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08)1070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将商鞅的尸身在众目睽睽之下五马分尸。咸阳百姓一哄而上,争食其肉,很快商鞅就尸骨无存。六国闻之,歌舞相庆。

秦国建立于公元前770年,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

后来的两百多年时间里,秦国一直处于衰落之势。

公元前361年,年仅21岁的秦孝公登基。

他感受到各个诸侯国的鄙视,甚至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秦孝公深感耻辱,愤然喊出: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后,弱小衰落的秦国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赏赐了秦国。诸侯国纷纷祝贺并派人亲自上门拜见。此时距离商鞅变法仅仅只有14年时间。

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登基,他接手的已经是一个让人敬畏恐惧的强大帝国。

作为国君的秦惠文王本应感激商鞅这样的有功之臣。

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他刚刚登基不久,就下令杀掉商鞅,诛杀全家,并将他的尸身车裂后示众。

车裂之刑血腥残酷,威慑力极大,往往用于十恶不赦之人身上。

秦惠文王为何以如此残酷的刑罚对待大秦的有功之臣?秦国百姓又为何对他如此仇恨?

所有的一切,皆是因果循环。那么,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一、商鞅与秦国结缘

商鞅年少时,正是战国群雄争霸的时期。

因为几代君主皆是平庸无能之辈,此时的秦国政治混乱,国力衰弱,被中原诸侯视为弱小的国家。

又因为秦国位于西北部,远离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区域,部分风俗保留了西戎的习惯,成为中原诸侯眼中不开化的野蛮民族。

因此,三十岁的商鞅离开母国卫国时,并没有考虑去秦国发展,而是去了魏国。

在魏国的时候,商鞅投奔在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

尽管商鞅只做了一个管理琐碎事务的小官,公叔痤却发现了他的锋芒和才华。

可是公叔痤怕商鞅抢夺了自己的相位,迟迟没有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他,反而把他雪藏了起来。

两年后,公叔痤病倒了。他料到自己时日无多,决定推荐商鞅出任相国。

病重之时,魏惠王到相国府来看望他。公叔痤趁机对魏惠王说: “大王,我门下的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我不幸辞世,您可以让他接替我的位置,将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定不会让您失望。”

听了公叔痤的话,魏惠王面露怜悯。商鞅名不见经传,公叔痤突然推荐这样一个无名之辈来做相国,一定是他病得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看到魏惠王的神情,公叔痤无奈地叹了口气,再次叮嘱魏惠王道: “如果大王不想任用商鞅,切记要杀了他,以免他为别国效力,这样魏国就会多一个强敌。”

魏惠王神色更为悲伤,认为公叔痤胡言乱语,实在是病得可怜。

公叔痤死后,商鞅的靠山已倒。他明白自己在魏国已无用武之地,因此暗中寻找机会,想另投明君。

恰在此时,位于黄土高原上的秦国诞生了一位新的国君,秦孝公继位了。

秦孝公对“秦国被他国鄙视”的状况弄得非常郁闷,他痛下决心,要做出一番天翻地覆的大事业。

于是,秦孝公大撒英雄帖,颁布了《求贤令》,许以高官和土地,希望广纳良才,让秦国强大起来。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

商鞅听说此事后,带着一本《法经》就到了秦国。

走在秦国的土地上,商鞅发现秦国的贫穷超过自己的想象。

到处都是光秃秃的荒野,土地几乎都是荒芜的,连灌溉所用水井、水渠都非常罕见。

老百姓衣不蔽体,面黄肌瘦,他们住在地下挖的坑中,上面用茅草遮蔽,家徒四壁,米袋空空。

不仅仅是老百姓捉襟见肘,就连官府衙门也是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从强大富庶的魏国到了秦国,简直让商鞅感觉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他想办法联系上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娓娓道来。

景监一听,认定商鞅是个人才。于是,立即将商鞅推荐给秦孝公。

秦孝公求贤若渴,马上召见了商鞅。没想到这一次面谈并不愉快。

商鞅先跟秦孝公谈的是“帝道”,类似于老庄的无为而治,也是尧舜的治国之道。

提倡统治者不能太过于干涉平民百姓的生活,,将权力还给民众。

统治者的主要作用是提拔和任用德行高尚的人,集体决定国家大事,通过这样的形式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在这种治国模式下,统治者要能够达到圣人的标准,平民百姓也要心存善念。

秦孝公听着听着,打起了瞌睡。

他无意做一个圣人,也没有耐心慢慢教化民众,使他们达到德善的境界。

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尔虞我诈,你死我活。

这样一个无为而治的国家,犹如扔在恶狼群中的小羊,很快就会被吞噬干净。

这次面谈过后,秦孝公认为商鞅的想法不切实际,根本没有治国之能,不可重用。

商鞅并不气馁,这本就是他在投石问路,在交流过程中,商鞅在揣测着秦孝公的真正想法。

第二次,商鞅与秦孝公谈起了“王道”。

“王道”指的就是孔孟之学,儒家之道。君臣父子,等级森严。

统治者以道德和礼乐制度来约束百姓,上级对下级讲究仁爱,下级要遵守道德标准和规章制度。

可是,战国时期已经礼崩乐坏,人人可以逐鹿中原,阶层的划分随时可以变动。

实行仁爱,只能要求自己,而无法要求其他诸侯国。

靠道德规范和仁爱来进行统治,并无足够的震慑力。如果遇到一个不仁的国家,秦国如何实现仁爱?

周文王、周武王实行的就是儒家之道。可是,王道维持的统治已经分崩离析,战国时期的混战已经说明了这种治国理念的失败。

秦孝公对于“王道”的治国理念显然并不满意。

当商鞅第三次请求景监帮他面见秦孝公时,景监一口回绝了。

两次面谈,秦孝公对商鞅并不满意。景监也因此受到了斥责,他可不想再惹什么麻烦。

可是商鞅死缠烂打,一再声称自己知晓了秦孝公到底想要什么,这一次他所说的必然能够令秦孝公满意。

景监只好豁出脸面,再次劝说秦孝公接见商鞅。

这一次,商鞅提出了“霸道”。

他以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为例,讲述了春秋五霸的称霸之道。

齐桓公打出与周天子共荣辱的口号,反对齐国就是反对周天子,齐国便有借口出兵讨伐。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清除异己,就是齐国做霸主的一条捷径。

秦孝公有了兴趣,与商鞅相谈甚欢。他已经有了想要任用商鞅的念头,于是又有了第四次的会谈。

而商鞅也通过几次交谈,知晓了秦孝公的心中所想。

秦孝公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没有等待秦国逐渐变强的耐心,他需要一个快速使秦国强大的策略,帝道、王道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慢慢酝酿。

霸道虽然可以速成,却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而且只能让秦孝公成为一个诸侯王,而非天下霸主,仍有不足。

第四次会谈中,商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强国之道。

商鞅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利益为导向,抛弃了仁义,用严苛的“法”来约束人民的行为,通过法令确立一个完整的治国体系。将权力统一到君主手中,集中力量完成君主的意志。

秦孝公听了商鞅的阐述,大为叹服,两人谈了几天几夜,仍旧意犹未尽。

商鞅的变法能让秦国富强吗?

商鞅的变法紧紧围绕着集权和强国两个主题,提出以下措施:

1】商鞅提出将秦国的乡和邑合并成县,县里的更高管理者为县令,由秦王直接任命。

2】秦国的诸侯、卿大夫等爵位、领土是可以世袭的。

这样就形成了阶层固化,做官的人,世世代代都可以做官。

底层人民没有上升通道,优秀的人才被埋没在底层,无法选 *** 。

商鞅废除了爵位的世袭,设立了军功爵制。凡是立了军功,无论是什么出身、门第、阶层,都可以封官加爵。

下层百姓有了上升的通道,人人争先奋勇杀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君主也可以在立功者中发现能力出众的人才。

3】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土地归周天子所有,每一块分给一户农民耕种。

随着铁器的普及和耕牛的使用,一户农民耕种一块地远远不够。

商鞅废除了井田制,鼓励开垦荒地,对产粮和织布多的农户,可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4】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每户有两名成年男子的,必须强制分家。

增加家庭户数,不仅意味着税赋增多,还可以改掉大家族群居的陋俗。

要将这些措施顺利地实行下去,就必须得保证民众能够专心生产,心无旁骛。因此,商鞅又对民众的言行举止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规范。

这些规范的中心思想就是“尚刑罚”,即“轻罪重罚”。

商鞅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凡事都用刑罚解决,而且从重从严处罚。

例如,把灰倒在地上,就要在脸上刺字。如果知道有人犯罪而没有提前告发,就会被处以腰斩之刑......

惩罚的目的是恐吓老百姓,用极度严重的后果使人不敢违规。

商鞅新法中,实行连坐法:五家编成一伍,十家编成一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如果有其中一家犯法,其他五家或者十家连带治罪。

因为太子犯错,他的两个老师被连坐,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另一个处以劓刑---割去鼻子。

秦国从贵族到百姓都得监视着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发现问题就要赶快举报,以免祸及自身。百姓之间不再信任,人人自危。

这些法规制定后,因为触及到贵族的利益,最初传出一片反对声。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与秦国贵族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的论战。

大殿上,辩论双方席地而坐。商鞅一方寥寥数人,反对方以上大夫甘龙和左司空杜挚为首,人数众多。

甘龙说: “圣人教化百姓不会改变他们的习俗,智者不改变旧制而天下大治。依据民俗,不需要花很多力气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商鞅反驳说: “用民俗来治国会让国家越来越落后。尧舜禹治国礼法并不一样,可是依旧大治。春秋五霸治国所用法令不同,却都建立了霸业。智者会顺势指定法令,愚蠢的人才会把自己困死在旧习俗中。”

杜挚气愤地说: “狡辩!没有十倍百倍的利益,为何要变法?改变法令会让百姓疲惫,国家混乱!”

商鞅义正言辞: “变法于我秦国,利益可达千万倍!商汤和周武王推翻旧制,王朝兴盛。商纣和夏桀不知改变而国亡!如今七国鼎立,大秦国力衰弱,如何面对他国的虎狼之师?变法就是要让大秦富庶强大,难道你们不想这样吗?”

一时场内鸦雀无声,秦孝公哈哈一笑,下令将辩论的场景传遍全国。

舆论宣传轰轰烈烈地展开,秦国上下都知道即将要实行新法,新法会让国家富强,百姓心中不免充满了期待,又有很多疑惑。

在新法推行前,商鞅认为,想要新法落地就能快速生效,就需要老百姓令行禁止,严格遵循君主意志,集中一切力量,完成既定目标。

于是,商鞅在公众面前表演了一场“徙木为信”的把戏。

他在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告示,许诺如果有人能够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给他十金。

民众对这件事根本就不相信,搬根木头如此容易,不可能拿到如此高的奖赏。于是围观者甚众,却没有人真正去搬木头。

这时,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禁不住金钱的诱惑,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当即就拿到了五十金,围观群众顿时哗然,原来官府言出必行,所说的都是真的。

眼见时机成熟,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了新法。

商鞅新法见效之快,秦孝公都始料未及。

仅仅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就大大增加,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逐渐成为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直至统一中国。

商鞅确实实现了自己的承诺,通过变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

变法135年后,秦国灭掉所有的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帝国。

可是,国家虽然能够傲视群雄了,民众却觉得日子越来越难过,新法把他们折磨得苦不堪言。

仅仅14年后,公元前207年,民众此起彼伏地揭竿而起,这个看上去无比强大的帝国轰然倒塌。

秦朝快速地崛起,又短暂地覆灭,即使一手打造了这个帝国的商鞅也无法预测这样的结果!

那么,商鞅的新法中到底有什么不得人心之处呢?

商鞅的变法为何令秦国人不满?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了让秦国民众全力以赴地完成这个目标,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极为严苛的限制。

为此商鞅提出了著名的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壹民”即对所有民众灌输同一种思想,消除个性保留共性,随着集体的脚步前进。

为了方便管理天下之民,就不能让民众过于聪慧,要让他们一直愚昧下去。

秦孝公不仅下令焚烧儒家经典,还严格控制有识之士,禁止他们去给普通老百姓授课传道,开启民智。

“弱民”即削弱百姓的反抗能力。国家可以任意索取百姓的财物,也可以随时征壮丁,百姓没有财力也没有物力,无法与统治者对抗。

“疲民”即让百姓没完没了地工作,从自由上、时间上禁锢百姓,事情多了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执行其他的事。

“辱民”即用残酷的刑罚奴化百姓,让他们心存畏惧,不敢反抗,从而服从统治阶级。

“轻罪重罚”使民众犯了一些小错误就动辄被割鼻挖目、断手断脚,非常血腥冷酷。

连坐制度让老百姓之间失去了信任,为了自身的安全,互相监视,也担心自己被人告发,终日生活在防备和警惕他人的环境下。

“贫民”即在各种资源上对百姓进行严格的管制,让百姓长期处于半饥半饿的状态,为了活着竭尽全力。

各种苛捐杂税剥夺了百姓的财产,重农抑商限制了民众获得物资的途径。

百姓就像工具人一样,只有拼命劳作,努力杀敌,才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国家越强大,对老百姓的管制越严苛,普通民众不仅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反而整日陷于恐惧之中。

“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 ----《商君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百姓已经对连年的对外征战感觉到极其厌倦,而修建长城、阿房宫、皇陵等等耗费巨资的工程,又在百姓身上无尽地盘剥,将百姓压榨到极致。

“暴政”虽然可以让国家强大,可是民众却是越来越弱小,直至难以生存。

正因为如此,不满变革的贵族阶级、被吞并的六国、贫苦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强盛的帝国土崩瓦解。

秦惠文王为什么车裂商鞅?

变法过程中,因为触及到权贵的利益,一直受到各种阻挠。可是因为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变法得以强势执行下去。

随着秦国一日强过一日,商鞅也爬上了人生巅峰。他被封为列侯,封号商君,并领商於之地十五城为食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以往在秦孝公压制下不敢公然与商鞅作对的权贵们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联合起来状告商鞅谋反。

于是,秦惠文王发布命令逮捕商鞅。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史记 商君列传》

商鞅一看国君要抓他,仓皇逃跑。

当他逃到秦国边境时,想住旅店。但店家回答: “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没有证件,店主要连带判罪。”

商鞅恨恨地说: “原来我制定的法律,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

商鞅逃到魏国后,魏国人因为他曾经帮助秦军打败过魏军,对他非常憎恨,拒绝他入境。

于是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发动民众造反。结果兵败逃走,最终被杀。

秦惠文王为什么这么恨商鞅,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表面上看来,是因为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犯错连坐了自己的两个老师,深感受辱。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秦惠文王在下一盘大棋。

秦惠文王登基时只有19岁,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巩固自己的权力。

商鞅是秦国的功臣,因为变法,掌控了秦国的权力机构。

取消世袭爵位,用军功来提拔人才,这些新的军功集团阶层自然对商鞅非常感谢。

十几年的变法,新法深入人心。因为刑罚严苛,人人都怕违反法律,新法成为秦国人的生活准则。因此秦国人只知道商鞅的法令,而不知道国君有什么法令,国君的威望甚至不如商鞅。

诸如此类,商鞅可谓功高震主,不免让秦惠文王忌惮。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

反对商鞅变法的权贵们趁着新君上位,纷纷上书要求惩治商鞅。

杀掉商鞅,既能除去政权稳定的隐患,又能获得朝臣和百姓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秦惠文王虽然年轻,却心机深沉,杀掉商鞅只是他计划中的之一步。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又宣布商鞅没有造反的证据,公孙贾和公子虔在诬陷商鞅。用这个借口,秦惠文王又除掉了公孙贾和公子虔以及他们的追随者。

除去这些重臣后,干扰朝政的力量就弱了很多。他们曾经掌握的权力集中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这真是一步绝妙的好棋!

商鞅最后死于自己制定的刑罚----残酷的车裂,不得不说是自食其果。

商鞅行刑之时,四周围观的秦国老百姓眼神中透出兴奋的光芒,恨不得扑上去生食其肉。

人们根本不去思考商鞅到底因何而死,他该不该死,这也正是商鞅愚民政策的结果。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继续沿用商鞅的变法,欣喜地看着大秦帝国越来越强大。

而打造这一切的商鞅,只能长眠在高原的一抔黄土之下,任风水流转,岁月变迁,千古功过,留给后人笑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6/508748.html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的相关文章

朱允炆当初的优势那么大 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

朱允炆当初的优势那么大 朱允炆为何打不过朱棣

你真的了解明建文帝朱允炆,掌控朝政大权拥有强大优势,为何打不过燕王朱棣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1402年6月,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朱棣入城,建文帝引火烧了皇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作为掌控中央集权,拥有绝对优势的建文帝,为什么会被一个连北京城都没有完全...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满宠曾担任督邮,后来又代理高平县令,曾将犯人拷打致死,于是辞官归家。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招募,后来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诸葛亮活着是蜀汉如果统一了天下 诸葛亮最后会被杀吗

还不知道: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汉能够统一,他会因为忌惮而被杀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纵观古今历朝开国功臣,很多都不得善终,毕竟身为能伴随开国君王打江山的臣子,大多都有不俗的能耐,而这些人一旦独立出去,很有可能坐镇一方,威胁到帝国的安危。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吕公将吕雉嫁给一无所有的刘邦,到底是因为什么?

刘邦汉太祖高皇帝,汉朝开国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在起兵之前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不入流的小吏),而且好酒好色,不事生产,家庭状况也只能算是一般。而吕雉虽算不上千金小姐,确绝对算得上小家碧玉。家境、相貌、年龄样样都比刘邦强,吕雉全家到沛县躲避仇人投靠沛县县令,沛县令看...

永历帝为何会死在吴三桂手上?真相是什么?

永历帝为何会死在吴三桂手上?真相是什么?

吴三桂,明末清初著名政治军事人物,吴周政权建立者吴周太祖。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并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被封为平西王,随后引八旗铁骑入关南下,横扫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进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

贾谊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贾谊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贾谊,一位在两汉时期却能被人人都称赞不已的一代雄儒。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天纵英才,少年成名,自以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后世对其评价很高,且也认为其怀才不遇,为之惋惜。“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不用细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很少很少,而能被诸葛亮和孙权同时看中,更是少之又少。偏偏就有一位,诸葛亮和孙权都来争抢他,他是谁呢?他是张裔,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

历史上的宋慈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本事

历史上的宋慈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本事

说到宋慈,一般人对他的认识大都来自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一身正气、耿直不阿、威风凛凛的宋慈形象深入人心。他断狱如神,破案无数,常常把“人命大如天”挂在嘴上,让罪犯无处遁形,是一个安民济世的父母官。宋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不但是个...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