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知府仅为从四品,但对于地方官来说,却是一生都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21)590

清代地方文官制度中,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被归入之一档次,属于“地方大员”行列;盐运使、各分守道、分巡道以及知府列入第二档次,属于“中级官员”;知州以下各官则属于第三档,称之为“基层官”。

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就是从一品至正三品为之一梯队,明清定制,只有达到三品的这个级别才能称为“大臣”;从三品至从四品为第二梯队,是地方行政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正五品以下是第三梯队,绝对处于从属地位,少有发言权。

不同层级都有固定的升迁规则,在同一档次中,官员升迁相对容易,比如从知县升为散州知州,散州知州升为直隶州知州。而要从直隶州知州升为知府,或是从道员升任按察使,那么难度就很高。

御史就以从四品的知府为例,来了解一下清代地方官升迁制度中的一些基本规则。

知县一职能把90%的人熬死

清中期,全国的知县总数为1300余人,是地方文官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成分最为复杂的一个群体。

知县由于数量多,在授职方面较为宽松,既有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荫生、贡生、监生,也有捐纳、杂职等异途出身者。

不过知县是一个得缺容易升迁极难得岗位,从吏部文选司的相关规定来看,知县升迁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出身要硬。如果是翰林、进士出身者,那么就有升迁的机会,因为翰林、进士属于稀缺品种,有清一代进士总数量才二万余人,他们被视为王朝的精英分子。

二是朝中有人。这一点其实也是为进士量身定制的,一来他们头上有“天子门生”的头衔,二来是在会试、殿试的过程中,能结识朝中大员并与之形成门生与座师的关系。

官场之上素来讲究人脉,有了师生、同年这些关系,必然会对仕途产生影响,就是地方督抚也会对进士另眼相待,一旦有位置空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三是政绩要突出。基层州县官考核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钱粮、刑名两项,只要这两个方面不出问题,那就是有政绩,如果为官一任还能得到百姓的认可,那就是属于政绩突出了。事实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至少有一半的人能达标,所以才将政绩作为第三个考核指标。

四是年龄不能太大。科举时代,年少得志者有之,大器晚成者亦有之,不仅仅是地方,就是在京师选缺也很看重年龄这一项指标。

以翰林为例,三年散馆后,能开坊的那一批人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下,一旦超过这个年龄,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得到升迁,毕竟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总不能要大用的时候,就已经面临退休了。

州县官也是如此,所以清代有很多进士出身且颇有政绩的基层官,都是因为年龄问题而丧失升迁机会的,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就是典型的案例,他当知县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以上四个条件,单拿一个来看似乎并不高,但是同时具备就很难了。而且这其中还会出现很多意外,诸如疾病、丁忧等等,这都会影响官员的仕途前程。

故而,90%的知县终其一生都无法越过正七品这一道槛,顶多就是从简缺调至要缺,从穷省调到富省。

知府几乎是地方官的天花板

如上所述,全国一千多个知县中,能再进一步的仅有10%左右,他们任满且在地方大计中获得一等后,就会进入吏部的晋升程序。

正常情况下,知县升迁一般都是散州知州,少有调至京师为官的。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而升为直隶州知州。这一阶段,大致需要两个任期左右,即6年至10年左右。

直隶州知州按惯例可升知府,但这种规定只是用来安慰人的,若论难度比升任知府比升任知州的难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清中期时,全国知府的总数188个,看起来似乎也不少,可实际上到了知府这一层级,已经不是地方督抚和吏部说了算了,多数时候皇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经常看御史文章的读者应该有印象,知县、知州、知府的缺是以“冲、繁、疲、难”四字标准划定具体等级的,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然而知府在此基础上还附加了一条,即“请旨缺”,御史大致算了一下,188个府中,其中有一百多个都属于请旨缺。

以直隶九府为例,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大名府、宣化府都是请旨缺;再以江苏八府来说,清一色都是请旨缺。

知府人选由皇帝亲自参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即是任用自己熟悉的人,这也是清代知府很少有从基层提拔的主要原因之一。

知府人选最常见的是从京师六部以及翰林院空降,郎中、员外郎属于主流,也不乏翰林院编修、检讨。只不过翰林院编修、检讨由于原品较低,到了嘉庆以后,就很少直接提拔为知府了。

剩余的几十个知府,都属于不太紧要的缺,由地方督抚和吏部提名举荐,由于基数太少,所以要想从知县爬到知府,无异于痴人说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500555.html

“知府仅为从四品,但对于地方官来说,却是一生都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的相关文章

杨俊: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自幼以品评人物为己任

杨俊:三国时期魏国大臣,自幼以品评人物为己任

杨俊(?~222年),字季才,河内郡修武县(今河南省获嘉县)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杨俊受业于大儒边让,带领百姓远离战火。受到司空曹操征辟,出任曲梁县长、丞相掾属。举茂才出身,出任安陵县令,迁南阳太守,宣传教化,兴办学校。颇有政绩,迁征南...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对乾隆皇帝死后,为何要选令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三十年,乾隆要第四次南巡,所谓“南巡”就是去江南游玩,顺便找个民间美女调剂一下口味。那拉皇后太了解乾隆了,知道他出去,一定粘花惹草。于是死活不同意,并以“断发”为威胁。在清朝,满人女子断发,是很严重的一种行...

隆科多为什么不选老十四选雍正 雍正后面为何抛弃他

隆科多为什么不选老十四选雍正 雍正后面为何抛弃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隆科多为何会选择雍正,而不是老十四,后来又为何会被雍正抛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1709年,康熙复立了太子胤礽,并在随后晋封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为亲王,同时晋封十四子胤褆等人为贝子。明眼人当时就可以看出,胤礽这个太子被复立,不过是...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隆科多帮助雍正上位有功 雍正后面为何着急除掉他

对隆科多帮雍正登基,为何仅仅4年就被除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帮助雍正顺利登基的,一共有三位功臣,分别是陕甘总督年羹尧、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十三阿哥胤祥。这三个人中年羹尧是封疆大吏,主持西北地区的民政军务,实力颇大。而隆科多手握九门兵马,是北京城的实权人物,不可小...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朱蕴章为什么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是因为偏爱吗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92年,大明太子朱标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是双重打击。一方面,是亲情上的打击。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他最亲的儿子,在他心中,他和马皇后,朱标三个人,才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儿子们,那都是来凑数的。一方面,...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苏坦妹为何会被朱元璋杀掉?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提起来在我国古代,能力出众的人,肯定是少不了朱元璋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是多硬的汉子,在战场上多么嗜血,在遇到貌美的女子时,都难免会心动而柔情起来。现如今,我们常说长得“安全”,这就是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就不会被坏人盯上,不过...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桓范为了房子真的谋杀下属吗 这件事情是真的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桓范为了房产,不惜要谋害下属?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桓范在三国群英聚会的局面下,其实是个不起眼的人物。诸葛亮、司马懿、曹操这些人要比他闪亮得多,不过桓范的子孙后代中,有一票非常著名的人物。桓范是谯郡龙亢桓氏第六世中的一个人物,也是士族大家。虽然族谱散落,但是根据田余...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在蜀汉为何没有什么大作为?原因是什么?

马超,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马超,字孟起,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父亲马腾。汉朝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义无反顾地与曹操为敌,天下震惊。潼关之战,马腾杀得曹操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割须弃袍,狼狈逃窜。曹操称马腾不减吕布之勇,感叹道,马儿不死,吾...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