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邦怎么做到只身前往韩信大营,并夺取兵权的?手段简单却很实用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08)570

历史上刘邦三次夺走韩信的兵权,之一次是在夺取代国之后,第二次是在成皋被楚军打败后,第三次是垓下之战结束后。从次数来看,貌似刘邦夺取韩信兵权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夺取兵权真的是简单的事情吗?

惨遭围攻的刘邦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重兵围困在荥阳内,想逃又逃不出去。本来张良是让刘邦在荥阳拖住项羽,好给韩信带兵攻打项羽后方的机会。但是没想到项羽兵力太强,刘邦根本扛不住,困在荥阳内无计可施。正当刘邦郁闷之时,陈平献出一计,他让纪信假扮刘邦,转移楚军注意力后,带刘邦趁机跑出荥阳。

刘邦到关中后,管萧何借兵,他刚率着大军出关又与楚军正面对上,项羽看刘邦使计诈他,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攻破成皋。刘邦被项羽压制得毫无反击之力,危机之时,彭越正好带兵攻打项羽的后方军营,使项羽不得不调转矛头,回去支援。刘邦才能脱离险境,将成皋收回。都说项羽勇猛,所言非虚。回头救援的项羽将彭越击退后,一路攻往荥阳,击杀周苛,又率大军围困成皋。刚缓过神来没几天的刘邦又遭毒打,无奈之下只好逃出成皋。

打不过项羽的刘邦,只能找手握重兵的韩信相救,但是韩信始终不肯南下救援,他的意思是,刘邦要兵可以,可你要我带兵去打项羽,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因为项羽对韩信来说实在太强了,他不光是害怕项羽,更大的原因是兵力不足。项羽拥有摧枯拉朽的战力,自己的这点兵力去跟项羽硬刚,岂不是羊入虎口吗?思考再三,韩信还是拒绝刘邦,老老实实待在营中,未动分毫。

刘邦夺取兵符的原因刘邦又一次战败后,他打算去找韩信借兵。刘邦这个人呢,更大的优点就是有耐心,他的毅力和决心是没人能比的,他打定主意要和项羽死扛到底。但是,找韩信借兵又是一项难事,如今的韩信不同往日,除了手握重兵之外,战绩也十分可观。然而刘邦再看看自己,被项羽追着 *** 打,已经败三次了,实在太狼狈。但其转念一想,韩信是手下,自己是汉王,去收兵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思考便可刘邦便想到了计策去找韩信拿兵。

刘邦命令曹参前去军营中灌醉韩信和张耳,曹参仗着资历老,让韩信张耳饮酒作陪。当韩信和张耳被灌醉后,曹参趁机将营帐外韩信的心腹调走,随后让刘邦以汉使的身份进入营帐内。刘邦进入营帐时,韩信和张耳已经醉的不省人事,刘邦轻悄悄的将藏在案底的兵符摸走,随后得意的走出营帐。

拿到兵符的刘邦就相当于把韩信的大军握在手里,调兵遣将,准备直奔项羽而去。虽然众将士非常诧异的刘邦的发号施令,但碍于刘邦手中拿有兵符就没有多说什么,只得乖乖听且命令行事。话说,有谁能做出像刘邦这样偷盗兵符的事情,答案肯定是没有的,虽说手段不雅,但好在管用,这也是刘邦能成大事的优势之一。

韩信和张耳酒醒之后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刘邦是何时进入大营的,而此时的刘邦发挥自己的超强演技,谴责他们喝酒放纵,松懈军务。着实喝醉的俩人无法辩解,只能下跪请罪。刘邦以此为由,更换俩人的职务,韩信为赵国宰相,张耳继续留守在赵国地盘。并让韩信重新招募军队前去攻打齐国,而自己却将韩信的二十万大军调走攻打项羽。

刘邦的这番操作简直惊呆众人,他让没有兵卒在手的韩信去攻打实力非凡的齐国,岂不是天方夜谭?但是韩信有志气,一口答应下来。而后,刘邦便带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朝着项羽袭去,也正因为韩信的这二十万大军,刘邦得以有底气与项羽抗衡。其实,刘邦夺走韩信兵符是必然的事情。就算当时刘邦没有被项羽围追堵截,走投无路,他也会寻找其他机会拿回韩信手中的兵符。

正所谓,手握大军才是真,君臣情深是为虚。当初韩信不肯南下救援,刘邦就觉得韩信心存异心,靠不住,不值得信任。刘邦作为王,韩信作为臣子,任何时候都应该以主上的人身安全为之一要务,可韩信偏不,他就不在乎刘邦的想法和意见。所以,也不能怪刘邦要夺他兵权。

再者是,刘邦视韩信为潜在威胁。多次被项羽击败的刘邦心有余力不足,他想继续和项羽对抗,但实力却不允许。要知道,这时候的韩信已经和张耳攻下代国等地,实力大增,换做任何一个人都会对韩信起防备之心,更何况是心思缜密的刘邦。

轻松夺取兵符的原因明面上看,是刘邦采用灌醉韩信的方式盗取的兵符,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韩信喝醉后,曹参能轻而易举将韩信的心腹调走,这一点说明营中被刘邦安插了大量的亲信,否则也不可能这么容易就潜入营帐中。而且,刘邦拿着兵符现身军营时,也没有一个人敢去禀告韩信,任其随意调动。如果说,刘邦在军中没有大势力作保障,是万万不敢这么做的,根本也做不起来。

还有一点原因是,大军长年在外作战,肯定需要粮草。粮草是军队的根本,此时刚攻下赵国不久的韩信根基未稳,粮草的调动还需要关中补送。如果韩信坚决拿回兵符,二十万大军的生路也堪忧了。既然刘邦已经拿到兵符,索性随他去,韩信不会跟他明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6/508803.html

“刘邦怎么做到只身前往韩信大营,并夺取兵权的?手段简单却很实用” 的相关文章

王观:北宋时期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

王观:北宋时期词人,与秦观并称二观

王观(1035~1100),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为胡瑗门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观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

康熙和乾隆孩子都那么多 最后三代皇帝为何没有子嗣

康熙和乾隆孩子都那么多 最后三代皇帝为何没有子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康熙乾隆那么能生,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王朝,清朝的历史一直为大家所熟知。对于清朝的皇帝大家也很了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祖孙三代。这三代皇帝的治国能力是非常...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托孤...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徐庶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徐庶(?—约230年),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徐庶本名徐福,出身寒门。 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

孙辅:东汉末年将领,他为何被孙权流放?

孙辅:东汉末年将领,他为何被孙权流放?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将领,孙坚长兄孙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之弟,孙策和孙权的堂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辅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兄长孙贲抚养长大。初以扬武校尉之职辅助孙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孙策征讨丹杨等七县,派孙辅驻守历阳抵御袁术,...

崇祯皇帝生前都没有修建陵墓 崇祯是怎么葬在十三陵的

崇祯皇帝生前都没有修建陵墓 崇祯是怎么葬在十三陵的

对崇祯生前并未修建陵寝,他自缢而亡后,是谁将他葬于明十三陵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末帝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时他并没有给自己修建陵寝,但是他死后还能归葬于明十三陵中,这件事说起来还真得感谢逼得他自缢殉国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和清朝的顺治皇帝。崇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崇祯是...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他...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原配 马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马皇后作为朱元璋的原配 马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屡次干预朝政,为何在丈夫心中无可取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马皇后从小贤良淑德,识大体有分寸,在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朱元璋分析战事情况,指引正确的方向。在得到江山之后,马皇后深知打江山容易,守住自己千辛万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