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姻观
马上就2月14号了,“情人节”来了。不管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情侣们找个由头浪漫一下也无可厚非。提起情侣就让我们想起婚姻,人们谈情说爱多数还是奔着结婚去的。
我们中国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说到婚姻,谈到国人对婚姻的看法,那也是一直在不停演变的。
华夏民族一向自诩礼仪之邦,对待婚姻,更是格外郑重其事。古时候,总的来说人们认为婚姻需讲究“门当户对”,目的是“结两姓之好”。
早在西周时,就明令禁止贵族跟平民通婚。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度”,门第等级森严,士族禁止与庶族通婚。据记载,南朝士族王源不顾门第将女儿嫁给了庶族富阳满氏,招致言官弹劾其“唯利是图”,并拟“禁锢终身”。
到了隋唐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被淘汰,“门当户对”逐渐成为古代婚姻的重要标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下,“门当户对”观念又逐渐演变为“良贱不婚”的制度。某些人的身份或是职业被人们歧视,户籍上编为“贱籍”,比如娼女、奴婢等人。在古代,身家清白的人如果与“贱籍”人通婚,会被世人嘲笑甚至受到刑事处罚。
当然古时候的婚姻制度和观念是针对男性“娶妻”而言的,过去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对于妾的身份一般家庭就没有做过多的要求。
封建社会的很多制度对女性是十分不公平地。比如两夫妻,丈夫先去世了,妻子要为丈夫守节。一般妻子不许再嫁,否则将受尽众人唾弃指责;反之,如果妻子先死,男子完全可以再娶而没有任何负担。不过,该男子再娶的妻子只能称“继室”或是“续弦”。之一任妻子才能为“原配”。
古人把婚姻看得很重,却囿于僵化了的婚姻观念,一味强调家世、身份、阶级这些东西,妄图在这些大同中达到夫妻个体的“小同”,反而忽视了每个人的个别性,忽视性情、兴趣、爱好这些“小异”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所以往往造就了很多符合阶级利益和门第等级的“怨侣”。讲门第,两个结合是促进了两个家族的亲密团结,讲“兴趣”、“性情”,两个人是南辕北辙,强压在一起过日子,你说别扭不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