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 刘邦死后又是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13)1330

还不知道:刘邦儿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一首《大风歌》是刘邦在亲自出征击败名将英布后有感而发所作,将刘邦的踌躇满志和对国家尚未安定的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世对刘邦的评价都很高,称其为“千古一帝”。刘邦自汉高祖五年(前202)建立西汉到汉高祖八年(前195)崩于长乐宫,共在位8年,在这期间他不仅消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势力,还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残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都说虎父无犬子,但在刘邦死后,他的八个儿子却都活得战战兢兢,而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在这位与武则天并称“吕武”的女性掌权人的控制和压迫下,刘邦的这八个儿子结局都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首先是长子刘肥。传言,刘肥是刘邦未称帝前与同村的曹寡妇所生的孩子,史料对曹寡妇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无论如何刘邦常年在外,曹寡妇一人独自拉扯刘肥长大肯定吃尽苦头的。因此,刘邦一直对刘肥多有偏爱,尽管没有封其为太子,但也早早就赏了刘肥封地,封其为齐王。在刘邦去世后,有一次刘肥进宫觐见新帝,也就是吕雉的儿子刘盈,在宴会上时,刘盈尊刘肥是兄长便请他坐在上首,没想到这一幕让吕后知道了,吕后本就疑心重,于是,她便决定借这次宴会快刀斩乱麻将刘肥除掉,派人端了毒酒放在刘肥面前,刘肥也察觉到异样之处,便装醉倒下了。

事后的刘肥得知这次宴会上自己差点被吕后用毒酒毒杀后,整日惶恐不安,后来听取了身边谋士的对策,便赶紧将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一举动也让吕后相信了刘肥没有争权之心,这才将他放回了封地。

次子刘盈,是吕后和刘邦的嫡长子,刘邦死后,刘盈在吕后的推波助澜下成功地坐上帝位,是为汉孝惠帝。但是事实证明,刘盈并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刘盈从小便在性格强势,霸道的母亲吕雉的控制下长大,这也造成了他优柔寡断,懦弱无能的性格,在即位后也如同傀儡皇帝般处处都受着吕后的控制。一次,吕后下令将死对头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置于厕中,过了数日,吕后派人请孝惠帝观看人彘,在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后,刘盈直接被吓倒在地,失声痛哭,之后就像是丢了魂一般,大病一场后,从此不再理会朝政,最后郁郁而终。

第三子刘如意,刘如意是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因为刘邦生前十分宠爱戚夫人,这也导致在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就成为了吕后重点针对的对象,吕后先是将戚夫人贬为舂奴,之后接赵王刘如意进京,想要借此机会除掉他,而刘盈在知道吕后想要加害刘如意后,仁慈的他开始和刘如意同吃同住,让吕后一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但防不胜防,一次刘盈早起打猎,年幼的刘如意赖床没能起来,刘盈也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就留下刘如意独自在寝宫中,吕后便抓住了机会,派人给刘如意灌了毒酒,等刘盈回来时,弟弟刘如意的尸首早已僵直了。

第四子刘恒,相较于其他几位命途坎坷的哥哥弟弟们,刘恒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刘恒的母亲是薄姬,他们母子在宫中的存在感可谓是非常低,既不受刘邦的喜爱,在宫中更是什么事都不参与,也是因为他们的安分守己,在刘邦死后,吕后直接没有把他们母子俩放在眼里,这也让刘恒保住了一条命,在吕氏集团倒台后,代王刘恒被拥立为新帝,也就是之后的汉文帝。

第五子刘恢,被刘邦封为梁王,定都于大梁。在刘邦死后,吕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便将大梁这块地抢了过来,并改封刘恢为赵王,直接断了刘恢手中的权势,但吕后并没有就此放过刘恢,放不下心的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刘恢做正妻,借此来监视刘恢。刘恢当然不会喜欢一个负责监视自己的妻子,于是便日日不着家,偷偷和自己的情人私会,此事被吕后的侄女发现后,便派人将刘恢的小情人给杀死了,自此,刘恢就日渐消沉,不久后便自缢身亡了。

第六子刘友,被刘邦封为淮阳王,刘邦死后,他和刘恢的遭遇差不多,都是被吕后强塞了一个吕氏家族的女儿作为王后,日日被监视着,因此,不喜欢吕氏的刘友从不搭理吕氏,而对其他的姬妾非常宠爱,吕氏也不是隐忍的人,便决定让刘友为对她的轻视付出代价,于是,她便在吕后面前污蔑刘友要谋反,吕后可巴不得能抓住刘友的把柄,便直接下令把刘友扣押进京,最后将其活活饿死了。

第七子刘长,是刘邦和赵姬的儿子,被封为淮南王,天生有神力,可单手扛鼎,和其他被吕后迫害的兄弟不一样的是,刘长是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因此,刘盈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他的结局也并不好,可以说,刘长是自己作死的。刘长的性子非常嚣张跋扈,在汉文帝当政时期,他仗着文帝护着他,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之后还生出了谋反的念头,和匈奴有所勾结,事情败露后,汉文帝看在兄弟一场的份上饶过了他的死罪,只是削去了爵位并将其流放蜀郡,而在流放的路上,刘长不堪其苦,绝食而亡。

第八子刘建,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刘建为燕王,刘邦死后,刘建也受到了吕后的监视,虽并未被害,但他也只在燕王这个位子上坐了十五年后就去世了,死因不详,而刘建所留下的唯一一个子嗣在刘建死后被吕后派人杀死,刘建的封国就此被除去。

综上所述,在刘邦死后,刘邦的八个儿子拥有好结局实在很少,而他们的悲惨境遇虽有不同,但几乎也都是在吕后的强权压迫下造成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4/499182.html

标签: 刘邦儿子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 刘邦死后又是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朱棣真的不合适做储君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朱元璋

朱棣真的不合适做储君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朱元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为何不选朱棣做储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

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之后 他死的对曹魏影响有多大

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之后 他死的对曹魏影响有多大

还不知道: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对曹魏影响有多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夏侯渊是曹操部下的一员重要猛将,可是却在定军山被蜀汉老将黄忠斩杀,这在三国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不仅如此,夏侯渊之死,对整个曹魏的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说他影响到曹魏后期的发展也不为过。...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

诸葛亮不是忠于汉室吗 诸葛亮为何不去辅佐汉献帝

对诸葛亮这么忠心为啥不辅佐汉献帝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第一个原因:诸葛亮隆中隐居,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光复汉室,而是为了能够得遇明主。如果他想辅佐汉献帝,不用在隆中待着,直接去找汉献帝就可以了,而且根据当时汉献帝被曹操把持的现状,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一去,肯定就不是辅...

魏延到底该不该死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还要杀他

魏延到底该不该死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还要杀他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弥留之际为什么坚持斩杀魏延?魏延到底该不该杀?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大将,在汉中之战过后,魏延由于战功卓著,被升为汉中太守兼任镇北将军,后来魏延一直在汉中替刘备镇守城池,并且在汉中魏延发明了一个战略,叫:“错守诸围之法”,...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为何就突然病死了?

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

郦寄卖友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结局?

郦寄卖友讲的是什么故事?主人公是什么结局?

郦寄卖友,汉语成语,指出卖朋友。后常接不堪回首。郦寄的父亲郦商是西汉将领,秦末时期,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以后,郦商招兵买马,得到数千人,之后在郦食其的缘故投靠刘邦,开始了冲锋陷阵、战功赫赫的一生。他曾平定汉中、与楚久战,为刘邦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赐给郦商信成君爵位,之...

关羽都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 关羽为何还要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都没有得到刘备的授权 关羽为何还要发动襄樊之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为什么关羽要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下,发动襄樊之战呢?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志》里没有任何记录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甚至没有记载刘备是否授权关羽发动此次关乎魏、蜀、吴三国转折的战役。关羽为什么在没有得到刘备授权的情况下发动襄樊之战呢?原因有两点:一、关羽...

隋唐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有这十八个人吗

隋唐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 历史上有这十八个人吗

对隋唐时期的十八路反王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结局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正史中并没有隋末“十八路反王”之说,不过有趣的是,但凡乱世,总会有“十八路反王”的类似版本出现。比如东汉末年的讨董卓“关东联军”,秦末的“反秦联盟”等等,都被冠以“十八路反王”。严格来讲,只有项...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