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前才告诉赵云真相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19)660

赵云是五虎上将中,除了关羽、张飞之外追随刘备最长时间的“老员工”。故而很多评书之类的文学作品,将赵云称为“赵四爷”,俨然把“桃园三结义”变成了“四兄弟”。

可惜的是,赵云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即便他对阵之时从无败绩也只是刘备身前的护卫而已,这是为什么呢?

常胜将军

赵云可以说出场即巅峰,他先投靠了袁绍,见袁绍并非是忠君报国之人,就又投靠了公孙瓒。当时正逢公孙瓒和袁绍打仗,公孙瓒大败,被文丑逼到了死路。

突然十八岁的赵云单枪匹马而来,单挑大将文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要知道这可是后来围困曹操、单挑曹操手下多名大将并获胜的悍勇之人,居然和一个少年打成平手,可见赵云武艺之强。

后来徐州陶谦遭到曹操进攻,他求助于刘备。刘备向公孙瓒借兵,自此认识了赵云,刘备很看好赵云的能力,几人一起逼退了曹操。公孙瓒死后,赵云辗转来到刘备身边,正式加入刘备集团并随之投奔刘表。

刘表死后,荆州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投降曹操,另一派主张跟随刘备匡扶汉室。曹操借着荆州投降派的提供的便利挥师南下,逼得刘备只能火烧新野,带着百姓一路遁逃。

刘备的仁慈拖慢了行军的速度,给了曹军追赶的机会,也间接导致刘备家小全部走散。赵云作为刘备的护卫,之一时间寻找刘备妻小,于是赵云的成名之战出现。

长坂坡上,赵云带着阿斗七进七出,杀死曹操五十多名大将。曹操在山上看到赵云如此勇猛,顿生招降之意,没有让部下放箭。此举保全了赵云性命,也给了赵云成名的机会。

自此之后,赵云名气如日中天,就连手下名将云集的曹操也不由感叹,为何关羽、诸葛亮、赵云这样的人才都会为刘备所用。

赤壁之战后,益州刘璋被汉中张鲁威胁,自知不敌的刘璋派人寻求曹操的帮助,可曹操慢待了使者。使者便南下找到了刘备,希望刘备能够入蜀作战。

毕竟刘璋和刘备同为汉室宗亲,刘备义不容辞率军入蜀。然而蜀中的官员打内心底都很反对刘备入蜀,普遍都认为这是引狼入室的做法。

与此同时,刘备集团这边也是看法各异,以庞统为首的激进派想趁着这个机会一举拿下益州,为三足鼎立打下基础。可刘备并不想如此,夺取同族兄弟的土地着实要被天下人耻笑。

原本刘璋和刘备关系还不错,可谁也抵挡不住耳边风。在孙权受到曹操攻击并求助于刘备时,刘璋的猜忌之心终于彻底爆发。

当时刘备入蜀的时候带的部队并不多,终归是给刘璋守护领土,没必要消耗自己的实力。所以当孙权受到威胁的时候,荆州也必然要被波及到。

刘备想着既然自己来支援了刘璋,那么即便礼尚往来,刘璋也应该支援自己一些军粮和士兵。岂料刘璋听信了属下,不仅给刘备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残,更把议定好的粮草克扣了一半。

这下刘备终于坐不住了,彻底和刘璋翻脸。可益州怎么说也是刘璋的地盘,益州之战初期,刘备损失巨大,庞统丧命、士卒损失颇多。情急之下,刘备只好求助远在荆州的诸葛亮。

就这样,诸葛亮与张飞、赵云一同赶往益州。赵云依旧不改常胜将军的设定,雒城之战中击败了蜀中最能打的将领张任,刘备军队瞬间扭转了局势。

可等到刘备坐稳益州之时,论功行赏赵云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

刘备的私心

纵观整个三国,赵云可以说是完美中的完美。他不仅能力卓绝、忠心耿耿,还长得威风凛凛。最关键的是,赵云有一腔正气,颇有名将之风。

益州之战结束后,刘备着手赏赐不下。轮到赵云的时候,赵云以天下未定为由推辞了赏赐,此举让刘备大为赞赏。

赵云确实不是一个贪恋权位和利益的人,只是过于正派也不是什么好事。当文武百官都在等待封赏的时候,赵云突然推辞,就很让同僚们下不来台。

原本应得的赏赐,由于赵云的推辞,同僚们也不好心安理得的接受。故而虽然大家很钦佩赵云的人品和能力,可对于他略显刚直的性格来说,大家是不喜欢的。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备用人的高绝之处,刘备早就看透了赵云的个性。让他于两阵之间搦战完全没有问题,让他贴身护卫也没有问题,可让他领军打仗,多少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没有像对待其他将领一样委以兵权,单纯只让赵云留在自己身边。要知道就算是后期加入的魏延,刘备都能让他担任汉中太守,反而是屡屡立功的赵云,只是一个护卫的角色。

同时,刘备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有私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关羽和张飞与刘备年岁很近,都不可能长时间为集团做出贡献,老将黄忠更不用说。

其次,马超又是世家大族不好指挥,魏延虽然很有能力,可毕竟性子急躁,也没有共同经历太多风雨。

也就是说,刘备能够给儿子刘禅留下来的人才,只剩下诸葛亮和赵云,一文一武。诸葛亮年轻,在孙刘联盟的问题上有着莫大的功劳。赵云正当壮年,更何况刘禅的命都是他救的。

以二人的功绩和名望,有他们坐镇朝堂,刘备百年之后完全不担心内政和军事问题。所以刘备不可能让赵云以身犯险,这是他除了关羽和张飞外,最信赖的人。

果然,在刘备白帝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和赵云都被叫到榻前好好嘱咐了一番。诸葛亮成为托孤重臣,掌握了蜀汉的大权;赵云站在朝堂,就代表了所有武将,他不说话,没人敢提意见。

其实不难发现,往往令君主最信任的人,君主都不会轻易的委以重任。曹魏的典韦和许褚、孙吴的周泰,都是这个样子。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带兵打仗,而是完全不需要他们在前线拼命。

他们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再是根据武力来评判的,是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因此,赵云表面上不受重用,其实刘备早就安排好了一切,不得不佩服刘备的用人之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500100.html

“刘备不愧为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前才告诉赵云真相” 的相关文章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年羹尧作为清朝抚远大将军 雍正为何着急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什么必须死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年羹尧,如果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我想对这个人物一定不会陌生。没错,他就是雍正初年大名鼎鼎、平定了西北罗伯藏丹津叛乱的钦命抚远大将军。可有些小伙伴一定也会有疑惑,如此位高权重、声明赫赫的大人物...

秦始皇当初是怎么统一六国的 秦始皇都做了哪些事情

秦始皇当初是怎么统一六国的 秦始皇都做了哪些事情

对秦始皇嬴政是如何统一六国的?他为了统一六国做了哪些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乱年代,群雄并起,秦国原本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后来渐渐的成为了统一天下的国家,在此之间,无论是秦始皇的领导还是其他方面,秦国都远远的超越了其他6国,而按照当时的发展趋势来看,齐国、楚国等相...

后世是如何评价裴楷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裴楷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最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任相...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都做了什么 曹丕为何会英年早逝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都做了什么 曹丕为何会英年早逝

还不知道:曹操死后,曹丕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活到40岁就英年早逝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起曹操这个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有胆识,也有人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光是喜好美色也就算了,还尤其喜欢“别人家的妻子”,这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演义中刘备入川后就没有再见过关羽 正史上又是什么样的

对刘备入川后是不是再也没有见过关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演义中刘备入川之后,确实再也没见过关羽。而历史上,两人是见过面的。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曹操也很快就打下了汉中。曹操打汉中表面看起来虽然艰难,但实际上他并没有什么战力损失,因为张鲁最后是选择投降的。也正是因为如此...

吕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最终被谁杀害?

吕凯: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最终被谁杀害?

吕凯(?~225年),字季平,永昌郡不韦县(今云南保山金鸡)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初任永昌郡五官掾功曹。章武三年(223年),建宁太守雍闿反叛,投降吴国,吴国任雍闿为永昌太守,吕凯闭境抗拒雍闿。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表奏吕凯功劳,任...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刘备入主蜀汉地区本就美女无数 刘备为何还要娶一个寡妇

还不知道:刘备拿下成都后,坐拥美女无数,为何偏偏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吴氏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刘备经过大半辈子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14年5月占领成都,取代刘璋成为了新的益州之主。我们在看《三国志蜀书》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成都美女如云,刘备为何娶了一个死了丈夫的...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曾为刘禅撰写投降书

郤正(?-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县人,三国蜀汉至西晋时期学者、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好学,广读古籍。弱冠即善写文章,为蜀汉朝廷征为秘书吏,官至秘书令。公元263年(景耀六年),曹魏攻伐蜀汉,后主刘禅投降,郤正为之撰写投降书。后随刘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