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会议理论出台的背景的研究
公会议理论最早出现于 12 世纪,到14、15 世纪逐渐形成并达到其顶峰。中世纪晚期教会日渐衰落,1377 年经历了“阿维农之囚”后回归罗马的教廷,又遭遇了四十年之久的大分裂。
如何结束大分裂,人们把希望寄托在公会议上,巴黎大学的教师们以及公会议至上论者呼吁召开普世公会议来结束分裂局面。
这之后三次公会议的召开,教会重告统一,公会议理论也在这三次会议期间日臻成熟。而在 14 世纪与教权派的论战中,王权派代表人物帕多瓦的马西略和奥卡姆的威廉提出了人民 *** 说,对公会议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教会大分裂
教皇格雷戈里十一世时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人民纷纷起义,教皇国危在旦夕,而米兰公爵伯纳波也公开反对教皇。
1375 年,佛罗伦萨、米兰、热那亚、比萨和教早国等共 80 各城市联合起来,要求推翻教皇的神权统治获得自由。教皇立即派兵镇压,并于 1376 年亲率雇佣军离开阿维农进军罗马。
1377 年教廷正式迁回罗马,历时 68 年的“巴比伦之囚”时期结束。教廷迁到罗马后,格雷戈里十一世继续镇压意大利人民的反抗,他丁 1378 年在动乱中死去。
当时多数权机主教仍是法国人,16 位权机中有 11 位法国人,人们预测下任教还是法国人。但是在罗马 *** 群众的压力下,枢机主教团选举了意大利籍巴里大主教巴特罗谬·普里格那诺(Bartolommo Prignano)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
他即位后,执意要将法国势力从罗马教廷中驱逐去,这就引起了在权机主教团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法困籍板机主教的不满。
他还在教迁中进行些改革,采取种种措施,限制枢机主教的收益和他们的影响,他很快遭到企体权机主教的敌视。
最终 13个枢机主教放弃了乌尔班六世,他们在 1378 年8月9宣布:出于教选举受到了外在压力,因而无效;9月 20 日,他们另选内瓦权机主教罗伯特为教皇称克雷门七世,定居在阿维农,在那里形成了之一个教廷。
这样,就出现了同个枢机主教团选出的两个教皇并立的对峙局面。双方都门称正统教,各有各白的枢机主教团组成自己的教廷,互相谴货,互相开除教籍。
此后近四十年,基督教会处于分裂状态,当一方的教皇去世后,他的枢机主教团即再选自己的继承人。罗马与阿维农之间相互采用绝罚手段,欧洲各国则根据本身厉害选择他们的立场。
拥护克雷门七世的势力包括法国、那不勒斯、萨伏伊(Savoy)、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国开始时保持中立)、西西果、苏格兰,以及德国西南部的一些小国。
支持乌尔班的统治者和地区包括德意志皇帝查理四世(Carle IV,1346一1378)和他的儿子和继承人文策尔(Wenceslas,1378-1400年在位)、意大利中部和北部、英国、匈牙利、德国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双方力量旗鼓相当,大分裂的局面开始。
教会分裂撕裂了基督那件“无缝的长衣”。教皇威信扫地,并且因为教皇长期要求绝对精神权威,世间似乎没有力量调解对峙中的教皇双方,教会完全陷入僵局。
三次公会议
持续 40 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给罗马教皇和教会生活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人们怀疑哪个是正确的教皇,教皇的名声受影响,而且对于罗马主教首席权的信仰也动摇了。
一些人提出质疑,并下始将“普世的大公教会”与“罗马教会”区分开来,认为“罗马教会”也许会走错路,可能有异端因素,甚至有一天会终结:只有“大公教会”才是永无谬误的,并确实拥有救恩的渠道”。
两个教廷的开支以及他们的政治行动需要很多钱,人人加重了信徒的税务压力。关于教皇地位的争论延伸到各个教区,两个教皇都极力拉拢拥护他的人,这样造成了教会纪律的放松和腐败,甚至一些修会团体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都分成了两派,基督教世界一片混乱。
这时,人们都普遍感到了必须要结束教会的分裂状态。但是,如何并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一个教会,两个脑袋”的问题?“公会议方式”便走到了前台。
之一波反应是巴黎大学的成员所发衣的一些论著,要求召集公会议来处理“大分裂”。两位德籍的巴黎大学教授盖尔恩家森的康拉德(Conrad of Gelnhausen,13201390)和朗根施太因的亨利 (Henry of Langenstein,1325-1397),最早提出以议会至上的方案来解决当时的危机。
他们建议,更好的解决问题的 *** 是“古代教会的王道”,就是召开一个普世性的主教会议,这个会议应该超过教皇的权威,应该是一个不可错误的会议。巴黎大学也支持他们这种说法,他们认为这种理论只是一种“权宜措施”,只是为了解决教会的分裂。
1394 年,巴黎大学向法国建议了三个解决问题的方案:“1) 两个教皇的退位,以及双方的枢机主教团共同选定一个新的教皇;2)让一个裁判团做出决定;3)让一个大公会议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便先后召开三次公会议。
比萨会议
召开公会议作为解决这次分裂的更佳办法,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迅速赢得许多人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一些君主的响应。
法国从 1398 年到1403 年,后又于1408 年,撤销了对阿维农教皇的支持,同时又不承认罗马教皇英国也于1396 年撤回对罗马的支持,否认两个教皇。1408 年,波西米亚与匈牙利也相继撤回对罗马支持。君主们的中立态度为公会议的召开提供可能。
两个教皇的枢机主教团也确信召开公会议很有必要。1408 年他们聚集在里窝那 (Livorno),商定于 1409 年3 25 在比召开公会议,并以他们门的名义发出通告。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几百多人,包括 24 位枢机主教、众多主教各大修会会长、各人隐修院院长、很多神学博士和教会法学博士,以及世俗君上的代表。两位教皇都未出席,也不承认会议的合法性,反而各自召开会议,因参与的人少并无很大的影响。
会议宣布两个教早都是“公认的分裂者和异端者”因为他们违背了一个信条(“唯一的教会”)并且发过虚誓。会议必须要完成教会“在脑袋和肢体”的改革小可以解散。
权机主教们选举米兰大主教皮特罗斯·菲拉尔伊(Petrus Philargi)为教皇,称业历山大五世(AlexanderV,1409-1410在位)。然后宣布散会,把改革的问题留到下届会议解决。
康斯坦茨会议
比萨会议选出新的教皇并没有解决教会的混乱,反而局势比之前更糟。罗马、那不勒斯和德国很大一-片地区仍支持罗马的教皇格雷戈甲十二世(Gregory Xl,1406-1415 年在位)。
西班牙、葡萄牙和苏格兰支持阿维农的本尼狄克下(Benedict XIIl,1394-1423 年在位):英格兰、法和德国部分地区则承认业历山大五世为教皇,现在出现了三位教鼎立的局面。
直到在神圣罗马帝国阜帝西吉蒙德(Sigi *** und,1410-1437 年在位)的号召下,1414-1418 年召开康斯坦茨公会议,才解决了教会分裂的问题。
这次公会议是整个基督教欧洲世界的大会议,参与会议的人有 29 名权机主教、3 名宗主教、33名总主教、300 多名主教和隐修院院长,还有许多下层圣职人员和平信徒参加,其中包括很多德国君主和公爵以及外国的使者,教皇约翰二十三世 (Johnxxill,1410-1415 年在位) (亚历山大五世的继承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要处理三个问题“:1)结束教会的分裂,2)抵抗威克果夫和胡斯的主张并保护T确的信仰;3)教会的改革。”
约翰二十三世希望得到这次会议的承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带去很多意大利主教,为了改变这种偏向,会议宣布改变投票的秩序不再根据人数算,而是要根据民族算,即要根据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英国(1416年后加上所班牙)这几个民族来投票,那些机主教们要在自己的民族中说明他们的立场。
约翰二十三世看到没有希望了,于是在 1415 年3 月逃跑企图以此破坏会议。但是在西吉蒙德皇帝、巴黎大学校长吉尔松和康布雷枢机主教皮埃尔·戴利 (Pierre dAilly,1350-1420)的努力下,会议正常举行,他们宣布,该会议是在圣灵的精神内合法召开的大公会议,而这个公会议代表整个大公教会。
这个会议的权力直接米自基督,而在信仰、教会合一及教会改革的问题上,任何人(包括教在内)必须服从,“同时,还宣布,无论地位高低、条件好坏和多么尊资的人,包括教皇在内,如果不服从神圣的大公会议或是其他合法召集的会议做出的命令、法规或是要求,除非他自己觉悟,否则将受到惩罚,必要时,将求助法律之外的援助”。
会议选举新的教皇马丁五世(Martin V,1417-1431作在位),教会重告统一。“教会合一”的问题得到相当顺利的解决,但另外两个问题没有获得良好的处理。
为了保持信仰的纯正性,会议判处威克果夫和胡斯为异端分了,并烧死后各与他的朋友哲罗姆,这一行为在波西来亚引发了胡斯战争。
改革问题进行的也不是很顺利,改革引发了深层的矛盾,几股利害关系冲突的势力相气妒总以致无法取得真止重大成就。
枢机主教们不愿实行将使他们收入大为减少的改革而且从大分裂直个比萨和康斯坦茨公会议前夕,世俗统治者在效忠某一教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会政策,或保持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中立态度。
尤其法国国干内颁布“高卢人的自由”宣言《1408 年》,事实上已将教卓征税大权和圣职任命权收归皇家控制。
此外还禁止向法国境外的教会法庭上诉,英格兰早在 1350 年代就采取了这类措施。而这类非常议题是改革者们改革方案的核心主题。
而且当法国人要求取缔教皇的征税权时,意大利人因为是现存制度的主要受益人,因而坚决反对:英格兰和德国代表也宣称这不合时宜。
最后终于在1417 年10月9日通过了五个普遍性的改革文献,各民族都在这些改革方面也达成了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常常”教令(Frequens),规定,公会议应当定期召开。
之一届会议应于康斯坦茨会议结束之后五年召开;第二届会议应于之一届结束后七年召开:此后,每十年召开一届。教皇应于每届会议结束的前一个月宣布下届会议的开会地点;如果他没有宣布,指定开会地点的权力移交公会议。
“这份教令使得公会议转变为一”项持久性制度。其他四个文献的规定主要就是预防一个新的教会分裂要求新当选的教皇要宣布信经,禁止“保留职位”的做法和“主教遗产归教廷的做法等。
康斯坦茨公会议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结束了教廷的大分裂局面。它使教廷从绝对专制制度转为一种君主立宪制度。
教皇虽仍握有教会的更高执行权但他要受到教会立法机构的约束。教皇马丁五世没有正式肯定康斯圳茨会议的整体或关于信仰问题所讨论的内容。
但是他的接班人尤金四世 (Eugene IV,1431-1447 年在位)承认了这次会议,康斯坦茨会议取得了胜利。
巴塞尔会议
依照康斯坦茨会议的规定,1423 年在帕维亚(Pavia)召开了一个主教会议,但因为瘟疫流行,会议迁到锡耶纳(Siena),参加这次会议的人数很少,未通过任何改革文献。
会议规定下次会议要在 1431年在巴寒尔(Basel) 举行。闪马丁五世去世,由尤金叫世继任,于是这次会议拖到1431 年7月小召开,但到 12 月尤金四世下令休会,改在 1433 年了博洛尼业(Bolonia) 举行。
但会议拒绝执行尤金命令,重中康斯坦茨会议立言,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巴塞尔的人上在西吉蒙德皇帝和其他世俗领导的支持下于1431年 12 月14日举行了之一次隆重的大会,决定了会议的三个方面内容:消除异端在基督教中缔造和平;改革教会。并请教皇收回其命令,以防止教会分裂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