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李善长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看看背面写了什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分享,又给予了我更大的支持,非常感谢!
伴君如伴虎,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能无法想象这种感觉。
但是在古代君主专制的情况下,陪伴在皇上身侧,虽然升迁快,但是因为做错一件事或一句话就被杀头的风险也很大。
所以在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种叫做“免死金牌”的东西,很神奇的样子,它的官方名字叫做丹书铁券,在铁上用朱砂写字。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即把皇帝的承诺写下来给大臣,约束皇帝不能随意杀害大臣,而有功的大臣也可以凭借这块金牌,关键时刻保自己一命。
免死金牌并非是长期有效的,早在给大臣时,皇帝就已经规定好使用的时间和使用的次数了,这个大部分按照功绩的大小来定。
有的大臣可能会允许犯几次错也会被赦免,或者这个福利也会留给下一代,都是根据皇帝的规定来。
那么问题来了,免死金牌真的能够免死吗?有了它,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
免死金牌真的“免死”吗
朱元璋登基初始,共命人 *** 了35块金牌,随后全部发了下去,给那些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功臣们。
这其中有一位叫做李善长的人物,十分受到朱元璋的宠信,朱元璋认为他可以与大丞相萧何相比拟。
他当时也是拥有35块金牌中的一员,可是有什么用呢?他最终还是以一种他自己都没想到的 *** 被赐死。
备受老朱宠爱的大臣是如何被赐死的呢?一起来走近李善长的故事,看看他的一生是怎么样的?
李善长在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时,他的之一个职务是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以及人员分配。
除此之外,还负责日常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乱世出英雄,当时很多人都在择主,出于对李善长的信任,朱元璋又将“人事部经理”这个职务也交给了李善长。
当时的一些来“应聘者”都由他来面试,最终朱元璋只负责接收结果就行。
也是因为李善长从中的斡旋,使得“应聘者”也能感受到来自老朱集团的诚意,朱元璋对此人更加重视,只要有需要起草文书的工作,朱元璋也都会交给他来做。
后朱元璋经常率军征战,李善长便是他最坚实的后盾。前线将士的粮饷从来没有耽误过,李善长经常会帮助朱元璋分析形势。
摒除专卖盐的弊端,设立茶法,研究开矿冶铁之法,百姓的生活得到日益的提高。
朱元璋即位后,封李善长担任大礼使,并令他兼任太子少师,参与决定军国大事。
朱元璋巡视汴梁时,依然由李善长留守后方,他下令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
也就是说他可以先斩后奏,这个权利可不小,简单来理解,都能赶上太子监国的意思了,可以看出此时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度。
在后来的封赏功臣上,朱元璋认为虽然李善长没有行军打仗,但是多年来始终跟随,而且办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差错,于是应该狠狠的封赏。
于是授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的称号,这一届文臣能够得到这样的封赏非常难得。要知道,他要比徐达、常遇春等武将还要更胜一筹。
同时朱元璋授予免死金牌,此金牌可以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也就是相当于送出了两块金牌,不仅如此,子孙能够世袭他年禄四千石的权利,即使后世不做官,也能吃穿不愁了,等于是一张长期不过期的饭票。
后来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得临安公主,与朱元璋的关系更加亲上加亲,地位也随之升高。
花无百日红
建国初,朱元璋对李善长确实是很器重,但是后来就能够发现,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似乎有所减少,这中间又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改变了想法呢?
可能因为长期的这种宠爱,难免让李善长有些恃宠而骄,他表面看起来温和,但内心却为人很苛刻。
在官场中遇到与他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便会将此事奏报给朱元璋,再加上自己的陈述理由,中丞刘基就是因为与李善长有争论后,后辞官回家。
这个时候李善长的权利应该是达到了顶峰时期,他心性上的变化让朱元璋有些不悦。胡惟庸的谋反是李善长地位发生改变的起因。
胡惟庸何许人也,他与李善长是儿女亲家,胡惟庸官位的提升最初就是受到了李善长的举荐。最终官至丞相。
可以说是李善长最中意的门生,在他退休之后,朝堂上的动静都由胡惟庸传达。
但胡惟庸有了权势之后,也越发变得目中无人,甚至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很多应该向朱元璋汇报的事情他都会先斩后奏。
有一次,有藩国前来觐见朱元璋,胡惟庸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没有告诉朱元璋,一直等到使臣到了皇宫门口,朱元璋方才得知,这样就有些尴尬了。
朱元璋大怒,这是真的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了,那你是想当皇帝吗?
后来,胡惟庸以5条大罪被处死,其中有一条就是谋反罪,对于胡惟庸到底有没有反应后世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朱元璋杀心已起。
至于有没有反心,都逃不过这一死,正好胡惟庸的这种连续作死的行为给了朱元璋机会。
在胡惟庸死后,据不完全统计,与胡惟庸有关系的人很多都被处死,数量可达几万人。而且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这一职位。
有任何事情直接向皇帝汇报,规定以后都不允许再设立丞相这一职位,至此,皇帝可以
更好的掌握朝政。
此一事,李善长并没有受到任何牵连,一切如故,如是这样,他不仅没有对朱元璋表示出任何的感谢,反而非常的木讷,像是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一举动让朱元璋大失所望,往深层说一点,朱元璋已经开始对这个人有意见了。
大祸临头
胡惟庸案波及深远,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已经是七十七岁的高龄了,这一年,正是他寿终正寝的年龄。
他本来已经准备安度晚年了,不曾想听到其亲戚丁斌要被发配,心急如焚之下,来不及多想,于是立即向朱元璋求情,他不出面还好,一出面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
朱元璋本来就已经有了意见,如今又因为胡惟庸案来求情,这岂不是让让朱元璋更加不悦。见朱元璋态度不明朗,又没有给他这个老臣面子。
李善长多次上书请求赦免,终于激怒了朱元璋,下令将丁斌治罪。
正是这个人加速了李善长的覆灭,在审问中他提起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在将李存义父子逮捕询问的时候,又提到了李善长。
供词上说当年胡惟庸的确企图谋反,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所以便想拉更多的人下水,李善长便是他认为的更佳人选。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曾经派李存义暗地里去劝说李善长,也就是说,李善长一直都知道这个事情。那么李善长到底有没有参与谋反呢?
他的原话是: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从这里就能看出,此人很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李善长听到他们要谋反的这个消息非常惊愕,在听到封他为淮西之地的王后,虽然不同意,但也心动了。
可最终胡惟庸也没有等到他点头,而是只等到了这一句话,意思就是他如今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了,等他死了之后,让他们自己看着办。
就说这个态度有多暧昧,他明明早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却没有阻止,任由其发展。不仅如此,还采取观望的状态。
战火起,如果朱元璋胜,他可以安然无恙的继续做朝廷的臣子,如果胡惟庸胜,自然也少不了好处。
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朱元璋怎么可能不杀他?
结语:
天要亡他,正好古人都相信占卜,有人说灾祸的点应当在大臣身上,这也给了朱元璋机会,于是下令连同其妻女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噩耗传来,李善长差点吓得晕过去,他不甘心,想起了此前老朱曾经给的免死金牌,想着或许能够救命。
当他拿出金牌的时候,老朱冷笑,让他看看背面写的什么,这一看,李善长心如死灰,上面赫然写着:谋逆者不免死。
而他犯的正是谋逆。
李善长是朱元璋朝的最后一个丞相,也一命呜呼。
所以说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不尽然,其实死不死都是皇帝的一句话而已。
但是就算有了免死金牌也应该低调做人,皇帝既然能给你现在的地位,也能让你一朝回到解放前。
毕竟,皇帝更大,要挑战皇权不现实,更别说因为自己有点功绩就耀武扬威,那么,迎来的结果一定是最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