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名曲幽兰简介
《幽兰》又名《猗兰》,相传是孔子所作的琴谱,收录于《藏春坞琴谱》、《杏庄太音补遗》、《西麓堂琴统》、《琴学丛书》等谱中。
幽兰简介
《幽兰》又名《猗兰》,相传是孔子所作。蔡邕《琴操》云:“《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在明清琴谱中,《幽兰》、《猗兰》皆有多种谱本,然解题皆相近。现存的《幽兰》最早谱本为《古逸丛书》所录的唐人手抄文字谱,全称为《碣石调---幽兰》,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清末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求古书时发现的。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谱,也是目前发现仅有的一首用文字记录的原始琴谱,它用文字标明琴曲演奏时左手用什么样的指法,按某弦的几徽几分,右手用什么样的指法进行弹奏。全谱分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千九百五十四个汉字。后来,驻日公使黎庶昌将它刊影在他编的《古逸丛书》当中,遂为国内琴家得见并打谱整理出来,乃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古琴曲谱。
历史意义
《幽兰》文字谱的发现,使我们唐代琴曲的诸多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幽兰》琴谱序言的说明里指出,此谱为六朝人丘明的传谱,序曰「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居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隋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乐曲的全名写为《碣石调幽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描写的内容。「碣石调」源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即陇西地方的歌曲。陇西在今甘肃天水西北,南为羌族、北为匈奴驰地,因此,《陇西行》的音乐很可能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的乐曲风格。谱中每拍的结尾都用文字注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处,正好四拍,可见它源于古代相和歌。由于南北朝时诗人鲍照在《幽兰》的琴曲歌词中有:“华落不知终,空愁坐相误”等诗句,所以有人认为他即《幽兰》的作者。谱序说:“其声微而志远”,谱末的小注中又说:“此弄宜缓,消息弹之”,无非是要用幽怨、压抑的曲调来表达鲍照怀才不遇的牢骚以及愤懑不平的情绪。
琴曲解析
《藏春坞琴谱》
曲意/解题
是曲也,孔子所作。时楚昭王聘孔子,孔子适楚,厄于陈蔡之间,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益自慷慨,弦歌不衰。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乃托辞于兰,因而作此曲也。
《杏庄太音续谱》
曲意/解题
杏庄老人曰,惟兰,其色澹,其香淸,开于春,则奴仆?李。开于秋,则伯仲桂菊。世每以比君子,有以也。昔之好德者,故拟是操。
《西麓堂琴统》
后记
甞观载记所称河间杂弄二十一中有幽兰操,盖逺引之士抱道不偶,沉晦侧微如芳兰在谷不自顕见,其意自有所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