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航母为何生存力偏低?
作者:斌哥 / 编辑:冷小军
1941年12月7日,日军六艘航母出动183架舰载机空袭了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后三年,日美双方爆发了多次航母大战。
和美军的“企业”号、“萨拉托加”号打满全场,以及主力“艾塞克斯”级无一战沉相比;日军航母几乎全部损失,特别是几艘航母短命程度成了世界海军史上的笑话。那么二战中日军航空母舰为何如此脆弱,其大量战沉是否存在着先天不足呢?
不重视生存能力和损管
▼
提到日军航母,我们总是对中途岛海战中四艘航母都变成燃烧的大火盆津津乐道。虽然初期美军也损失了四艘主力航母,但是美军航母的沉没前基本上都能抢救一下。甚至“约克城”号在珊瑚海受伤后,只用三天修复并参加了中途岛海战。而日军航母似乎只要被击中,基本就被判了死刑。
战后日本人自己的分析报告指出,日军航母损管能力的确远远低于美军航母。首先从由战巡/战列舰改装的“赤城”“加贺”开始,日军就没有意识到航母上的航空汽油库存在巨大危险,未像美军那样设置充满二氧化碳的隔离舱。
燃起熊熊烈火的“赤城”和“加贺”号航母
其次日军在航母机库里布置了复杂的加油管道,但是消防喷淋系统的水管只是简单地在左右各布置一条;同时还没有用高强度钢来做水管,以至于一旦被炸弹击中就容易失效。
此外为了防止双层机库的下层机库里产生易燃气体,日军倒是在航母升降机底部设置了二氧化碳溢出系统;但因为缺乏其它密封设施效果甚微。日军的航空母舰只在甲板上开了三个升降机口,机库没有任何应急门。这样一旦升降机被击中损坏,就无法将机库内燃烧的飞机和弹药快速抛出去。
而且日军在损管观念上的落后,比硬件上的问题更加要命。美军航母上几乎所有的船员都要参加相关培训,一旦被击中起火,人人都可以成为损管队员。然而在日军航母上,相关人员数量少且地位低下。据统计在中途岛海战的日本战舰加在一起,只有不到400名专业损管人员。这样如果在火灾初期专业损管人员大量伤亡,其余舰员就会束手无策。
早在甲午战争时,日军就由于过分强调一线战斗人员的重要性;忽视了后勤人员和损管人员的相关培训,致使其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然而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连续胜利,掩盖了日本整个军事思想和管理体制的巨大缺陷。结果到了太平洋战争中,后勤和损管的双重缺陷都暴露无遗。
甲午战争
众所周知二战中,日军不论是舰载机还是陆基轰炸机均无装甲防护,成了一打就着的“打火机”。海军舰艇除了战列舰之外,都普遍只注重火力和机动能力以致防护能力偏低。
这样的文化下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有军官意识到需要加强航母的损管能力,报告递上去也基本没有人会关注。而如果有人提议加强舰员损管能力培训,则一定会被扣上“贪生怕死”的帽子。这么看日军航母一打就沉,也是难以避免的。
中途岛南云的瞎指挥
▼
尽管日军航母的确存在设计缺陷,但是大家别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偷袭珍珠港的六艘主力航母,航速在当时也是一流水平。即使在专业海军人员看来,如果能够有效规避敌人的打击,航空母舰生存能力差的缺点就不是大问题。但是偏偏南云在中途岛一下子送掉了四艘航空母舰,导致双方战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中途岛海战彻底改变了双方航母的命运
不得不说南云作为水面舰艇指挥官,做机动部队司令后其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鱼雷换炸弹”来看,我们并不需要纠结浪费了多少时间,只需要这样考虑:如果在战列舰上将主炮装填穿甲弹,换高爆弹再换穿甲弹;所需要的时间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且即使这段时间无法开火,也不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南云把舰载机的换弹想得过于简单,可以说把四艘航母地勤人员坑惨了。由于航母机库空间狭窄,又需要从弹药库通过狭小的升降机转移弹药;所以每一次挂弹都需要消耗两个小时,这也是偷袭珍珠港时没有发动第三次袭击的重要原因。南云的朝令夕改令地勤人员不堪重负,只能将鱼雷炸弹都留在机库当中;而没有及时将其转移到有装甲防护的弹药库,这才让SBD来了个一击绝杀。
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中途岛海战中,“约克城”号在之一轮攻击中被击中机库。但当时机库里没有加满油的舰载机,没有被换下来的弹药;加油管道也被提前充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并没有造成严重破坏。反倒是命中烟囱的那颗炸弹爆炸震坏了锅炉,导致其没能逃过后来的攻击而沉没。
中途岛海战日军一下子没了四艘主力航母,日军接下来只能靠两艘主力航母和一些不那么专业的航母作战。同时损失了大量的优秀地勤人员,也严重影响了后来的舰载机作战效率。这样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攻击敌人的概率降低了,被攻击的大概率提高了。再加上损管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得日军航母越来越短命。
“加贺”号被命中四颗炸弹
相比之下,美军虽然在瓜岛海战后期,一度只剩下“企业”号苦苦坚持。但美军强大的造船能力弥补了这一缺陷,随着多艘“艾塞克斯”级服役,美军在航母数量上占据了优势。这样日军再想攻击美军航母困难重重,这反过来又让美军航母可以积累更多有经验的飞行员。双方的攻守之势就彻底无法改变。
科研能力严重不足
▼
虽然日军不重视损管这样的毛病几乎很难改观,但日军也为提高航母生存能力做过不少努力。比如中途岛海战后日军补充的主力航母“大凤”号(“信浓”号过于短命不作讨论),不但在飞行甲板上铺设钢板成为了日军二战中唯一的一艘装甲航母。而且在舰岛上也安装了13号和21号电探,能够避免中途岛海战中被人打闷棍的那种事情发生。
但是,“大凤”号却在马里亚纳海战中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中,又因为损管措施不当引发大爆炸沉没。之前日本技术人员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了如何防卫来自空中的打击,可是日军整个反潜体系的落后却更加要命。
马里亚纳海战中,两艘美军潜艇先后突破日军反潜警戒线击沉了“大凤”和“翔鹤”号主力航母。在后来,一艘美军潜艇先攻击“冲鹰”号航母左舷后又机动攻击右舷,日军驱逐舰竟毫无察觉。
“大凤”号航母中雷的瞬间
相比之下,日军潜艇虽然创造了在中途岛海战击沉“约克城”号,在瓜岛一次击沉(伤)三艘战舰的奇迹。但这是建立在美军的疏忽,和对日军氧气鱼雷射程预估不足上。随着美军后期反潜能力的提高,日军潜艇再也未能逼近以“艾塞克斯”为代表的美军航母。
对于日本航空母舰来说,最让其绝望的是美军的防空能力变得空前强大,以至于再多的航母舰载机都成了无用的摆设。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出击的326架飞机被击落315架,美军航母却几乎毫发无损。
最短命的航母“信浓”号
以至于到了莱特湾海战时,日本人干脆放弃治疗,把最后能使用的四艘航母当诱饵。由于这四艘航母本身并没有携带太多的航空汽油和弹药,反而承受了多次攻击才沉没;但这样做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之后日军航母就在战场上难觅踪迹了。
美军“富兰克林”号航空母舰虽然被神风机重创,但在强大的损管能力下靠自己动力开回了珍珠港。只要看1945年初双方航母的数量和生存能力,日本人就应该明白自己毫无胜算,可非要撑到被 *** 轰炸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