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知府仅为从四品,但对于地方官来说,却是一生都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4-21)720

清代地方文官制度中,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被归入之一档次,属于“地方大员”行列;盐运使、各分守道、分巡道以及知府列入第二档次,属于“中级官员”;知州以下各官则属于第三档,称之为“基层官”。

如果按品级来分的话,就是从一品至正三品为之一梯队,明清定制,只有达到三品的这个级别才能称为“大臣”;从三品至从四品为第二梯队,是地方行政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正五品以下是第三梯队,绝对处于从属地位,少有发言权。

不同层级都有固定的升迁规则,在同一档次中,官员升迁相对容易,比如从知县升为散州知州,散州知州升为直隶州知州。而要从直隶州知州升为知府,或是从道员升任按察使,那么难度就很高。

御史就以从四品的知府为例,来了解一下清代地方官升迁制度中的一些基本规则。

知县一职能把90%的人熬死

清中期,全国的知县总数为1300余人,是地方文官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成分最为复杂的一个群体。

知县由于数量多,在授职方面较为宽松,既有正途出身的进士、举人、荫生、贡生、监生,也有捐纳、杂职等异途出身者。

不过知县是一个得缺容易升迁极难得岗位,从吏部文选司的相关规定来看,知县升迁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出身要硬。如果是翰林、进士出身者,那么就有升迁的机会,因为翰林、进士属于稀缺品种,有清一代进士总数量才二万余人,他们被视为王朝的精英分子。

二是朝中有人。这一点其实也是为进士量身定制的,一来他们头上有“天子门生”的头衔,二来是在会试、殿试的过程中,能结识朝中大员并与之形成门生与座师的关系。

官场之上素来讲究人脉,有了师生、同年这些关系,必然会对仕途产生影响,就是地方督抚也会对进士另眼相待,一旦有位置空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

三是政绩要突出。基层州县官考核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钱粮、刑名两项,只要这两个方面不出问题,那就是有政绩,如果为官一任还能得到百姓的认可,那就是属于政绩突出了。事实上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难,至少有一半的人能达标,所以才将政绩作为第三个考核指标。

四是年龄不能太大。科举时代,年少得志者有之,大器晚成者亦有之,不仅仅是地方,就是在京师选缺也很看重年龄这一项指标。

以翰林为例,三年散馆后,能开坊的那一批人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下,一旦超过这个年龄,那么基本上就不会得到升迁,毕竟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总不能要大用的时候,就已经面临退休了。

州县官也是如此,所以清代有很多进士出身且颇有政绩的基层官,都是因为年龄问题而丧失升迁机会的,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就是典型的案例,他当知县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以上四个条件,单拿一个来看似乎并不高,但是同时具备就很难了。而且这其中还会出现很多意外,诸如疾病、丁忧等等,这都会影响官员的仕途前程。

故而,90%的知县终其一生都无法越过正七品这一道槛,顶多就是从简缺调至要缺,从穷省调到富省。

知府几乎是地方官的天花板

如上所述,全国一千多个知县中,能再进一步的仅有10%左右,他们任满且在地方大计中获得一等后,就会进入吏部的晋升程序。

正常情况下,知县升迁一般都是散州知州,少有调至京师为官的。然后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而升为直隶州知州。这一阶段,大致需要两个任期左右,即6年至10年左右。

直隶州知州按惯例可升知府,但这种规定只是用来安慰人的,若论难度比升任知府比升任知州的难度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清中期时,全国知府的总数188个,看起来似乎也不少,可实际上到了知府这一层级,已经不是地方督抚和吏部说了算了,多数时候皇帝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经常看御史文章的读者应该有印象,知县、知州、知府的缺是以“冲、繁、疲、难”四字标准划定具体等级的,根据不同情况分为最要缺、要缺、中缺、简缺。

然而知府在此基础上还附加了一条,即“请旨缺”,御史大致算了一下,188个府中,其中有一百多个都属于请旨缺。

以直隶九府为例,保定府、永平府、河间府、天津府、大名府、宣化府都是请旨缺;再以江苏八府来说,清一色都是请旨缺。

知府人选由皇帝亲自参与,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即是任用自己熟悉的人,这也是清代知府很少有从基层提拔的主要原因之一。

知府人选最常见的是从京师六部以及翰林院空降,郎中、员外郎属于主流,也不乏翰林院编修、检讨。只不过翰林院编修、检讨由于原品较低,到了嘉庆以后,就很少直接提拔为知府了。

剩余的几十个知府,都属于不太紧要的缺,由地方督抚和吏部提名举荐,由于基数太少,所以要想从知县爬到知府,无异于痴人说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500555.html

“知府仅为从四品,但对于地方官来说,却是一生都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的相关文章

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一生有何作为

管仲春秋第一相的称呼是怎么来的?一生有何作为

提起管仲这个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管仲通过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及用人上一系列措施,使得齐国走上春秋“五霸之首”。“华夏第一相”并非浪得虚名管仲号称华夏第一相。此人乃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春秋...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不谋划之后再去刺杀司马昭

曹髦,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

六国后宫中的女人那么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她们又是怎么处理的

六国后宫中的女人那么多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她们又是怎么处理的

还不知道: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六国后宫中的女人该何去何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前言: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统治,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功绩流传千古。但有一件事情却让他很头疼,那就是六国后宫中的众多美女该如何处置呢?全部处死太过残忍,...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东吴名将凌统次子,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凌封,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凌统次子,兄长凌烈,被孙权夸为他的虎子,后来兄长因犯事而被免职由凌封继承凌统的军队和爵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凌封是吴国名将凌统的儿子,凌统死的时候,凌封和哥哥凌烈只有几岁,孙权便把他二人接进宫进行教育,对凌封、凌烈的关爱和对自己儿子一样...

要是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 庞统能辅佐刘备击败司马懿吗

要是落凤坡死的人是诸葛亮 庞统能辅佐刘备击败司马懿吗

对若落凤坡死的是诸葛亮,庞统继续辅佐刘备,能打败司马懿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刘备手下难得的奇才,甚至在当时有着“卧龙凤雏,得一则可安天下”之说。只是很可惜的是凤雏庞统很早就陨落在落凤坡,这就使得刘备虽然得到了益州,但是却失去了一个非常重量级别的军...

曹魏和蜀汉都很厉害 东吴为何比不上这两国

曹魏和蜀汉都很厉害 东吴为何比不上这两国

对三国时期,曹魏和蜀汉的武将为什么比东吴厉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是一个武将们叱咤风云的年代,曹魏五子良将再加上典韦、许褚,均是当世虎将,蜀汉五虎上将以及魏延、姜维的,也都是武力值爆表的万人敌,而东吴阵营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一流武将屈指可数,存在感特别低,套用...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此举有什么用意

对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要嘴含七粒米,死前嘴里含米有何用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一生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努力,到死都还在规划着蜀国的未来,电视剧三国演义把诸葛亮之死这一段拍的也是非常有神秘色彩,在诸葛亮最后一次讨伐魏国未能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