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中苏轼为何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
苏门三家:苏洵、苏轼、苏辙,堪称北宋文学的代表。苏洵散文写作造诣深厚,兼顾宏大与简洁,开创了一代散文新风。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通才、全才、天才,他的成就不仅在文学上,还包括书画等艺术领域。
他的人格魅力和发掘和提拔有才华的年轻人的热情,吸引了许多文人和骚客,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被誉为“苏门四学士”,而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后则被称为“苏门六君子”。苏轼的自由奔放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艺术成就,塑造了北宋文化的艺术风貌,也开创了宋代文化盛世。
然而,苏轼一生遭遇很多挫折,尤其是他的政治命运颇为坎坷。他一开始进入官场时,他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迫使他辞职回乡守孝。之后,他回到官场,但不久后,王安石的新法引发了朝野动荡,苏轼的许多师友因反对新法而被迫离开京城。
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苏轼不断反对新法,直言新法的弊病,但这引起了王安石的不满,使他被迫离开京城,并被调到湖州任知州。
上任后,苏轼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有一些不满之言。新党势力把这些话解读为攻击新法和诽谤朝廷的言论,并找出苏轼诗作中的一些句子作为证据。在一片反苏的声音中,御史台派人到湖州将苏轼逮捕,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御史台)诗案”。
苏轼的生命岌岌可危,但幸运的是,有些新旧党人有识之士展开救援活动。最终,王安石的一句话决定了诗案的结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以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