如何揣摩她的心思呢?

武则天称帝后的十余年中,对支持李唐政权、反对自己称帝的宰相权臣或杀或贬,为巩固自己的帝位可算是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只有一个人,虽然明确地支持李唐政权,却仍旧得到武则天的喜爱与信任。在他死后,武后垂泪感叹:“朝堂空也!”他,就是著名的宰相狄仁杰。

狄仁杰在为官时曾因政绩十分出色,被嫉恨的同僚偷偷向武后上书,说他的坏话。武后将狄仁杰叫来对他说:“你的政绩很好,然而有人向我进言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干的吗?”狄仁杰想都没想就谢绝了,他说:“如果您认为我有错,那我会改正;如果您认为我没错,那就是我的幸运了。至于是谁告的状,我不想知道。”武后对他的态度十分佩服,连赞其有长者之风。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其实武后在问狄仁杰的时候,心里是否对他起了怀疑,谁也不能确定。但是狄仁杰用自己坦荡的态度,以及将决定权交于武后的行为,让武后打消了怀疑自己的念头。与此同时,还巧妙地拍了武后的马屁,暗示武后“英明”决断,让武后非常有面子。要知道,对于一个特立独行的女皇来说,有什么比自己的皇权得到认可更值得高兴的呢?

也正是由于掌握了武则天这种心态,狄仁杰才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说服武后,还政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恢复李唐皇室。当时人心分散,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多次请求太后立自己为太子,武则天难以决断。狄仁杰这时也来见武后,告诉她自古只有儿子会把母亲供在祠堂里,没有侄儿会把姑姑供奉在宗庙里。只有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为接班人,才可以永保自己得供奉,自己的子孙永远承继自己的事业——这才是为自己所设的最长远的规划。武后听了深感有理,决定听取狄仁杰的意见。

武则天虽然也是一个女人,但她更是一个帝王,她对于天下的执著已经超过了一切,因此狄仁杰很好地掌握了这点,才能和武后这样的善变多疑的女人成为知己。

神机妙算看透人心

除了在朝堂之外,更多能够看透人心的高手都出现在战场之上。三国时期就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在战场上指点江山,将人心掌控于指掌之间。我们暂且不提“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这里就来说说后来归顺曹操的贾诩。

贾诩自幼便有着一副七巧玲珑心。在他年轻时,一次因病辞官回家,在路上被一群氐人抓了。同行的所有人都被他们杀了,贾诩灵机一动,骗这些人说,“我是太尉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里人会赎我回去的。”段公是当时很厉害的一位边城名将,氐人被吓唬住了,果然不敢伤害他,还和他盟誓后送他回家。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后来贾诩投靠将军段煨,由于贾诩的威望比段煨高得多,段煨怕贾诩夺他兵权,因此虽然表面以礼待他,但实际却处处戒备。贾诩便投奔了南阳的张绣。有人不明白,问贾诩为什么好好的要换主人,段将军明明非常优待他。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他忌惮我,因此迟早会除去我。我离开正好合了他的心意,而我此去投靠张绣,对他来说是在外联合了盟友,他必然会善待我的妻子儿女。而张绣那正愁没有谋士,我去了他肯定会好好待我,这样我和我全家都有了保障。

后来,张绣用贾诩的计策,两次大败曹操,曹操的儿子也死在战役之中。然而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却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不明所以,觉得这样简直就是自寻死路。但是贾诩却解释说,曹操现在势弱,我们降他,他一定非常高兴。曹操这个人有大志,不会将私怨放在大义之前,而袁绍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不下,更何况我们了。张绣觉得有理,于是投降了曹操。曹操果然大喜过望,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贾诩对人心的掌握可谓是纯青,怪不得他是三国时期唯一能够活到老得以善终的谋士。

皇帝心思与形势

不过,善于揣摩人心也并不是这些有着经纬之才的能人才能做到,有时一些没有什么真本事,被后人称为“马屁精”的小人,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功力。

我们就以和珅和中堂为例,来看看这些大家看来一无是处的“小人”是怎样看透人心的。众所周知,和珅并不是出生自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也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长期得到乾隆皇帝的垂青,这与他能设身处地为乾隆着想是绝对分不开的。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在乾隆做太上皇时,有一次同时召见了和珅与嘉庆帝。当两人走进房间时,看到乾隆正闭目而坐,嘴中念念有辞,却是完全听不懂的语音。过了良久,乾隆睁开眼问:“这些人什么姓名?”嘉庆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问得莫名其妙,和珅却应声而答:“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听后,缓缓点头。后来嘉庆私下问和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和珅说,乾隆帝当时念诵的是西域密咒。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诅咒恶人遭祸或是死亡,因此他猜乾隆问的是白莲教匪首之名。

像和中堂这样,不仅能够时时注意君王的心思,还要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想君王之所想,急君王之所急,才能真正做到看透人心。这样看来,揣摩人心的高手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他们为什么成了揣摩高手?

虽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对于人心的揣测,古人似乎还要比我们略胜一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这与古代的等级制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现代社会更强调的是“合作”,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因此我们没有什么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测别人的心理,只需要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足够了。

而在古代,君臣之间、臣子与臣子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的,如果下级不能正确地猜测上级的意思,上级就有权利对下级施以惩戒。这样一来,下级不得不用尽一切 *** 来揣测上级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够迎合上级的喜好,避免碰触上级的“禁忌”。而正是因为如此,下级说的很多话由于要迎合上级,因此并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就要求上级必须具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从下级真假参半的话中,找出对方的真意。一来二去,古人自然就有了“看透人心”的特异功能。

而西方古代揣测人心的高手,也要远少于古代中国。这是因为古代希腊罗马时期就开始推行民主制度,让人们很早就有了平等互利的观点,这一观点对于西方的政治经济文明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西方人也很少有揣测人心的习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孙子兵法》一传入西方,就被视为兵家圣典,因为在西方,那些“攻心”的计谋要比中国少得多。

其实猜测人心也是门学问,只不过从课本中我们难以获得在太多的知识,只有经过大量的观察与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地窥探到其中的奥秘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497275.html

“那些揣摩人心的古代高手们” 的相关文章

盘点死在曹操手里的人 哪些是作死和被冤枉的

盘点死在曹操手里的人 哪些是作死和被冤枉的

还不知道:曹操杀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被曹操杀害的人,哪些该杀,哪些不该杀,哪些是自己作死的?看三国演义,我们知道作者有一个论调,即褒刘贬曹。话说无风不起浪,即使世人有意贬低曹操,如果曹操行着正走着直,大家也无话可说,恰恰是曹操的所作所为,给了大家贬低他的依据。...

古代将军手握重兵有远离皇帝 造反的人为什么少之又少

古代将军手握重兵有远离皇帝 造反的人为什么少之又少

古代将军长期手握重兵,又远离皇帝,为何造反的将军少之又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不管是五代十国,还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地方上原本臣服于君王的大哥们有财又有兵了,这样的形势让他们不再甘于位居人下,都想跃跃欲试,万一真的当上皇帝了呢...

历史上真实的丁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丁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下场如何

提起来三国时期的诸侯,最出名的莫过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其实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很多势力集团。汉末以来就面临着朝局动荡战乱纷争的局面,尤其是在经历黄巾之乱和董卓乱政之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割据一方的势力集团,凡是有些名望和实力的诸侯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丁原,字建阳,泰山郡南城县人。东汉末年官员,官...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王观简介:曾被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王观简介:曾被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观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 ,三国时期魏国大臣。王观自少孤贫但有志气,后得到...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

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这其实是有非常现实的原因的,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忠贞不渝,义薄云天。熟读《三国演义》的人不会不知道“三绝”之称:“奸绝”是曹操,“智绝”是诸葛亮,“义绝”是关羽。关羽可谓是“义”的化身:为“义”,而结拜桃...

历史上吴三桂降清的真实原因什么?与陈圆圆有关?

历史上吴三桂降清的真实原因什么?与陈圆圆有关?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快要打到了京城脚下,自登基以来就因内忧外患而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急忙传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和蓟镇总兵唐通进京勤王。唐通前脚刚接到朝廷的诏...

历史上真实的朱厚照到底有多荒唐?他为何要杀刘瑾

历史上真实的朱厚照到底有多荒唐?他为何要杀刘瑾

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长子,孝宗病故后继位。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朱祐樘自感时日无多,召内阁刘健、李东阳、谢迁等人入宫托孤,“太子很聪颖,但是年纪小,贪玩享乐,你们一定要好好辅佐他,让他能够担当大任。”同年15岁的朱厚照继位,年号正德,朱祐樘不知道的是,这个贪玩享...

努尔哈赤执政期间,在军事与民族方面有哪些作为?

努尔哈赤执政期间,在军事与民族方面有哪些作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清太祖,他是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清朝实际奠基者、八旗制度的创建者,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成就军事军事才能努尔哈赤戎马生涯长达44年,史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上,在指挥艺术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