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台湾商人来到沈阳大帅府,对售票员说:我就不买票了吧
文|万里
编辑|看历史浮沉
2007年的春天,在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前,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这个中年男人操着一口台湾腔问售票员:“我就不用买票了吧”。
售票员以为他开玩笑,用不满的语气问他是谁,为什么不用买票?
这个衣冠楚楚的中年男人含着笑意说:“我是张学良将军的六弟,张学浚的儿子,我叫张闾实”。
售票员心想前不久,有一个关于张学良九弟真假之争的著名案件,闹得沸沸扬扬。
而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前任馆长杨景华,在法庭上用大量的事实依据证明了,这个所谓的张学良九弟是假的。
所以面对张闾实的自报家门,售票员就觉着,不会又是一个冒充的吧!
心里存疑,但还是拨通了馆长办公室的 *** ,将眼前这个中年男人的情况告诉了馆长。
那么,这个张闾实是真是假?
漫漫归乡路
张闾实被请到了馆长办公室,在馆长办公室里,当时的馆长张力,亲自接待了这位所谓的张学良将军的侄子。
因为有着假张学良九弟的前车之鉴,张力馆长十分的慎重。
两人坐定,张闾实对张力馆长重新进行了自我介绍。
他说,自己是张学浚的儿子,寿夫人是自己的祖母,小时候就跟随家人一起到了台湾岛,他是家族里之一个回大陆探亲的。
张力馆长先是询问了张闾实几个关于张作霖和张学良的私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的,除了张家人其他人不会知道的问题。
张闾实都回答得毫无问题。
张力馆长这才放下了戒心,相信了此人真的是张学浚的儿子。
张学良的六弟张学浚,字尧卿,是张作霖的五夫人,寿夫人所生,在张作霖的儿子里排行第六。
张闾实所介绍的情况,都跟馆长张力掌握的资料一模一样。
接着,张闾实又介绍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他是带着在台湾的母亲和自己兄弟姐妹的托付,来到大陆的。
他接着说,“我连爷爷的坟在哪里都不知道,只知道大帅府博物馆这一个线索,没办法,只能求助你们了”。
听到张闾实言辞恳切的话语,张力馆长妥善地接待了张闾实,并把张闾实的情况报告给了上级领导,领导们也同意了张闾实的请求:“张氏后人给祖先祭扫的请求,应当满足”。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带着张闾实去扫墓。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张氏墓园就安置在这里。其实关于张氏墓园的行政区划,在民国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变迁了数次。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事情,广为人知。
但是张氏墓园的行政区划变动,远在港台和海外的张氏家族的族人们,却并不知晓。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就被蒋介石监禁。
在西安事变的第二年,东北地区被 *** 掌控,而张氏墓园所在的海城县,也经历了行政区划的变动,从海城县划到了盘山县。
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北沦陷。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张氏墓园所在的驾掌寺地区,仍然归盘山县管辖。
在1970年,这一地区由县改区,又划到了大洼区。一直到1975年,行政区划才稳定下来,也就是今天的大洼县。
而这些事情,张闾实并不知晓。在祖辈和父辈的口中,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坟位于海城县,可是现在的地图上却再也找不到海城县了。
而在叶家村的张氏墓园,虽然几经战乱,几经行政区划的变迁,仍然安然无恙,张氏族人们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并且,建国以后,张氏墓园还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在千禧年,盘锦市 *** 还对张氏墓园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活动。
在张力馆长和相关人员的帮助和陪同下,张闾实来到了盘锦大洼到张氏墓园。
在张氏墓园的门口,张闾实和陪同人员下车,一下车就看到了门口的石碑。石碑上镌刻有4个大字,张氏墓园,这4个字是张学良将军亲笔题写的。
特别地在墓园的甬道上,分立左右的望柱上还刻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前人卧一方瑞地”,下联是“后世出千古功臣”。
张闾实看到已经被妥善修缮到张氏墓园,热泪盈眶。
盘锦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贾伟志,向张闾实介绍了石碑和对联的来由。
风中祭祖
在张氏墓园里,共有11座坟墓。
1912年,张作霖的二哥张作孚去世,张作霖带着妻子和儿子一同回乡,安葬二哥,并重修了张氏墓园。
在这里安葬了张学良将军的高祖,曾祖,祖父,和伯父等亲人。其中,前面两座更大的坟墓,是张作霖的父亲和二哥的。
这次修正张氏墓园,张学良当时才年仅12岁。
在日本侵华战争后,东北地区沦陷,张氏墓园也被摧毁。
贾伟志向张闾实介绍了这些张氏墓园的历史,并说:
“尽管在抗日战争时墓园被毁,但是墓园的遗址仍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的镇 *** 又重新修缮了张氏墓园,还把墓园做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贾伟志主任介绍的过程中,张闾实几度哽咽落泪。贾伟志主任安慰道,“我们当地的人都非常感谢和钦佩张学良将军的大义牺牲,年年都有人过来扫墓”。
终于来到了张氏先祖的墓前,张闾实向先辈们敬献了花圈和香火。
在张氏墓园祭拜完,张闾实又跟陪同的人一起前往位于驿马坊的张作霖墓园。为什么张作霖没有跟父辈祖辈们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驿马坊?
在前往驿马坊的路上,张闾实也向张力馆长提出了这个疑问。
张力馆长耐心地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我们到了张作霖墓园看碑文就可以知道了。
早年间张作霖家境贫寒,父亲张有财去世后,没有钱修缮陵墓,只能用木柜当做棺椁,简单埋葬在驾掌寺。
后来有一年,辽宁地区发大水,很多河的河水都漫出来,淹没了这一地区的大片土地。而葬在驾掌寺的张有财的柜棺,也顺着河水飘到了大洼地区。
幸运的是,棺材被一棵树挡住了,才没能继续漂流。当时的张家先辈们,认为这是“天地兆应”,就没有将张有财的棺椁迁回驾掌寺,而是就地埋葬在了大洼。
再后来张作霖担任了陆军二十七师师长,他也认为这是好兆头,是冥冥之中的造化,所以也就没有再将父亲的坟从大洼给迁走。
张作霖的母亲王太夫人死后,就葬在了驿马坊。
其实,张学良掌权后,曾经给父亲张作霖修缮了一处声名显赫的墓地——元帅林。但后来却没有葬在这里,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关东军谋划炸死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的张作霖,在国内声名显赫,日本人不愿意张作霖死后也葬在声名显赫的地方。
所以张作霖只得埋葬在了日本人,认为是穷乡僻壤的驿马坊。
在张力馆长耐心地解释中,一行人也到达了张作霖墓园。
这一天,驿马坊的山风很大,几次都吹翻吹灭了香火,在大家的一起帮助下,张闾实在周围捡拾碎石块埋在香炉中。
在爷爷的墓前,张闾实喃喃自语,他终于不负远在台湾的亲人们的嘱托,在 *** 的帮助下寻到了爷爷的坟地,寻到了张氏家族的根。
祭拜结束后,张闾实久久不愿离开,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样的场景,让在场的陪同人员都为之动容。
这一刻,张闾实这个自小就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不仅是他,也是所有如今健在的张家后人们。
陪同人员用镜头帮助张闾实记录下了这次扫墓历程和寻根之旅。
张闾实一家
在扫墓的历程结束后,张氏帅府博物馆还对张闾实进行了采访。在这次采访中,工作人员得知了很多张氏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早在1946年,张闾实的父亲就带着他和母亲到了台湾。由于他们一家人在东北生活惯了,初到台湾时,并不能适应台湾的生活。
所以两三年之后,到了当时,与大陆生活接近,但又位于殖民区的香港,本以为香港这里能相对安定,没想到事与愿违。
在香港待了几年后,又到了澳门。澳门虽然不如香港大,但澳门的环境却比香港好了许多,一家人也在澳门安顿下来。
在澳门一直生活了十六七年,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为了养家,做过各行各业的工作,中文教师、篮球教练、建筑监工等等。
在澳门生活的这段时间,张闾实的二姐、三哥和他,还有他的妹妹也陆续出生。
可是这种情况在1967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突然有一天,相关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张学浚,说他被列入了黑名单。
尽管在澳门的十几年里,张学浚一直隐姓埋名,身边的人也都不知道他是张作霖的儿子。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身份突然被发现了。
无奈之下,张学浚只好连夜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澳门,深夜踏上了一艘离开澳门的货轮,准备去往台湾。
其实那份所谓的黑名单,就是当时的“黑猫特工组”名单,名单上有他的名字,私下里有人告诉他,让他赶快去台湾,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
并且在澳门的时候,张学浚有一个好朋友,这位朋友是从北京来的,在有一天晚饭后出去散步时,在家门口被人开枪打死了。
张学浚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所以他就托人捎信到台湾,问张学良是否能安排他去台湾。
张学良接到信后立马回信说,过半个月会有船来等你们,并告诉了他们时间地点,还嘱托什么都不要带。他们一家这才连夜跑路。
在路上,一波三折,终于到达了台湾的基隆港,在军队的接送下,坐车到了台北。
刚到台湾时, *** *** 找到张学浚,希望他能够继续替 *** 做事。
可是张学浚对 *** 的人表示,他不想再碰政治了。于是,张学浚就从商了。
张学浚做过建材生意,开过贸易公司。张闾实。长大后也跟着父亲一起从事贸易,成为一名商人。
根据张闾实回忆,在台湾时基本上每年都可以看到张学良将军,并且在张学良的住处,还能吃到大妈做的饭。
在台湾新北投复兴山路的70号,张闾实的大妈常常下厨给小辈们做饭,张闾实说,“大爷和大妈都非常和蔼,对小辈们非常好”。
张学良也给小辈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印象。
在张学良8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张闾实等小辈们到他的住处,这时候张学良的腿脚出了毛病,行动已经十分不便了。
在上楼的时候,张闾实想要去搀扶他。他拒绝了,说:“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张闾实说:“当时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后来随着生活阅历增加,我才懂了,无论生活怎样,都要撑着过下去,这是他对我们小辈的教育。”
还有一次,因为张闾实长得非常像他的父亲,在张学良年纪很大的时候,有一会儿张闾实去他家,他看着张闾实,喊了一声六弟。
张闾实就意识到,大爷可能是真的老了。
在这次采访结束后,张闾实激动地说:“我不仅了却了心愿,还对我家以前的事情更加了解了,我给家人把路探好了,过一阵儿再把堂哥堂姐们接回来,这里是我们的根”。
张学良将军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一生却历经了巨大的磨难。在事情过去几十年后,他的后人们终于踏上了寻根路。
在当地 *** 的帮助下,也寻到了根,寻成了根。
这不仅了却了张闾实的心愿,也了却了张家人的心愿。在祖国统一、海晏河清的今天,张家后人与故土割舍不断的情缘,也得到了深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