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03)600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 五代十国时期,那是中国最为混乱的一个时代,是唐帝国分崩离析后持续了九十多年的军阀、民族等各方势力大混战的时代。

公元959年,后周一代雄主年仅三十九岁的柴荣,英年早殁。年仅7岁的柴训宗继位,由其养母符太后主政。半年后,次年(960年)的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南下攻周的消息。

符太后毫无主见,问于宰相范质,范质也不辨真伪,欲派遣朝中大将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出征。赵匡胤先以兵少将寡为理由拒绝,范质与符太后不得不委任其为更高军事统帅,以调遣全国兵马。

960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统制禁军出开封北上,过黄河后至距离开封40里处的陈桥驿,此时天色渐息,大军夜宿于陈桥。而此时,开封城内已经开始传起“军出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说法。同时,在陈桥的军营之中,很多人也开始议论纷纷,说是"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士兵们的情绪也渐渐被煽动起来。

紧接着,见时机已到,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带领一众情绪激昂的士兵,来到赵匡胤的大帐中,拿出早已备好的黄袍,穿到了假意醉酒还未清醒的赵匡胤身上。而后众人跪拜庭下,呼喊万岁!

此刻,赵匡胤酒醒大惊,斥责众人。众人诉说缘由,决议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只好叹气说道:你们都是为了富贵,才拥立我,但我也不能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只是,你们必须以后诚心实意的听我的号令,否则,我也做不了你们的皇帝。众人皆俯首跪拜,表示忠心。(史书上将这一场景中的赵匡胤写的极为被动,实际上什么情况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次日,大军启程返回开封。赵匡胤下严令,禁止扰掠民众,更不得惊犯太后和小皇帝,从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大军一路上军纪肃然,来到开封城下。城内禁军两大首领石守信和王审琦本就是张匡胤结义兄弟,得闻兵变,立即开门迎接。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根据某些史料,王彦升将韩通满门诛杀,这让赵匡胤计划周密的和平政变,染上了血腥味,因此王彦升一生虽也屡立战功,但始终在职权待遇上没有到达他应有的高度)。

而后,赵匡胤与朝中权贵大臣一番交涉,在此形势下众人决定举行禅让。这时,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禅位。正月四日,赵匡胤在开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时年三十四岁 。

这个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次因将领掌握兵权,而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陈桥兵变。

讲这个故事,是想借着这个故事,来说说这场兵变里各类人物的反应。但在此之前,我们也先来捋一下人物关系,以及这个后周政权建立的背景,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为何有如此反应。

后周政权是郭威(904~954)建立的。而他也是因兵权受到猜忌后而发军事动政变。接着以清君侧之名,将猜忌他的后汉皇帝刘承佑干掉,而后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

951年,正月,有消息称契丹人南下,于是郭威领兵北上,行至檀州时,也上演了一出士兵拥立,黄袍加身的戏码。不过郭威返回开封后,并没有立即登基,而是先让太后授予他一个监国之职,实际上控制了国家权力。住了一段时间后,他才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周。

而此时的柴荣是郭威的义子,与后来发动陈桥兵变的赵匡胤同在郭威帐下效力,后来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也都是郭威帐下的大将。可以想象一下,这几个人,在常年的征战里,结下了多深厚的情谊。

而郭威死后更是将帝位传给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柴荣,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柴荣即位后励精图治,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而后带领着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一众兄弟将领南征北战,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却在图取幽州时染病,继而早殁。

柴荣死后,一个毫无威望的七岁小孩柴训宗继位,养母符太后,也只是个温良恭顺的弱质女流。柴荣死于959年6月,赵匡胤半年后就发动了军事政变。而且,我们看看政变发生时主要权贵人物的反应,开封城里除了副都指挥使韩通外,没有其他任何人反抗。

除了赵匡胤计划周密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让一个军中威望高的人物掌权,其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并非不敬重柴荣。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如果柴训宗和符皇后继续掌权,那么对于他们跟随着柴荣、郭威辛苦征战十几年所换来的政权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甚至他们如果不提前动手,早晚也会渐渐受制于人,到时候将会爆发更大的冲突。再加上那时候,由于皇帝孱弱,早已有很多人开始猜忌赵匡胤会政变夺权,与其被人抓住把柄后受制于人,不如早早行动。

何况,他们几个人早年跟随郭威的时候,已经演过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而现在距离上次演戏才过去了九年而已。

现在再来一次,对他们来说真是驾轻就熟,而且熟能生巧。这次陈桥兵变,几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军事政变的更佳范例,没有大规模的冲突,没有大规模的斩杀前朝旧臣,简直一片祥和,大家只是一起演了一出戏而已。

也因为大家对这样的戏码太熟了,赵匡胤后来难免害怕自己哪天被这样的戏码给演没了。于是又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历史上,有太多兵权旁落,而导致的军事政变。也有很多因为兵权问题,而导致的皇帝与将领的矛盾。

甚至很多忠诚派的将领,也会因为兵权问题,被皇权认为尾大不掉,心有忌惮,最终将其剪除。如汉初的韩信、明初的蓝玉,清代的年羹尧,甚至南宋的岳飞之死,都有皇帝忌惮其兵权问题的因素。

更让人感到有些心疼的是,产生兵权问题的,也大都是历史上的优秀将领。

对此,史学家常用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来总结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但是,史书上,对兵权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却少言寡语,讳莫如深。

而我们平头百姓,也都不是什么帝王将相,并不能切身体会其中的各种缘由。很多人其实对于这些因为兵权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只是能看到表面,而很难窥见其产生的细微机理。

有些人还有不小的疑问,为什么士兵不效忠于皇帝,而效忠于将领。分明是皇帝给他们发的薪水粮饷!有奶才是娘,跟着将领混,最终也没什么好处吧?而皇帝不辨忠奸,只为私利坑害忠良,实在可恨。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仔细的,细致的分析一下,这个兵权问题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士兵们又为何会选择效忠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非两种,情感联系和利益联系。

情感联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从这一点上来看,将领们与士兵们的情感联系是要绝对优于皇帝与士兵们之间的情感联系的。

至于皇帝与士兵们的利益联系,也就是皇帝发给士兵们的薪金粮饷,对于士兵这一特殊的军事团体而言,他们其实也非常清楚,他们是有能力去向这个社会索取或者说掠取的。所以,皇帝与士兵们的利益联系,并不是一种非常牢固的联系,只是一种相互需要的给予。

而将领与士兵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则不同。大多数时候士兵们的凝聚力是靠着与这个将领的情感联系才存在的。如果换一个别的将领,则又需要一段时间去建立这种情感联系,继而重新形成凝聚力。也正因如此,临阵换帅,会导致军心涣散,甚至士兵哗变。

士兵们非常清楚,没了这个与自己长期同甘共苦的将领,不但他们军队的凝聚力的基础会受到毁灭性打击,而且自己在军队里吃过苦,立过的功,也大概率会随着这位将领的离任而烟消云散。对士兵们来说,只有让这个与自己有着亲密情感联系的将领,获得越来越大的权力,他们自己才能继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

所以,以后周为例,柴荣死后,军中的士兵们其实是很嫌弃这个小皇帝的。对他们来说说句实话,真的不如让一个曾经带领着自己征战沙场的将领当皇帝有利。

在此前三番两次上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动乱的年代,士兵和将领们其实对皇权的敬重感是比较弱的。尤其像五代十国这样的时候,平均不到十年政权就要更迭一次,皇权的权威受到了极大削弱,只有那些强势的能够掌握军事力量且具有极高威望的将领,才能立的住皇权的权威。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对这一点,士兵们感受要比百姓们更加强烈。他们深深的知道,政权是怎么得来的————那是他们在沙场上牺牲流血换来的。

他们自然觉得自己是最应该在政权建立后得到好处的人。所以,陈桥兵变时那一句“”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才会有极强的煽动力。

在士兵们看来,最理解自己辛苦最肯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不是皇帝,而是带领着他们打仗的将领。如果皇帝年长一些,成熟一些,打过仗,有一定威望,士兵们可能还会觉得皇帝能理解他们,然而,一个七岁的幼儿懂什么。自己和兄弟们在前线牺牲流血,这个皇帝连个屁都不知晓。

这种想法,其实跟我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事实上存在着一样的情感逻辑。 只要他们的统帅好了,他们也会因为于统帅的情感联系而获得到相关利益。

而效忠于皇帝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像我们普通的基层员工,你去效忠董事长,有什么直接好处呢。可能就算你在这效忠了一辈子,董事长最后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你很难跟一个平日根本见不到面的董事长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所以,能给我们带来实际利益的,还是我们的直属领导。

所以这种没有情感基础的利益联系,根本比不上这种长期建立情感联系牢固。何况这种情感联系,有可能在将来,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说的再透彻一点,士兵与皇帝之间的利益联系,是一种制度约束下的利益关系。是依靠制度就能建立的被动联系。皇权也只是一个制度的符号,无论谁去当这个符号,都得按照制度给自己发放薪金。当然更好的,就是让自己最亲近的将领成为这个符号,这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而情感联系,则只靠制度是不行的,还需要将领们长期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甘共苦,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与敬重。

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所以,即使有些将领有着什么更高军事统帅的头衔,但如果他没有跟这些士兵们将领们建立一种长期的情感上的联系,那他实际上也跟光杆司令差不多,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掌握兵权。

而那些凡是能够真正掌握兵权,让士兵们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人,在实际上,在士兵们心中已经成为了超越皇权的存在。

说到这里,咱们再来说说岳飞。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承柴进遗志,励志北伐一统中原。他死后,其弟弟赵匡义继续北伐幽州,终于灭掉了北汉政权,继而与辽国争锋,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

然而之一次北伐辽国,宋太宗赵匡义却在燕京遭遇大败,还被箭矢射中差点丢了命,史载他中箭后驾着一辆驴车仓皇逃跑,主帅溃逃,士兵自不必说。

这一仗不知道是不是让他遭遇了严重的伤病,还是已经打光了他的胆气,总之他组织的第二次北伐(986年),就没有再御驾亲征,而是在皇宫里遥控指挥潘美杨业等前线将领,结果宋军又一次大败。这次大败之后,宋朝开始对辽国采取防守态势。11年后,赵匡义病逝。

从此,宋朝的皇帝们,就只有“文治”,而没有“武功”了。唯一的一次御驾亲征,还是被寇准逼迫着赶鸭子上架,终于打了个大胜仗,而后签订檀渊之盟(1005年),给宋朝带来了百年和平。檀渊之盟签订的时候,距离上次他们赵家的老领导郭威在这里黄袍加身,恰好过去了50年。

此后,宋朝就再也没出个能上前线督战打仗的皇帝了。

然而,宋朝军事力量,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就成为了皇权直接统领禁军。

而且形成了一种对武将集团极端的警惕的传统,但凡哪个武将开始在军中有了威信,就必然会遭到文官集团的中伤,而这些也往往是皇帝愿意看到的局面,这样接下来皇帝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去约束这个武将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不言而喻。士兵很难形成长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领也很难真正跟士兵们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将领也就很难真正的掌握兵权。其实不是士兵不行,也不是将领不行,而是宋朝的制度和传统,在制约着他们的军事力量形成真正强大的战斗力。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南宋初年。

直到靖康之难(1127年)后,南宋在亡国灭种的危难时刻,才逐渐放开了对武将集团的约束。此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军事将领,例如张浚、韩世忠、岳飞、刘琦等。

而此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抗击金朝南侵的战斗中,开始出现了X家军的称呼。而后世最为著名的就是岳家军的称呼。

在北宋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杨家将,而没有杨家军。为什么北宋初年都是皇帝御驾亲征?

因为两个征战过沙场的皇帝其实很清楚,他手下的部将,说到底都没有真正掌握过兵权。

从这些记载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一些真相,其实南北宋时代,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军事将领,真正的掌握过兵权。而且,岳家军这三个字背后的深意,还有一层,就是这支部队,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自足能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搜一下相关资料)

乱世就是如此,有了兵权其实就有了一切。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岳飞北伐的时候,在短短五年间,部队从三万增员到十万。这支部队的士兵非常清楚,他们跟着的是岳飞,而不是皇帝。只要岳飞想反,他们必然跟着反。甚至在合适的情况下,再上演一次黄袍加身的戏码也不是不可能。这是一支真正形成了战斗力凝聚力的军队,只有统帅这样军队的将领,才是真正掌握了兵权。这支部队以其统帅为尊,至于皇权,那就像浮云一样。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当时的淮西军。那是一群习惯逃跑的兵油子,皇帝会觉得这样军队即使谋反,也没什么战斗力,很快就能收拾掉。他们更可能的是叛逃。后来也确实因为一些内部矛盾问题,淮西军中有一大部分叛逃到了金国。

所以对于那时岳家军这样的这样的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且近乎狂热的效忠于岳飞的军队,怎么能不让熟悉祖宗历史的皇帝赵构忌惮呢。即使他相信岳飞不会谋反,但历史现实也让他很难说服自己。

而且岳飞作为坚定的北伐抗金派,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如果岳飞执意抗金,他有足够的能力要求他的部队继续与金人作战。所以朝中的议和派期望的与金朝议和就根本不可能达成。而且岳飞北伐的战果,已经取得了赵构想要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就只成为了赵构议和时候一个绊脚石。

这两方面的原因,很难让赵构不对岳飞起杀心。

我们常常讲“捧杀”两个字,其实历史上很多因兵权问题而被皇权处置的将领,从某些方面看,也是被他手下的这些士兵捧杀了。

就像当年的赵匡胤,如果他决意不兵变夺权,甚至为了表示效忠于皇权,不惜放弃兵权。那么他不但会被那些当年跟着他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兵和将领们所唾弃,最终估计也会被依然忌惮他威望的人所迫害。

所以,每一个真正掌握了兵权的将领,也难免受到一些非议。即使这个将领再如何表示忠心,再如何以身作则,他都会因手下这群士兵对自己的狂热拥戴而被人制造出一些事端。

只是,人与人在长期的接触中形成情感联系,是我们人类一种正常的无法改变的情感现象。对于士兵与优秀的统帅而言,在牺牲与流血的沙场上,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深厚的情感联系也是无法避免的现象。但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兵将的互信关系,却真的如一把双刃剑,不得不去防备。

——————本文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497442.html

“何为兵权:士兵们为何效忠于将领而不效忠于皇帝?” 的相关文章

三国曹魏五子良将,按武功应该怎么排名?

三国曹魏五子良将,按武功应该怎么排名?

所谓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如果是按照三国演义,乐进的武功低于张辽张郃徐晃,高于于禁,排第四。如果是按照三国志,估计乐进的武功可能只低于张辽,高于张郃徐晃和于禁,至少排第二,甚至有可能排第一。先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面乐进的单挑场面不多,展示过不错的箭术,先后射杀过吕...

汉武帝屡次遭到神棍欺骗 古人为何地位越高越是迷信

汉武帝屡次遭到神棍欺骗 古人为何地位越高越是迷信

还不知道:汉武帝和神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代天骄汉武帝屡遭神棍欺骗,为什么地位越高越迷信?汉武帝刘彻对于长生不老的执念,丝毫不亚于千古一帝嬴政。为了追求神鬼学说,他先后宠幸过多名方士,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这些方士究竟能不能招来神鬼先不说,他们对于人类...

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曹植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政治和文学方面,曹植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

历史上真实的刘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刘秀,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所谓千人千面,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位优秀的帝王领袖,他们有的精明强干,有的手腕强硬,也有的手上沾满了无数的鲜血,是从马上打来的江山,但是汉朝的光武帝刘秀,却都不同与他们,所有的史学家提起这个人,无疑都会想到一个词,...

历史上真实的法正对蜀汉都有哪些贡献?

历史上真实的法正对蜀汉都有哪些贡献?

三国演义中,各大猛将各领风骚,文臣也是针锋相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熟悉三国历史故事的朋友,一定都非常津津乐道于当中的谋士和武将。论及武将,大家也都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曹魏的五子良将两张、徐、于、乐,东吴的周、鲁、吕、陆...

关羽和张飞都拜刘备做大哥 刘备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关羽和张飞都拜刘备做大哥 刘备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对刘关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张飞为何拜刘备为大哥?刘备的武功有多高?你说《三国演义》,他说《三国志》;你说《三国志》,他又说《三国志》不是正史。只要想杠,就总能找到棺材,和珅富可敌国,吹哭丧调抬棺材的杠房也没少开,因为那是当时比较赚钱的买卖。为了避免读者诸君看...

历史上真实的瓜尔佳氏是什么人?他与富恒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真实的瓜尔佳氏是什么人?他与富恒之间的感情如何?

富恒是朝廷重臣,清朝七位获三眼花翎中的一位,这可是极大的荣誉,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延禧攻略》之中,很多人都被富察傅恒所圈粉,并且希望他能够和璎珞结成佳缘。然而,世事难料,最终璎珞被乾隆看上,并且成为了皇帝的妃子,而他却娶了一个心肠狠毒的尔晴作为福晋。尔晴,作为剧中的一大反派...

在古代开国皇帝当中 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开国皇帝当中 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还不了解:太祖和高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祖和高祖有何差别?为何朱元璋叫明太祖,而李渊只配叫唐高祖。我国最早的皇帝起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从夏朝开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