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中国古人的贵生意识和平安智慧

历史文化2年前 (2023-04-03)580

中国古人的贵生意识和平安智慧

平安和顺地度过一生,这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与愿望。生活中艰难险阻不可避免,在遇到险境时如何自处,进而自救?在风平浪静时如何预备,防患未然?中国古人在与各种灾祸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回顾这些体悟与教诲,对于我们每个人大有裨益。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的生命价值几何?人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中国人除了有必要时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也有着丰富的贵生智慧,教导我们如何防范灾祸、珍惜生命。

贵生意识首先是贵人意识,即意识到人与其他事物相较之下更为重要。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中,人与万物生活在天与地构成的大环境中。那么,在天地万物中,人处于什么地位呢?老子认为,人与道、天、地在重要性上并列,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黄帝内经》则进一步指出人贵于天地之间的万物,其《素问》篇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翻译过来就是,天所覆盖与地所承载的所有的事物之中,人是最可宝贵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人类对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身特征与价值的认识。

贵生意识的核心是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不等于会自觉珍惜生命,因为人还常常受名利所累,甚至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对于这些短视的愚蠢行为,古代思想家给予了有力批判。例如,老子针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功利甚于重生命的现象,就尖锐地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他所追问的是,虚名与身体、外物与身体、得到身外之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应该亲近、更应该重视、更加贵重呢?答案不言而喻。

《吕氏春秋》对此说得更加直白:“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翻译过来就是:如今我的生命属于我所有,而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极大的。以它的贵贱而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轻重而论,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换;以它的安危而论,一旦失掉它,终身不可再得到。正是由于这三个方面原因,有道之人对生命特别小心谨慎。这些思想都明白无误地指出,与生命相比,任何名誉地位和财货利益都没有那么重要,当然都更不值得以生命为代价换取。

贵生的重要实践之一是要自觉养护生命。孔子曰:“居处不理,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病共杀之。这说的是日常起居没有规律,饮食没有节制,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缠身而死。《备急千金要方·养性》篇中写道:“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意思是说,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不能自我掌控,以保全生命呢?

针对人们不注重养生的现象,孟子批评道:“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梓树吗?这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古人意识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福祸无常,为了保全生命,人还应当具有忧患意识。

何为忧患意识?就是要不忘危亡。《易·系辞下》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意思是说,安稳、安定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危险、危机之时,存在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灭亡之时,有序之时不应忘记还会有混乱之时。忧患意识是获得平安的前提。这是因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愈是有忧患意识,愈能够解除所忧,这是忧与无忧的辩证法。《春秋繁露》中说,“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孟子进一步指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忧患会使人谋求生存,而贪图安逸享乐就会使人死亡。由此推之,常忧就会常无忧,“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有无忧患意识还是智与愚的试金石。北齐人刘昼说,“智者见利而思难,暗者见利而忘患。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聪明的人面对利益会考虑到日后可能遇到的灾难,愚蠢的人面对利益就忘记了祸患。想到灾难的人,灾难不会落到他的头上;忘记了祸患的人,反而会遭遇祸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有了贵生意识和忧患意识,就要落实到采取针对祸患的预防措施上来。《易·既济》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指的就是君子总是想着可能发生的祸害,预先作出防范。《诗经·豳风·鸱鸮》中有“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可以译为:趁着天还没下雨,桑树根上剥些皮,把门儿窗户都修理。后人从中提炼出了成语——未雨绸缪。这些关于预防祸患的思想对于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生活与事业顺利具有很深的教益。

预防祸患要早谋划,做有远见的智者。司马迁《史记》中说“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其意思是,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尚未萌芽的问题,设法避开尚未出现的危险。这种远见卓识即体现在早谋划中。刘向《说苑·谈丛》提及“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意思是做事早谋虑和早准备就不致陷于困厄和绝境之中。

要想在发生祸患之前采取措施,首先要及时识别祸患。《逸周书·王佩》中“不困在预慎,见祸在未形。”其次要预先采取措施,《道德经·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可以理解为在问题尚未发生时就预先加以防范,在未发生紊乱时就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类似的,唐代张九龄说要“图于未然,治于无事”,就是说,对付祸患于萌发之前,防范危机于未见端倪之际。

预防祸患还要防微杜渐,在问题刚刚露头时就加以处置。这就是“杜渐防萌,慎之在始”,“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其意思是,只要在错误或危险尚在苗头初露时就加以预防制止、不使其发展,那么不幸之灾就会灭迹。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魏子安《花月痕》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要想拥有平安人生,不能不慎思慎行。慎思慎行自古就是国人所崇尚的一种君子作风。《诗经》有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这一段赞扬当时平民宰相仲山甫的文字可以翻译为:“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

不慎重的危害是极大的。元代剧作家王子一的剧中有,“一事差,百事错”,意思是,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导致全盘失败。苏轼诗中也说,“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一把火虽小,但燃烧起来,却有燎原之害;源头水虽细,发展下去,却能引来洪水滔天之灾。因此,“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总体上,正如明代方孝孺所说,“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慎思慎行,首先要把心安放好。静心才不忙乱,戴复古《处世》说“万事尽从忙里错,一心须向静中安”,忙乱中容易出差错,镇定自若才可以避免出错漏。

慎思慎行,要慎重思考,三思而行。冯梦龙小说中有,“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意思是,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够包容忍耐,自然可以少很多忧虑。

慎思慎行,还要控制情绪、关注细节的处理。《韩诗外传》有言“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说的是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刘向也说,“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慎思慎行,关键还是要持之以恒。《易·乾》记载“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说的是,品德高尚的人,整日自强不息,夜晚小心谨慎如临危境,这样就不会招灾。这方面,老子的表述最切中要害:“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前车之鉴和亡羊补牢

祸患往往难以避免,吸取经验教训尤为重要。古人用两个成语概括了这种吸取教训的做法——从他人祸患中获得启示,谨记“前车之鉴”;对自身不足及时改正,以便“亡羊补牢”。

《周书》说“前车覆,后车戒”,这是前车之鉴的原始表述。我们总应记取从前的、前人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生活的借鉴。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一旦问题和祸患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那么我们只有接受它,及时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即“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汲取前车之鉴和亡羊补牢还要靠诚恳的态度和行动。邵雍说,“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知错能改是君子,隐瞒错误是小人;改正就会醒悟,不改正仍在迷途中;能改过的人最终可获得幸福,而不改的人可能最终无福得祸。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作者李雪峰),图源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497450.html

“中国古人的贵生意识和平安智慧” 的相关文章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大臣有本事对朝廷不是更好吗 古代皇帝为什么还要杀掉有功之臣

古代帝王为什么总是会杀掉有功之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君主集权统治下,整个国家就是皇帝和家族的私有财产,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皇帝肯定是往往会表露出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而这危机感就源于朝堂上手握大权的臣子。在皇帝内心里边,解决的方法肯定是有...

古代妃子已经有宫女伺候了 妃子为什么还要太监在身边

古代妃子已经有宫女伺候了 妃子为什么还要太监在身边

对古代嫔妃有宫女伺候,为何还要太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引言在封建王朝中,一般皇宫里有两种人是没有身份地位的,一种是太监,另外一种是宫女,他们是封建王朝中的牺牲品,是为皇室服务的人。与现在的服务行业不同,宫女和太监们是没有人权的,他们是被严重剥削的对象,有时候甚至有...

历史上真实的法正对蜀汉都有哪些贡献?

历史上真实的法正对蜀汉都有哪些贡献?

三国演义中,各大猛将各领风骚,文臣也是针锋相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我们熟悉三国历史故事的朋友,一定都非常津津乐道于当中的谋士和武将。论及武将,大家也都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曹魏的五子良将两张、徐、于、乐,东吴的周、鲁、吕、陆...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顺治帝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爱新觉罗·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福临幼年登基,由摄政王多尔衮辅政。亲政后面对全国的抗清高潮,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同时注重恢复农业生产,...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康熙帝有哪些作为?

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康熙帝有哪些作为?

爱新觉罗·玄烨,即清圣祖,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

历史上真实的朱见深,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历史上真实的朱见深,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

明宪宗朱见深,初名朱见濬,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古时候的历史记载大多都是人为的,所以有些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都会对历史做一定的更改。满清入关之后,对明朝的历史就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所以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明朝皇帝大多身背恶名。尤其是成化帝朱见深,他是...

历史上真实的孟静娴是什么人?一生有何经历

历史上真实的孟静娴是什么人?一生有何经历

据记载,果亲王允礼一共有两位福晋,没有侍妾,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们从《甄嬛传》中看到的孟静娴,她算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女性人物了。虽然孟静娴表面上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但是她在多方面都是在隐隐和浣碧争斗,后来还为果郡王生下了一个孩子。这样的结果可是让浣碧嫉妒不已,她几乎眼...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执政期间,在军事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田氏齐国第五位国君,在位共19年,齐威王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齐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田辟彊即位,是为齐宣王。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攻燕,几乎灭亡燕国。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