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武器差距有多大?双方装备情况是怎样的?
说起中日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在上学的时候还学过这段历史。这是19世纪末,晚清时期,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最后是以中国的惨败而结束,对于这个结果其实很多人不会觉得很意外。由于当年的闭关锁国,清朝的实力已经大大落后于这些先进的列强国。很多人都会认为在军火装备上就已经无法匹敌,那么当年甲午战争期间,中日的武器装备差距有多大呢?
一、单论武器,甲午清军装备与日军装备相差不大,甚至略有优势
如前期所述,据日方统计资料,甲午陆战,日军人均只消耗了8发子弹,即击溃了清朝陆军。可资对比的是:甲午战争前,清军有大炮和机关炮1733门;日军有大炮294门。清军装备有洋枪23万支,旧式鸟枪等4万支,12万参战部队有85%装备了枪支;参战日军的枪械装备率则达到了100%。总体而言,中日陆军装备差距不大。若单纯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说,清军还略占优势,如藤村道生所言,北洋陆军装备和,……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的日军优越。
真正的差距在于武器的整齐划一。
清朝陆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依赖向外国购买。其数量相当庞大。如: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894年奏报,买快枪9250支、火炮30尊、子弹700万颗、炮弹1.44万颗;两江总督刘坤一到1894年,已购枪支1.5万支,子弹280万颗。还是在这一年,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上奏,已向各国订购快枪2.8万余支、快炮56尊,以及合计1500多万颗的炮弹、子弹。此外,其他各地也都自行采购了大批枪炮。
这些枪炮 *** 后,大都被清军及时装备。如甲午战争中,各地督抚从德国所购的1万余支毛瑟枪,1万余支马梯尼枪,先后装备各军。在1894年10月和11月,刘坤一协济各省后膛洋枪1.4万支,广东调拨各地洋枪1.8万余支,子弹360万颗。
但由于朝廷没有统一规划,地方所买枪支、火炮,来自美、德、英等各国,型号各不相同。仅淮军就装备了美国的亨利马梯尼后门枪、德国的毛瑟枪、三十响快枪等好几种。其他清军中还有哈乞开斯、士得枪,甚至国内土产的抬枪、鸟枪、火绳枪等。清军所用的来复枪就有14种之多。
日本在发展军事工业之初,因大量依赖进口,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但是随着日本军事工业的发展,很快就发明了明治十三年式、十八年式步枪和野炮、山炮、大口径臼炮等,并批量生产、装备全军,实现了武器的统一化。武器的统一化,使日军在部队的统一训练、弹药补给的统一制造调配等诸多方面,远胜于清军。
二、清朝陆军最要命的问题,在于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
但甲午之役乃日本陆军近代化改革后首次出海作战,在卫生预防等方面,自身缺陷亦不少。其最终能以压倒性的优势击溃清朝陆军,关键因素并不在武器的统一化,而在于其部队的作战理念与训练模式均已实现近代化。略而言之:
首先,清军将领还墨守镇压太平军时的经验,对近代战争毫无概念。譬如,清军部队大多不知如何部署步兵与炮兵,往往将炮兵阵地安排在之一线步兵阵地内或其间隙,使火炮成为显著的目标,在战斗的初期阶段,屡次被日本炮兵破坏。而参加甲午战争的18位日军旅团级以上军官中,有一半曾到欧美留学或考察,深知如何利用火炮以给清军致命打击。
其次,清军士兵普遍训练不足,大多数时候,只要求演走各样阵法,步伐既甚整齐,释放连环枪炮,声响亦均连贯即可。战争爆发后临时招募的新兵,更几乎没有训练,只是学习一齐将矛举起向前一冲,口中就喊一声'杀'。反观日军,不仅步兵训练有素,且已有了独立的工兵与辎重兵。而清军尚不知后者为何物。
如此,从国外购置的武器虽然先进,但在清军官兵手中,却难以发挥应有效力。譬如:清军进攻时,没有整然的秩序,经常用的队形是在散开的一队中挥舞大旗开火,开火为随意射击。清军射击的子弹多从(日军)头上通过,达到很远的距离。他们不考虑利用地形地物,从不用跪射、卧射,一律站着射击。清军士兵开炮前,先要摇动大旗,恰好成为日军射击的靶子。
此外,清军不懂得如何保养武器,也是很要命的问题。刘坤一驻扎山海关时,发现自天津运往山海关机器炮四十尊,有弹十万枚,由火车运送到关,堆积沙土中,阅数十日,无人收管。经德国某教习前往查看, 谓子药全行潮湿, 不堪应用。
缘此,平壤战役中,清军在与日军人数基本持平(1.2万),而弹药补给远胜于日军(清军步兵每人平均消耗了三四百发子弹)的情况下,自损2000余人,仅击毙日军180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简言之,甲午中日陆战,乃是近代化之日军与中世纪之清军间的对垒,其胜负不问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