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到底有多牛?一个策略能让秦一统六国,用9个字逼死战神白起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谈起春秋战国的尾声,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秦王扫六合,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史诗。
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统中国的功绩自然不可能独属于秦始皇一个人,毕竟其他战国六雄,也不是吃干饭的,再天降 *** 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完成统一。
(战国疆域图)
真往上边倒,秦国起家就是一个给周天子开车的司机,是正经从泥腿子一步步爬上来的典范,要说他们老嬴家是奋十世之余烈,也不为过。
不过再大的功劳,终究还是要算出几个关键的节点,其中商鞅变法是一环,而另一环则就出在我们今天要提到的这位秦相,范雎。
一、范雎究竟是谁,他是怎么当上秦相的?
说起范雎,他其实并不是秦国本地人。他出生于魏国,前半生也是在魏国混了个差役,吃了几碗皇粮。可惜命运弄人,他被派去齐国出使,被齐王赏识,还要花大价钱贿赂他过去做事。
范雎虽然是没有答应,但嘴张在别人脸上,在齐国受人款待、被贿赂的事儿,可就让有心之人添油加醋传了出去。
(魏齐)
赶巧魏相,魏齐还是个浑不吝的小心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名字里犯齐,一定要跟范雎过不去。不仅拉他去打了板子,还要将他扔进厕所百般羞辱。幸亏守卫是个好心人,救了范雎一命,不然这位未来叱咤风云的秦相,怕是真要折在这里。
因此,范雎被一个叫郑安平的守卫救走,并为了掩人耳目改名张禄。借着秦国出访的机会,跟着使者一起去了秦国,这才算彻底逃过一劫。
然后到达秦国的范雎。也并没有一下子就转了运。他一上来,就托人给秦王上书:秦国危如累卵,没有自己,就解决不了问题。显而易见的,对于这种外人看了都会觉得,这人有点问题的情况下,秦王选择了无视。
(秦昭王)
范雎倒也没有放弃,随着秦王的外戚势力越做越大,甚至打算借秦国的兵,越过三晋攻打齐国,来扩张自己的飞地封邑。范雎便借着这个机会,再次上书自荐。
范雎吸取上次教训,这次的上书诚恳了许多,又是举例子又是发毒誓的,终于得到见一见秦昭王的机会。
得到面试资格的范雎,顿时有了精神,给秦王演足了前戏。他先是说,秦国没有秦王,影射外戚干政,激怒秦王。然后又神秘兮兮的屏退众人,抓着如何扳倒太后的用户痛点,跟秦王阐述自己的战略方针。
(范雎)
很显然,这次调研充足、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面试非常成功。从小黑屋出来的俩人一下成了心腹知己,范雎终于成为了一方诸侯的座上宾,开始施展自己的本事。
二、远交近攻,说起来容易,想出来难!
那么成为秦王红人的范雎,究竟想出了个什么战略方向呢?
在说范雎战略之前,不如先看一看秦国之前的战略思路。就在秦昭王一世秦国,就已经连续击败齐、楚两国,打出了赫赫威名。
然而,楚国战败后,扔下了几处关键要冲,放弃了对秦国的进攻态势,钻进了南方烟瘴烂地里,不出来。齐国跟秦国隔着十万百千里,纵然是被打没了称霸雄心,但也没有多少正经实控区域让给秦国。
(秦国军队)
反倒是三晋和秦国的军功利益集团,获得了好处,隐隐约约显示出反噬秦国的征兆。
可以说秦国一路高歌猛进,战线却没怎么挪动,依然被人堵在函谷关里,没有打破僵局,倒是给别人的嫁衣做了一套又一套。
可是,秦国这糊涂事儿,真的能怪他干错了吗?其实并不能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届时东周仍未消亡,各国或多或少还沉溺,在西周分封制的往昔之中,纵然战场上大家已经放开手脚杀红了眼。但在战略层面,各国的意识还有很多春秋时代的影子。
毕竟器物易改,制度次之,思想则最为顽固。
(周代分封制)
而范雎给出的改进策略也很简单,就是八个字“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他尖锐的指出:纵然秦国兵强马壮、无往不利,可是折腾了几十年,领土没见怎么增长,树敌倒是不少,这就是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的问题。
按照自己的理论,秦国应该放弃进攻燕齐这样的国家,跟他们保持友好。然后,把注意力专注在占据中原要冲,并且实力不济的韩魏两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仆从。
对于相对强大的楚赵两国,则应该选择结交弱小的,打击强大的战术,保持其他几国的实力平衡相互牵制。
(战国态势图)
这样一来,秦国便可以借着军事上的巨大优势,一步步蚕食掉韩魏两国,占据中原要冲指哪打哪。随后在挑选楚赵两国中的软柿子各个击破,最后在以绝对的碾压优势,迫使齐燕两国投降依附。
而事实也确实范雎的预想发展,到了秦王扫六合的时候,韩国已经几乎被蚕食作为秦国的郡县,并且灭国顺序也确实是按照这个方略去做的,虽然说因为各种变故和个人原因,具体顺序有所不同,但整体的思想是没有偏离主线的。
这一手战略思想,也许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利用这个手段完成庞大帝国建立的国家,在将近两千年之后还有无数国家在用。
就连那个工业时代那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无论在其殖民地扩张还是欧陆均衡政策上,也都使用着同样的核心战略思想。
(日不落帝国)
不过平心而论,先蚕食韩魏的计策也不完全出于战略考量,毕竟秦国虎踞这个西部,拿下韩国无可厚非,但后边的攻取魏国就有待考量了。
届时拿下韩国,既可以北上出太行跟赵国死磕,也可以南出取荆襄,拿楚国当突破口,而且赵魏楚三国实力其实并没有太大差距,给谁碰其实都差不多,后来秦始皇的灭国顺序也应证确实如此。
想必设置战略时,范雎也把自己对魏齐的仇算在其中。而且后来秦王也确实给他报了这血海深仇。秦军从魏国到赵国,追杀了魏齐一路,最后在赵国的平原君那里,逼他自杀,献头给了范雎。
(平原君)
三、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宫廷斗争吗?
谈及范雎,总会有一些声音提及到白起之死。史记中明确记载了,范雎与白起不合,并且在秦王气头上参了白起一本,让他没了脑袋。
然而这真的,只是两人的不合斗气,或者是争宠夺权吗?
也许范雎并没有想象中的小气,他更多还是出于其战略思想,或者说思想派系的考量,而将与自己针锋相对的白起除掉。
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长平之战刚刚结束,秦国坑杀70万赵军,获得了胜利。对于是否继续乘胜追击,朝堂上有了两股声音,一方面就是白起代表的前线军将,而另一方则是范雎代表的后方文官。
(长平之战后)
一方认为赵军大败,已经无力反抗不如一步到位灭掉赵国。另一方则认为,秦国也是惨胜,后勤补给已经接近崩溃,一旦其他国家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方面是源自双方信息获取角度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不同战略思想的冲突。白起提出的一劳永逸的法子,纵然符合战术,能够一举消灭赵国。但一旦完全吞并他国,外交声誉和对应的战线长度,则会让范雎刚刚提出的战略构想完全崩溃。
届时没完成布局的秦国早早漏出凶相,其他五国必然再聚联军,组成反秦包围网,而吞并赵国的秦国,一下子就会跟所有国家接壤,战线怕是要从河北一口气拉到贵州了。
当然秦王也不可能看不到这一层含义,毕竟他也是坐镇后方,俯览大局的人,所以才会赞同范雎的策略,跟赵国讲和,索要割地赔款。
(范雎)
最后借着围攻邯郸不力的由头,秦王故意听信范雎“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的话术。一边铲除了有着赫赫军功声望的不稳定因素白起,又借助后来反悔懊恼,敲打敲打身边这位没什么背景的应侯范雎。
终究难以说清,是范雎的厚黑学杀死了白起。还是崇信法家的秦王,用帝王权术拿捏住了这两位手中的鹰犬。
参考资料
赵鲁臻. 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变迁——新建陆军对湘淮勇营的继承与发展[D].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013-07.
王效锋、王向辉. 唐代香积寺之战评析[D].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1-06.
司马迁.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M].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