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争夺皇位最后为何会失败?哪些原因导致的?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朝之一任汉王。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欢的儿子,史书记载:“成祖以为类己”,他本人因为是嫡次子,又在靖难之役中随父征战且屡立军功,所以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既然是自比李世民,那掀翻兄长夺得皇位也就是当然的奋斗目标,恰恰朱棣也曾暗示过他有一定希望,朱高煦更是信心满满。
不过朱高煦最终还是失败了,他在皇位之争上一直是属于进攻一方,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是公开的事实,虽然有个皇太孙朱瞻基杵在中间做调和剂,但朱高煦并非没有机会,支持他的势力是以手握兵权的武将、勋贵为主,在明初,武将和勋贵的实力是大于文官们的,可为何他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原因也很简单,正因为武勋们支持他,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有了武勋们在背后的支持,朱高煦自然不能再去刻意讨好文官集团,文武之争历来有之,武勋们还等着朱高煦继位后彻底压制住那些酸儒,朱高煦必须和他们站在一边。文官集团本也就不喜欢和朱棣比较相似的朱高煦,除了他们要坚决维护所谓的祖制外(朱元璋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把对朱棣的不喜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朱棣怎么说都是篡位,他执政时期和文官集团的关系一直都比较紧张,夺位的时候还杀掉了被天下人称之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别看“永乐盛世”搞得红红火火,其实文官集团是不屑一顾的,不过他总归是坐稳了江山,赶不下来了,所以,文官集团把目标放在了曾被朱元璋赞誉“孙有君人之识矣”的仁义太子朱高炽身上。
朱高炽这位肥胖的皇太子性格不错,和文官集团走得近,有一定的共同语言,文官集团希望通过朱高炽来达到他们心中理想的盛世,而不是让性情类似朱棣的朱高煦来延续被他们不屑一顾的“永乐盛世”,所以,文官集团是前赴后继不畏死的死保朱高炽的皇太子之位不丢,朱高煦一直没有当上太子,除了性格方面的自大被朱棣担忧外,文官集团是居功至伟的。
别看朱棣是马上夺得的天下,在位的时候也是四处征讨,重用武勋,可他毕竟还是个明白的皇帝,知道大明朝要真的长治久安,到底是离不开文官士大夫的帮助,朱高煦得不到文官集团的支持是他始终不愿意废除朱高炽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朱高煦最后的希望也是被文官集团彻底打破,因为对文官集团的不尊重,让他完全没有了机会。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最后一次出征塞外的归途中突然病逝,当时在他身边伺候的宦官马云在惊吓中找到了跟随出征的内阁大学士杨荣和金幼孜,希望他们能出来主持善后事宜,这个时候,得到文官集团支持的朱高炽就占便宜了,杨荣和金幼孜秘不发丧,找工匠用锡器打造封闭的容器隐藏朱棣的尸体(后工匠被灭口)。
然后,在杨荣的安排下,金幼孜随军打掩护,杨荣亲自赶回京城,将朱棣驾崩的消息只告诉了太子朱高炽一人,当时的朱高煦已经被封在山东为王,但一直在准备谋夺皇位,并且派他的儿子在京城打听消息,可厌恶他的文官们怎么会把消息透露给他?朱高煦后来是在朱高炽顺利登基后才得知父亲去世,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如果朱高煦能放弃自大,适当交好文官集团,没准就会在朱棣病逝的时候之一时间得到消息,趁着朱高炽没来得及登基的空隙,联络支持他的武勋起兵,或许还能有那么一点点赢的机会,可惜,朱高煦重武轻文,而变局中掌握主动的却是文官。武勋们胆子大,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到底也不愿意背着叛逆的名义陪着他疯。
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位皇帝登基后其实都对朱高煦采取忍让的态度,对他的封赏远远超过其他藩王,可朱高煦就是不服,终于在侄子朱瞻基执政时期起兵造反,但很快被镇压,想着祖父和父亲对他的态度,朱瞻基开始也没想着杀他,只是关了起来,该吃的该喝的也不少他一分,本来挺好,没准还有放出去的机会,但朱高煦的暴虐性子却将他送上了不归路,在一次不甘心的举动下,让自己付出了悲惨的代价,自比李世民的朱高煦终归还是比李世民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