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低调的千古明君,一己之力延续150年江山,宋孝宗到底有多恐怖?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23)550

绍兴32年6月10日,宋高宗赵构正式禅位于太子赵昚,赵昚也由此成为了南宋时期第二位皇帝。

尽管彼时的金海陵王完颜亮,在采石之战和皂角林之战中战败而归,南宋朝廷在这两场战争中均大获全胜,但是南宋朝廷依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金国对南宋频繁发动的战争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所以赵昚坐上皇位以后并不轻松。

但就是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宋孝宗赵昚却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延续了南宋150年江山,低调的宋孝宗他的实力到底有多恐怖?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南宋朝廷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其一是金国当时占领了原属宋朝管辖的北方地区,南宋必然要夺回失去的领地;其二是南宋朝廷中存在非常多尖锐的矛盾,还有不少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官员有待整顿。

因此,在赵昚登基以后,主要是将精力都放在了这两件事情上;不过,以当时南宋的情况来看,赵昚要完成这两个任务,着实是难于上青天,而在此过程中,对于赵昚来说,更大的掣肘其实是他的父皇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虽然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犯下了许多错误,最典型的就是信奸臣秦桧、疑忠臣岳飞,身为一代帝王却勇于向敌人屈尊折腰“卖国求荣”另外,身为动荡时期的君主,宋高宗赵构疑心也远胜于其他朝代的帝王。

由于膝下无子,高宗皇帝总是心怀不安,当时高宗身边最得宠的臣子是奸臣秦桧,秦桧曾提议:“陛下膝下无子,何不效仿仁宗皇帝,收养一位养子呢?以后朝中之事,也可有人替陛下您分忧啊!”

高宗自己也很清楚,如若膝下无子,来日出现意外,朝局都会出现巨大问题,所以收养一个儿子对于高宗来说,是势在必行。

很快,高宗就在诸多皇室后代中选中了聪慧的赵昚作为养子,高宗认为赵昚身为太祖皇帝的七世孙,身份是足够尊贵的,而且赵昚从小在读书方面就有天赋,这也是他被高宗选中的重要原因。

作为皇帝的养子,赵昚过着金尊玉贵的生活,但是赵昚也很清楚,自己不过就是继承江山的工具人,哪怕是被封为皇太子,手中依然是没有实权,赵昚时不时也会感慨:“纵使我有心为国效力,却也无可奈何啊!”

绍兴三十一年秋,金国再次带兵往南方扩展疆域,南宋朝廷不得不迎战,但是南宋军队中没有足够强悍的大将,所以在这次战争中也是节节败退。

赵昚看到宋军节节败退的战报以后,实在是心急如焚,赵昚自认在行军打仗方面有较强的能力,所以便上书请求带兵参战,赵昚虽然是想为国效力,但是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他的行为却是犯了帝王的大忌。

自古以来,就没有太子带兵打仗的先例,更没有太子主动请求皇帝赐予兵权。对于高宗来说,赵昚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尽管皇位迟早是要传给赵昚的,但是历史上也有不少篡位的案例,高宗赵构本就疑心极重,面临赵昚这种请求却也不得不防。

唐高祖时期,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而后顺利登上太子之位;但李世民却并不满足于太子之位,于是在朝中结党营私,逐渐瓦解了高祖皇帝李渊的权力,最终逼迫高祖皇帝禅位。

如今,赵昚主动要求带兵打仗,高宗心中自然也有疑虑,如果兵权交给了赵昚,赵昚趁乱篡位,自己的地位就会岌岌可危。因此,高宗看到赵昚的上书以后,当场勃然大怒,随手便将茶盏狠狠摔在地上。

好在当时辅佐赵昚的史浩及时得知此事,拖着病体来到王府劝告赵昚:“太子领兵乃是帝王大忌!即便您心中没有非分之想,可陛下不相信的话,您百口莫辩啊!”

赵昚自知鲁莽,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得在书房来回踱步,史浩此时也焦急万分,最后只能让赵昚再写一封“陈情信”,阐述自己此举的用意,让高宗明白自己所求并非“兵权”,而是带兵打仗、为国效力的机会,同时请求在高宗身边护驾。

看到了这封陈情信以后,高宗原本阴沉的脸,看起来也舒缓多了。经过这件事情以后,高宗对赵昚的疑心也减少了许多,再加上高宗本身年纪也大了,当时南宋又成功击退了金国,高宗想要在自己辉煌的时候禅位,这样就能够千古留英名。

登基为帝之后,赵昚也终于手握大权了,但赵昚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所以并不敢轻举妄动,这也导致了赵昚在登基前期,并没有什么作为,甚至在之一次北伐的时候,还因为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战败而归。

经历了这次教训以后,赵昚行事也日渐沉稳了许多,当时南宋军队中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其一是战士的素质参差不齐,其二是武器数量、质量都不够,其三则是没有强悍的大将带领。

为了一一解决这些问题,赵昚开始在朝中物色人选,当年秦桧当权时,张浚因不愿与秦桧同流合污,而遭到了秦桧团队的陷害,张浚因此失去了官职。

在赵昚还是太子时期,张浚就因为金国南侵而再次受到重用,不过高宗始终对岳飞之死心怀芥蒂,所以张浚并没有得到高宗的全然信任。

直到赵昚继位以后,岳飞冤案才成功被 *** ,秦桧的势力逐渐被瓦解,而张浚也被提拔为大将军。

为了让南宋有足以抵御外侵的军队实力,张浚请求增加士兵数量,同时提高军队的待遇,都被赵昚批准了,赵昚还下令打造更多的兵器,让每一个将士都能够有上阵杀敌的武器。

为了让军队能够齐心,赵昚还对张浚说:“高宗皇帝在位时,金国屡次来犯,我朝战士并非不如金国战士,何以屡屡战败?究其原因,无非是军中无人带领罢了,如今你身处高位,要将军队凝聚起来,才能保朝廷安宁!”

解决了军事方面的问题之后,赵昚又将眼光放到了朝堂上,在史浩生病期间,赵昚曾经多次前往史浩府中探望,赵昚一提起朝堂之事,就忍不住唉声叹气。

史浩也常常跟赵昚说:“殿下可知大宋何以走到如今的地步?当年太祖皇帝在位时,不仅求贤若渴,而且总是举贤任能,太宗、真宗二帝也是如此,所以宋朝才能强盛;可如今,朝堂之上是奸臣当道,反倒是忠肝义胆的岳将军,惨死狱中,实在是令人惋惜!”

赵昚深知朝堂之上是奸臣当道,所以要想让大宋重回巅峰,就要除掉这些奸臣,这样才能给忠臣们开辟一条看得到未来的忠君报国之路。

为了清理朝堂上的“蛀虫”,赵昚也是想尽办法,从北宋末年,到赵昚在位期间,奸臣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以秦桧为首的奸臣互相勾结,哪怕是秦桧身死以后,残余势力也在暗中结党营私。

为了不留后患,赵昚选择了大刀阔斧改革,直接将当年与秦桧有关联的臣子纷纷撤职或降位,组建了一支效忠于自己的队伍,其中包括了大臣李显忠、邵宏渊、汤思退等。

解决了朝堂上的问题之后,赵昚即刻便下令出征北伐,而北伐的统帅正是此时深受赵昚信任的张浚。

赵昚认为宋朝大军与金国军队相较而言,数量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采取了“虚张声势”的策略,张浚虽然只带领了八万大军,但是消息传出去时,要称张浚手底下带领了二十万大军。

这么做的好处是让金国大军误以为南宋有援军,如果张浚在战争中败下阵来的话,迫于暗处援军的压力,金国军队也不敢赶尽杀绝。

尽管这一次北伐,并没有帮助南宋收复太多失地,但是对于南宋的百姓而言,见到皇帝如此,对国家也是充满了信心;况且这一次北伐战争结束以后,金国对南宋朝廷也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金国与南宋之间都相安无事,并没有挑起剧烈的战争。

对于南宋的子民来说,要想安居乐业,无非是两个因素,其一是国家稳定,其二是经济发展良好,前者已经通过战争的方式达到了,后者自然也成为了赵昚统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在赵昚的帝王生涯中,有一个名字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当时的宰相王淮。按照宋朝的规章制度,宰相是不能长期连任的,但赵昚认为王淮有能力,所以屡次为了王淮破例。

王淮登上宰相之位以后,便竭尽所能辅佐赵昚。赵昚对史浩说的话,也曾经对王淮说过,赵昚认为朝廷中能人越多,国家才能够发展得更好。

为了让更多有贤能的人登上朝堂,王淮也是多次举荐人才,王淮知道在高宗皇帝时期,有许多有抱负的青年都郁郁不得志,如今赵昚登基、王淮为相,自然是要给这些人更多机会,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辛弃疾、陆游等,就是因王淮的举荐,才得到了报效国家的机会。

而王淮在任期间,最让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是王淮对于国家财政方面的管控。王淮认为当时的财政大权过于分散,而且各地的税款数目都不明确,难保地方官员没有浑水摸鱼。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淮请求深入各地官府查账,赵昚对王淮的能力深信不疑,所以毫不意外地允许了。而王淮也在一次次查账过程中,慢慢让国库充盈起来了。

随着朝廷对财政的管控越来越严,地方的官员也不敢轻举妄动,每年的税收都在增加。国库有钱以后,王淮便将其用到了“农业”方面。

为了解决百姓的问题,王淮上书请求赵昚允许自己改革,王淮表示:“如今农田分配不均,许多百姓都唉声叹气,农业乃国之根本,如果农业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会衰弱。”

赵昚认为,当时的许多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于是便下令收回了不少官员的土地,然后由王淮将这些收回的土地分给各地百姓。

此政策发布以后,百姓们可以花少量的钱,在地方官府获得农田来种植粮食,有国库支持以后,各地的农田也都得到了有效治理,粮食产量提升之后,不仅农民的生活会变好,朝局也会越来越安稳。

也正是因为王淮的多次改革,给当时的南宋朝廷和南宋百姓带来了莫大的好处,所以王淮也破例在宰相之位上坐了八年之久。

纵观赵昚在位期间的政绩,可以看出赵昚的成功与三个人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其一是史浩、其二是张浚、其三是王淮。

在这三位贤臣中,史浩是最懂君臣之道的,当年赵昚还是太子的时候,不仅要受到高宗皇帝的猜疑,同时还要防范奸臣的陷害,好在史浩多次提醒,才让赵昚安稳地登上了帝位。

而张浚则是最能干的武将,虽说张浚在带兵打仗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丰功伟绩,名声也是远不如高宗皇帝时期的大将军岳飞,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在张浚的带领下,南宋的军队实力的确是提高了不少。

但是,真正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南宋朝廷有所起色的人物,是最受赵昚信赖的王淮,如果不是王淮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南宋面临的威胁可就不止金国了,恐怕还要解决诸多农民起义的问题。

因此,即便是赵昚在位期间,任用了诸如魏枸、汤思退一类无能的主和派臣子,还因此疏远了有真才实干,且多次救赵昚于水火的史浩,但是凭借着对王淮的重用与信任,赵昚还是让自己的统治生涯有了许多拿得出手的功绩。

也正是因为赵昚的不断努力,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南宋朝廷,逐渐回到了正轨,而且颇有起色。在赵昚晚年时期,有了跟高宗皇帝一样的念头,希望在国家太平的时候禅位。

然而,当时还是太上皇的高宗皇帝,虽然已经年迈,但是毕竟还在世,赵昚此时是决不能禅位的。但是经历了多年的劳心劳力,赵昚也想过点清净的日子,所以便将朝政大多都交给了太子赵惇。

直到太上皇高宗皇帝驾崩,赵昚表示自己要为太上皇守丧三年,这才终于禅位于太子赵惇,而赵惇比赵昚幸运得多,当年赵昚登基为帝的时候,南宋还是千疮百孔的模样,如今赵惇继位为帝,接手的是一个蒸蒸日上的朝廷,管理的是一个已经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国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4/500938.html

“低调的千古明君,一己之力延续150年江山,宋孝宗到底有多恐怖?” 的相关文章

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何要重用他

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何要重用他

对乾隆为什么会重用贪官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乾隆会重用贪官和珅了。其实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但对于他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制衡”。历史上的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自封自己为“十全老人”,单从字面意义上看...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 刘邦出于什么考虑

刘邦当初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 刘邦出于什么考虑

对刘邦为什么要分封“异姓诸侯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认为这是楚汉战争复杂的形势造成的。这种分封制度的推行绝不是刘邦个人孤立的历史活动,而是他的上层统治阶级中一些决策人物,如张良、陈平等人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一作法是符合当时历史客观要求的...

朱元璋用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 沈万三又是怎么回答保命的

朱元璋用猪蹄问沈万三这是什么 沈万三又是怎么回答保命的

对朱元璋问沈万三,桌上的猪蹄叫什么?他用“3字”保住性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能够做到皇帝这个位子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心思缜密、喜怒难测,稍有不慎就会起疑、发怒,那么杀身之祸也就在所难免了。朱元...

秦始皇如果立扶苏作为太子 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秦始皇如果立扶苏作为太子 秦朝还会不会灭亡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还会灭亡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为生前迟迟没有册立太子,为此给了赵高可乘之机,在秦始皇巡游途中去世后,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拥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称帝,之后赵高独揽大权,实行苛政,激起民变,导致秦朝迅速灭亡。...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刘伯温临死前为什么送朱元璋一筐鱼 这鱼有什么用意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刘伯温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知什么意思,直到17年后才知晓,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当年作为朱元璋麾下最主要的谋士因为其神机妙算经常被人比作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因此刘伯温的形象在很多时候都说被神话的。然而对...

张皇后为了抢走李豫的太子位,做了什么事情?

张皇后为了抢走李豫的太子位,做了什么事情?

唐代宗李豫,唐朝第八位皇帝,762年-公元779年在位。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唐肃宗在大明宫宣政殿举行了盛大的册立太子典礼,册封皇长子李俶为皇太子,并为其改名叫李豫。这让唐肃宗的正妻张皇后极为不满,张皇后也有两个儿子,分别...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