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他曾经指导过诸葛亮如何治理民政,可谓诸葛亮施政的启蒙老师。这样的一个人才在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在主观上是因为母亲被曹军掳掠而不得不回去,客观上是徐庶已经在北方找到了实现他理想的地方。
为何这么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原名叫徐福,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年少的徐福在社会上混,干了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为了避免祸及家人,就改名为徐庶。这种事情在那个时候不少见,比如黄巾起义的许多头领就把自己的名字叫得稀奇古怪,如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等,皆是如此。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官府追查到家人。
徐庶就是这样一个混社会的人。
有一次,徐庶替人报仇后,为了逃避追捕,就在脸上涂满白粉,并且披头散发的逃跑。结果,还是被官府的人给抓住了,官吏们就把他捆绑在树上,号召百姓去辨认。许多认识的人不敢上前指认,因此官吏将他往上一级押送,在押送的路上被同伴救出来了。
这次死里逃生后,徐庶认识到光靠混黑社会无法立足于世,于是改武学文,准备走正道了。
董卓入京专权后,天下更加混乱,特别是颍川一带遭受凉州军的祸害,因此徐庶就和同郡人石韬一起来到荆州避乱。
来到荆州后,徐庶结交许多好友,其中就有琅琊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来到荆州,受到刘表的热烈欢迎,而寄居荆州后招贤纳士。许多有志之士要么直接投靠刘备,要么和刘备结交,徐庶就是在这个时候投靠刘备,成为刘备麾下的谋士。刘备见到徐庶后,见徐庶非常有才干,对他非常器重。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极力推荐自己的好友诸葛亮,并且告诉刘备,诸葛亮是一个卧龙,将军你愿意去见他吗?刘备并没有特别认真,就说道,你可以和他一起来呀。可是,徐庶却说,他不是一般的人,你要放下身段亲自去请他,他才会来。
刘备见状,连续跑去见了三次才见着了诸葛亮,诸葛亮也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出山协助刘备,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另外一方是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一片赤诚。
然而,好景不长,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而刘琮举州投降。刘备带着麾下以及百姓仓皇南下。许多人在纷乱中走失流散,再也没有相见。徐庶的母亲就是在这个情况走散,被曹军所得。
徐庶见母亲被曹军所得,只得只身返回,以求得和母亲团聚,至此也结束了效力于刘备的生涯。
二、徐庶到底有多强呢?
徐庶走的时候,刘备非常不舍得,一方面是因为将近八年的团结合作产生了互相依赖的情感,另外一方面是对即将失去徐庶这个人才的不舍。
刘备而言,其麾下的人才确实非常少,除了诸葛亮外,也就徐庶,其他一些文士只能做一般的掾吏能够做的事情,并不能为刘备做战略上的分析和规划。
而徐庶和那些所谓的腐儒不同的地方,甚至在某些方面和诸葛亮可以媲美,甚至曾经指导过诸葛亮,而诸葛亮从中获益良多。
根据《三国志·董和传》记载: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庶做事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是集思广益,抓大放小。徐庶在刘备的麾下做事的时候常常和大家一起商量事情,能够做到集思广益,不独断专行,从许多建议中获取更加适合的方式来做事。同时,也能够做到抓大放小,抓主要问题而不纠结小问题,这样着眼于大问题,那么处理问题就会通畅而不糊涂。
可见,徐庶在处理政务上非常有一套自己的独特方式,从而为刘备驻扎荆州的那八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诸葛亮在和徐庶共事的那些年中,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处理政事的方式和 *** ,同时也接受了他的许多教诲。
因此看出,诸葛亮从徐庶那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此后诸葛亮从政也深受徐庶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徐庶是诸葛亮从政路上之一位指导老师。
而徐庶能够和诸葛亮这样的人为友,可见,徐庶确实非常厉害。
三、徐庶离开为何要告诉刘备?
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走了,刘备见状答应了徐庶要北去的要求,刘备虽然很想徐庶留下来,可是并没有强行留下徐庶,反而成就了徐庶孝顺的美名,同时也让刘备仁德的美名更加升华。
徐庶其实不用跑来和刘备告别就直接北投曹操,毕竟在这个混乱的时刻,刘备连自己也顾不上,那里顾得上少了一个人呢?可是徐庶依然跑来告诉刘备他要北上投靠曹操,显示了他坦荡荡的胸怀,因为他也相信他的要求会得到刘备允许。一个坦荡荡的徐庶遇到了一个坦荡荡的刘备,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互相成就,从而美名远扬。
毕湛的母亲被吕布抓走了,毕湛就跑去告诉曹操,曹操说,忠孝不能两全,你如果要去,你就去吧。可是毕湛唯恐曹操是在试探他,就慨然地说道,我自从跟了你,我这个人就是你的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还是要忠于你的。曹操听了大喜,于是让毕湛离开。可是毕湛离开后就转头跑去投靠吕布了。
毕湛认为曹操不是一个坦荡荡的人,唯恐算计他,因此在他面前说了假话,可见曹操在其部下并不是那么一个坦荡荡的人。
可见,曹操和刘备相比,在这方面差得远了。
正是君臣相知,徐庶才在离开的时候要告诉刘备一声,并没有偷偷地离开。
四、徐庶为何没有再归刘备?
徐庶走后再也没有回到刘备的身边,即使他的母亲去世后,他依然留在北方。既然他和刘备之间是君臣相知,为何又不愿意再次回来呢?赵云当年可是跑去奔丧而离开了刘备,可是七年之后,还是不远千里迢迢跑来继续追随刘备,然而徐庶却没有像赵云那样锲而不舍,反而留在曹操那里,为曹操效力,主要是处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之一个原因是徐庶是北方人,故土难离。对于许多人来说,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缘故,几乎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的故土。徐庶离开颍川是因为董卓作乱,颍川一带遭受兵灾,因此徐庶不得不离开故乡。现在北方已经安定下来,完全没有必要再次远离故乡而远赴他乡去追随刘备。
诸葛亮有四个好友,他们分别是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元直、颖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除了颖川徐庶最后一个离开外,其他三个人在曹操南下的时候,他们都追随曹操而去了。
毕竟这些人都是北方人,可见故乡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他们的根。
因此,徐庶不离开故乡而南下投奔刘备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原因是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长坂坡大战失败后,跟随刘备南下的大部人都被曹军掳掠北上,毕竟三国时期人口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各方都在大力的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人员,这其中就包括掳掠。
不幸的是徐庶的家属也在其中,这就包括他的母亲。徐庶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当初变换姓名,从徐福改为徐庶就是为了避免牵连家人,又因为颍川战乱而来到荆州躲避战乱,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家庭包括母亲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已。
既然母亲已经在曹操那边,如果徐庶不回到母亲那边,往后的日子大概率是非常艰难的。毕竟,这些人此后大部分都被送到许都附近包括洛阳周边去做屯田民了。比如幼年的邓艾就是在曹操南下后,全族被迁徙到颍川一带做屯田民了。徐庶如果不回去,他的家属包括他的母亲也一样会送到北方去做屯田民,那么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艰难呢?恐怕是难以预料。
因此,徐庶离开刘备纯属自愿,并非被曹操强迫。他离开刘备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母亲。
此后,即使母亲去世了,可是祖先的坟墓依然在北方,作为一个孝子,他又怎么能够远离家乡,离开祖先的坟茔之地呢?
这个也是徐庶离开刘备而不愿意再次回来的一个很重要的缘故吧。
第三个缘故是徐庶和曹魏的君臣名份已定。离开刘备,对于徐庶而言已经非常不忠的行为,固然因为孝的缘故勉强为之,既然已经离开刘备,现在转入曹操麾下,为曹操效力,那么就自然形成了和曹操之间的君臣关系,名份已定。如果再次离开曹魏转而投靠刘备,这对于徐庶而言,就是极其不忠的行为。
一开始就不忠于刘备,现在又不忠于曹操,那么这和贰臣有什么区别呢?对于一个像徐庶这样至孝的而言,完全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在曹操君臣名份已定的情况下,徐庶是断然不可能再次回到刘备身边。
第四个原因是徐庶已经有发挥其才能的地方。在乱世中,徐庶弃武从文,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安身立命,当初顺势投靠刘备也是如此。现在来到北方,投靠曹操的麾下,曹操也给了他一定的待遇,虽然这个待遇并没有刘备给予的那么高,那么丰厚,可是毕竟也是他发挥其才能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努力,徐庶的职位也愈来愈高,最后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其职位虽然没有诸葛亮在蜀汉那么显赫,可是在一个人才济济,实力强劲,竞争对手众多的曹魏,能够做到如此职位也算是不错的了。
而徐庶在他的这些位置上,也能够发挥其才干,做许多事情,这对于他而言,应该是感到满足吧。
可见,徐庶来到北方后,找到了发挥其才能的地方,这也是他不愿意再次回到刘备身边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总结。
作为刘备早期的谋士徐庶的能力确实非常强,为刘备站稳荆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但为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还为刘备如何治理民政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指导。
而徐庶离开刘备后再也没有回来,主观上是因为徐庶孝顺母亲不愿意离开故乡,客观原因是在北方同样可以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因此,徐庶就再也没有回来。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改回了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中,但并未见升任什么重要官职,直到黄初四年(223年),徐庶才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所以,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听闻在魏国的徐庶和石韬官职都不高,徐庶只任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便因此而认为魏国对人才不够重视,他感叹说:“难道魏国真是谋士太多,为何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位谋士呢?”(参见《魏略》) 诸葛亮的这一句话,表明他对徐庶和石广元是比较重视的,在他看来,徐庶与石广元是很有深远谋略的人。
徐庶在曹操在世时官位不高,直到魏文帝曹丕时期,才任较高的官职。徐庶在曹营并有什么重要贡献,这或许是传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缘由。
诸葛亮对徐庶很看重,但史学家们似乎对徐庶并不那么重视,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为徐庶专门设《传》,徐庶的事迹皆是附属在《诸葛亮传》等中来记述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庶在民间却被传为是可与诸葛亮相媲美的非常厉害的谋士,是智慧的化身。他识人极深、掐算很准、智谋超人,是一位非常杰出谋略家。徐庶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这要归功于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他的渲染。
徐庶(剧照)
第二,《三国演义》是如何将徐庶描写成一位具有非凡谋略的谋士呢?
首先,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刘备的之一任军师,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主要靠的是徐庶的智谋。
刘备当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兵马不多,战将只有关、张、赵等,势力单薄,但是,刘备在军师徐庶的辅佐下,以超常的智谋,在与曹军的交战中,令关羽、张飞、赵云分别领兵抗敌,大破曹军前锋、曹营的主要将领之一的曹仁,并斩杀了吕旷、吕翔等,击败了曹军的进攻。徐庶领军作战时,指挥若定,他轻松地破解了曹军名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斩杀了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曹仁的部将。这是因为,徐庶精于料算,在曹军战败之后,他预知到曹仁会在战败后趁夜里来劫营,于是,徐庶早做防备,曹仁果然领他部将劫营,结果,徐庶指挥伏兵尽出,围击曹军,曹军大败,徐庶指挥军队夺取了樊城。曹仁是魏国的一位名将,曹丕代汉建魏后,曹仁被封为大将军,后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说明,当时徐庶能击败曹仁,是很善于领兵的,樊城一战后,名声大振,徐庶成了刘备军营的军师。
其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识人极准且很善于推荐人才的智谋之士。
战乱时期的汉末三国初,战事频起,各地混乱,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是一块比较安定的地区,刘表是当时较有实力的诸侯之一,但他只求保住荆州这个地方,没有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权力和地盘的野心,他没有参与反董卓,也没有参与曹、袁之争,而其他势力也还无暇或暂时无力争夺荆州。
因此,荆州成了当时避乱的好地方,当时一些文人智士便隐居在荆州,如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徐庶等。而司马徽、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正当刘备在寄人篱下时,徐庶知道刘备特别需要谋士的辅佐,于是,徐庶便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看人很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非凡的人才,有大志有谋略,定能助刘备成就大业,因而,他才敢于建议刘备要三顾茅庐,再三亲自去请诸葛亮。可以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徐庶一生的重要贡献之一。
徐庶推荐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而之前徐庶已经在辅佐刘备,为何不推荐诸葛亮呢?有一种解释,认为是徐庶是忌讳诸葛亮,认为他才智不如诸葛亮,所以不推荐诸葛亮,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他可以与诸葛亮处理好关系,而且,徐庶先来而诸葛亮后到,当时刘备集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完全可以让他们两人充分展示才识与谋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对刘备也很了解,早些时候,刘备是不会屈尊去三顾茅庐的,而刘备早期的处境也不适合诸葛亮出山,所以,徐庶是等到了适当时机才推荐诸葛亮的,争取能一荐即成。
刘备与诸葛亮(剧照)
再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一位大孝子,他投奔曹营,是迫于为保全她母亲才做的,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继续暗中用谋支持刘备。
之前,曹仁在樊城战败,曹操感到很奇怪,曹仁是他所信任的将领,不应该败得那么惨,曹操经查实,才知道原来刘备背后有一位谋士徐庶在辅佐。曹操爱才,他很想得到徐庶,在他看来,若能让徐庶投入曹营,这不但可以削弱刘备的力量,而且又能让曹营增加一位厉害的谋士,于是,曹操问身边谋士,如果得到徐庶?
谋士程昱献计说,徐庶是非常孝顺之人,可以将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让徐庶自己投靠曹营。于是,曹操批准了程昱的计策。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让徐庶到了许都,徐庶到了许都之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已经来不及了。这回,智谋之士徐庶没有能识破程昱的诡计。徐庶的母亲见徐庶离开了刘备,对他严厉责备,认为徐庶是为尽孝而不忠,因而她自杀身亡,想让徐庶能尽忠,回到刘备阵营去辅佐刘备。
徐庶的母亲自杀之后,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这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当然,徐庶虽一言不发,但并非一事不想,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仍是以他的超常智谋,继续为刘备尽力。曹操知道徐庶因为其母之死而不愿意为他尽力,但仍希望时间长了,能够释怀,为曹营献计献策,所以,曹操暂时将徐庶半软禁在许昌。赤壁之战临近时,曹操将徐庶带在身边,想让他献计,而徐庶仍旧不为曹操献谋,当他看到了曹军的重大弊病时,仍一声不吭。比如,徐庶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假装不知,不向曹操指明,这保证了庞统的“连环计”能顺利实施,这让曹军的水师在赤壁大战中遭受到惨烈的后果。之后,徐庶又与庞统秘密配合,用计说服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而徐庶趁机请求领三千兵马去平叛,顺利地避开了赤壁大战的灾祸。
《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写虽然有美化和夸大的成分,但是,若是像有些评论所认为的,说徐庶的大孝子形象是装的,他的智谋是凭空塑造的,他离开刘备是自导自演等,这是缺少根据的,是说不通的。
首先,史书有记载,表明诸葛亮对徐庶还是比较重视的,诸葛亮认为徐庶是一位有大智谋的人。若是徐庶没有大才大智,诸葛亮是会那么说的,至少,诸葛亮认为他有任刺史或者任郡守的才能;而且,诸葛亮曾对徐庶在魏国任官不大感到很可惜,感叹这是浪费他的才智。其实,史书将徐庶与诸葛亮等很有大才智的人并列在一起,这表明,史学家们对徐庶的智谋还是肯定的。
再次,汉末三国初虽天下大乱,但多数文人还是很讲孝道的,徐庶不可能以他母亲被曹操所抓为由来设计让自己离开刘备;徐庶也不会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智谋而在前期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若是如此,徐庶不但不会被明主所重用,而且也将在文人谋士的圈里里很难混得开。
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为何徐庶在他母亲自杀之后,不离开曹营而再去归顺刘备呢?
之一,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大谋士,既然把徐庶骗到了曹营,就不会轻易让徐庶离开,他不会让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再增加徐庶这样的杰出谋士。
徐庶到了许昌,曹操是很想让他帮助出谋划策的,但是,徐庶对曹操心有怨恨,一直难以释怀。对此,曹操心里是清楚的,但他不会放走徐庶,曹操自己就很有谋略,他宁肯将徐庶留在身边,即便是不献谋也不能让他为对敌势力献策。此外,是曹操尽力将徐庶弄到曹营的,因而,曹操不能杀了徐庶,否则,他会被天下耻笑为滥杀才杰,所以,曹操只能将徐庶以半软禁的方式留在许昌。如此一来,徐庶就没有机会回到刘备阵营。
曹操(剧照)
第二,徐庶是一位大谋士,而不是战将,他不必非要在刘备阵营才能辅佐刘备,他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虽被曹操半软禁,但仍可以以他的谋略来帮助刘备。
徐庶虽在曹营,但有一些事实表明,他身在敌营仍在为刘备贡献智谋。比如,上述所说的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却不向曹操指明,这等于是以智谋来协助刘备打胜仗;再如,他与庞统联手,设谋鼓动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这虽是让他自己有避开祸端的机会,但也是鼓动曹军的敌对势力干扰曹操挥师南下,这对面临抗击曹魏大军的刘备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谋士用智谋策略,与将军领兵征战不一样,不必亲临战阵,谋士用妙算之策,可在千里之外,徐庶即便是身在曹营,照样可以以超常的智谋来帮助刘备,所以,徐庶不回刘备阵营,与谋士的辅佐他认定的明主的特殊方式有关。
第三,刘备已有诸葛亮在辅佐,徐庶对诸葛亮很了解,他知道诸葛亮一定能帮助刘备成就大业,他既然已经离开了刘备阵营,就没有必要再回去了,这让诸葛亮能更方便更专心地发挥才识与谋略。
徐庶与诸葛亮都是大智者,他们互相很了解,早在荆州隐居时,两人就已非常熟悉了,徐庶对于诸葛亮的大志、才识和智谋是心中有数的,既然诸葛亮已在竭力辅佐刘备,徐庶就没有必要再回到刘备阵营去当军师了,他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方式来用他的智谋帮助刘备,或许是更妥当的这,让诸葛亮能在刘备身边专心发挥他才略。
再说,徐庶的志向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为人似乎没有诸葛亮那么强势,所以,虽在曹营先是处于被软禁的状态,后来任一定官职,他也就认了,不想再折腾了。
还有,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形成,作为有远见的智者,魏军强大,而刘备军队北伐不停,东吴稳守江南,一时谁也很难战胜其他两个阵营对,大局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改,即便徐庶再回到刘备阵营,刘备也很难做得更好,所以,徐庶是不会想要重新回到刘备阵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