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人物有点“坑”,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者,还是酒鬼?
陶渊明是诗人,还是酒鬼?他在彭泽县令上,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没想到被老婆叫停,你陶渊明可以一醉千秋,老婆孩子可要吃饭!陶渊明只好用50亩种粘稻,50亩种粳稻。
作为历史达人,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的鼻祖,以其文雅恬静的自然之风让后人称颂,但是他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酒鬼,一名有了酒依赖的文人。
之所以他不愿意做官,一方面受不了官场上的约束,一方面是更愿意沉醉于酒的境界之中。
隐者乎?酒鬼乎?
陶渊明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他本名陶潜,字渊明。
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毕竟自己祖上的基因在那里,可自从爱上杯中物后,就放弃了远大理想。
看来酒的精华不但能损害身体,还能消耗人的意志。
不可贪杯噢!
是隐者还是酒鬼?
陶渊明的祖上虽然很出色,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
他曾经担任过江州祭酒,后来因为不能忍受官职的束缚,就辞了官 。
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五柳先生传》来粉饰自己。
说实话还不是贪酒误事吗!
一个酒鬼整天处于迷惑、混沌状态,怎么能完成工作任务,怎么能为人民服务?
唯有饮者留其名
后来,还是镇军将军的刘裕征召他当镇军参军,他也曾经在建威将军刘敬宣手下担任建威参军。
如果不是贪杯,他应该光宗耀祖,因为后来成为皇帝的刘裕还是很重视人才的。
他要是一直帮助刘裕完成大业,后来弄个同门三品一类的高官做也不是不可能。
后代人记住陶渊明,是放大了他不与俗人同的特点,实际上是他不喜欢世间的游戏规则,只喜欢杯中之物罢了。
陶渊明对亲朋好友说:“我暂且出来做官是为我以后归隐田园的本钱,可以吗?”
他的上司听到这话后,就任命他为彭泽县令。
上级还是很照顾他的,毕竟做一个县令会有很多灰色收入。
他上任后,下令在公家的田地里全部种上可以用来酿酒的粘稻,他的妻子则坚决要求种更适合食用的粳稻,毕竟家人要吃饭,老婆孩子要可不能陪着你天天饮酒买醉吧?
陶渊明只好用50亩地种上粘稻,50亩地种上粳稻。
郡守派督邮下来视察,县吏告诉陶渊明应该穿上官服 束紧衣袋前去拜见。
此时,尚在醉中的陶渊明大怒,上了酒脾气,发酒疯说:“我不能为了每个月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那种田野小人弯下我的腰!”
说着扔掉官服,解下官印,辞职回家了。
于是历史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者腰”的陶渊明。
实际上是一个酒鬼上了酒脾气而已。
这下好了,50亩的粳米也没得吃了,你让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啊?
跟着陶渊明没饭吃,这也难怪老婆离他而去,谁愿意给这样一个整天烂醉如泥的酒鬼度一生呢?问题是每天要饿肚子的。
回到家乡后,朝廷征召他去做著作左郎,毕竟他是有文采的吗!可人家陶渊明懒散惯了,又离不开酒,就没有接受。
江州刺史王弘也是一个酒中仙,他想结交陶渊明一起寻找酒趣,难道那个时候的官府没有什么事吗?怎么尽是一帮酒鬼!
但陶渊明没有给他他面子,没有接受他。
陶渊明去庐山拜访朋友,王弘听说了就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带上酒具在半路上邀请陶渊明喝酒。
陶渊明的脚有毛病,这应该是喝醉后跌脚留下的,或者喝酒喝的股骨头坏死引起的后遗症。
庞通之派了一个差役和两个仆人抬着轿子去接他来。
老朋友见面,两个人高兴地喝了起来,不久王弘也来了,陶渊明因为喝上了酒也就不计较从前的事了,哥仨好,就大饮起来。
原来的同事颜延之与陶渊明关系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守,经过浔阳,天天去拜访陶渊明,每次去了之后,一定会喝得大醉才走。
这样的酒鬼当政,能治理出好的地方来吗?
颜延之临走时,给陶渊明留下两万钱,陶渊明就把这笔钱全部存在酒店里,以便于取酒。
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恰巧用完了,无奈之下陶渊明只好到屋子旁边的菊花丛里坐下来,享受菊香。
这样看来,酒店对陶渊明还是不看好的,不然怎么会不赊酒给他。
从历史上的记载中就能看出陶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老百姓需要一个好领导
在南北朝那个乱世,很多老百姓流离失所,没有饭吃,他老先生却沉迷于酒带来的幻觉中,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不与恶俗同流合污,而安贫乐道,他也好意思说。
要知道酿一斤酒需要好几斤粮食。
三国时代,刘备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就下过“禁酒令”,不但不让饮酒,连酿酒都不行,家里有酿酒工具的都会被逮捕,原因就是保证民生,省下更多的粮食来维持生命。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为一个文化人,陶渊明在给儿子的信中谈到了自己的志趣,并用它来告诫孙子。
信中说了自己的追求,又分析了一下自己刚直的性格,还对贫穷限制生活加以修饰,说自己因为给世人不和而辞官归隐的。
又抱怨没有羊仲、求仲那样的高人,还抱怨自己的妻子不贤惠。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陶渊明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认为喝酒是一种隐者的状态。
放开他文化的成就来看,他完全是个酒依赖的精神患者。
历史上的人物,我们要辩证地看,其实对于所有事都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这也是我们做人行事的更高境界——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