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是如何压榨东南亚的?
1942年,日本仅仅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南方作战”东南亚地区战役的胜利,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已经被日本人所控制,惨遭战火荼毒。在当地的 *** 军战败投降之后,日本对于当地实行了严苛的军管制度,进行物资管制和经济掠夺。以高压手段强迫沦陷区的百姓缴纳大量的赋税,为日本法西斯隆隆作响的战车填充燃料。而当地原本的资源也被日本以极低的代价强行夺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日本残酷的军管制度
日本人的贪婪和残暴在其入侵我国东三省时就已经显露无疑,它通过扶植伪政权的方式出台了一系列资源掠夺法令与制度。其中对于百姓伤害更大的就是“粮食出荷”制度,日本人通过这一制度掠夺了东北大量的粮食。据资料记载:
“粮食出荷制度,日语意思为‘出售’,中国人叫‘出荷粮’。粮谷出荷的方式是先由伪满 *** 召开伪省长会议和省次长会议,确定当年度的‘搜荷’方针和各省的‘搜荷’数量。然后,各省再分配给所属的各市、县、旗,依次分配给各街、村,最后分配到各农户,秋后按规定的数量强迫农民缴纳。价格方面以1940年为例,每100公斤仅仅1元。为了更大限度地掠夺粮食,伪满各级统治政权的大小官吏,以及‘协和会’‘兴农合作社’等组织一起出动。1940年,粮谷出荷总数是620万吨,1941年是680万吨,1942年是720万吨,1943年是780万吨,1944年是820万吨,1945年确定的出荷量是900万吨。到1945年,农民要交的‘出荷粮’竟占总产量的51%,这意味着农民一年收获的粮食在交完‘出荷粮’后所剩无几。许多农民连口粮、种子都没有了。而在实行配给制的城市里,中国人每月只分给十几斤的豆饼或高粱米,还得半夜三更就去排队。‘伪满’时期,只有日本人能够吃大米,中国人吃大米白面就是‘经济犯’。”
通过这样的掠夺手段,日本才得以在太平洋战争前后保障日军和日本国内的粮食支持。东北是中国的粮仓,盛产各类农作物。可是在日本如此高压的政策之下,东北的经济也日渐消沉,民众处于水火之中。随着太平洋战争的扩大,日本占据了东南亚地区,也对于这些地方采取了毫无人性的军管政策。
日本在开战之前就制定了针对东南亚地区的管理政策,其中总体的宏观战略就是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在出台的《战争经济基本方略》中就详细规定了对于占领地资源的开发计划,即:
“由我方确保东亚共荣圈地区的国防资源和物资,使我国进行战争的能力得到迅速扩充和发展,同时设法切断对敌国战略物质的供应,遏制其扩展战争的能力。
应迅速开发和取得国防资源和物资。尤其是石油,以打开我国防生产上的致命难关;同时以跃进的速度开发和利用占领地内的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铁矿,以保持和增强我进行战争的能力,使之得以挫败美国执行国防计划后发动的攻势,以及与此有不可分关系的、来自北方的攻势。”
正式在这种方略的指导下,日本派驻在各地的伪政权和军官首脑开始无情地压榨当地人民。日本民族有很强的优越感,即使是在其扶持的伪政权中,日本人也会占有非常大的权力和影响。比如泰国的銮披汶 *** 在战前就投降了日本,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日本驻泰国大使坪上贞二就成为了日本在泰国的 *** 人,凌驾于泰国群臣之上。所以,日本在执行军管政策时也大多是由自己的高级将领执行。在香港,日本的新任港督矶谷廉介就在当地推行了军票制度,以毫无 *** 信用担保的军票来换取居民手中的钞票,重创香港经济。
在日本事前统计的东南亚占领区中大约包含了3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2亿左右的人口。日本军部和企划院在战前对于这里设定的军管计划为:
“一、实行军事管制时竭力利用残存的统治机构,组织和民族习惯。
二、在不妨碍作战的范围内,占领军应采取措施,促进获得和开发重要国防资源。在占领地区开发或取得的重要国防资源,应编入中央物资动员计划。至于作战部队在当地补充给养所需物质,原则上根据上述分配计划,拨归当地使用。
三、对于运往日本物资,陆海军应竭力予以援助,且应尽量全面地利用其征用的船只。
四、铁路、船舶、港湾、航空、通信和邮政等,由占领军管理。
五、占领军对贸易及汇兑施行管理,尤其防止石油、橡胶、锡钨、奎宁等特殊重要资源流入敌国。
六、原则上应尽量使用当地原有货币,不得已时可使用有外币标志的军票。
七、为取得国防资源和补充当地占领军给养,必然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沉重压力,要使其忍受下去。宣抚工作的要求,以不违反上述目的为限。”
在这份计划中日本法西斯的残忍和冷酷显露无疑,毫无掩饰。直接声明其政策会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人民要积极忍受,可谓是歹毒至极。东南亚地区生产的石油、橡胶、锡钨、奎宁全部都被日本人收入了囊中,严禁随意流通。而原本的生活物资也被强征进入“国防资源”的名目之下,被日军公然掠夺。在计划当中也提到了军票的问题,这说明军票在当时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需要注意的是,东南亚在此之前一直是美国和英国的殖民地。日本不可能放任美元和英镑继续在东南亚流行,所以军票的推广应该是一个普遍的情况。众所周知,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面对一个毫无公信力可言的一般等价物,实际上这就是与废纸无异,当时东南亚地区百姓的生活情况可以想见。
为何日本在占据东南亚之后要实行如此严苛的军管制度
首先,日本没有明确的终战计划,对于这场战争究竟要前进到何处并不明确。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正式拉开了和英美等国的战争序幕。这样的大国战争一般都是要以一方彻底压制另一方作为终结。在一方真正倒下来之前,战争的铁蹄根本就不会停下。所以日本何时会击败美国,日本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日期。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日本参谋本部就曾经提交过有关终战的前提和条件。日本在1941年11月的《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蒋战争的草案》中提到:
“方 针
一、迅速摧毁美、英、荷在远东的根据地,确立帝国自存自卫的地位,同时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促使蒋政权早日屈服,并与德、意合作,先使英国屈服,然后迫使美国丧失继续作战的意志。
二、尽量防止扩大战争对手,努力争取第三国倾向我方。
要 领
一、帝国应实行闪击战,摧毁美、英、荷在东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根据地,确立战略上的优势,同时确保重要资源地区和主要交通线,造成长期自给自足的态势,设法用尽一切手段,引诱美海军主力,适时加以歼灭。”
从方案中看来,对于结束战争的目标描述得非常模糊。颇有一些“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意味,可是要想瓦解当时有着最强工业支撑的美军的作战意志,谈何容易。而且在珍珠港事件中日本的航空部队并没有真正消灭美国的航母编队,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联合舰队并不是全无对手。所以,为了支撑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必须从占领地的人民手中榨取财富和资源。同时,日本国内在经济方面的预算也一直非常紧张。为了支持罪恶的战争,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准也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堤内损失堤外补”应该是当时日本当权者的首要考虑因素,以东南亚的财富来补贴当时的本国经济。
第二,日本极端的民族性。日本法西斯之所以可以和德国法西斯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均为极端民族主义者或者说是种族主义者。希特勒主张的是“雅利安人至上的优生论”,而日本人主张的则是“大和民族优越论”。在日本国内,除了少部分虾夷族之外,几乎全部都是大和民族。长期的封闭生存状态,让整个日本人都沉迷于其中。特别是元朝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船队被风暴摧毁之后,日本全国上下更是坚信自己是“受神灵眷顾的民族”。再加上神道教的思想在其中推波助澜,日本人的优越感由此而来,并且演化为了绝对极端的民族主义,视其他民族为 *** 。所以,在东南亚地区采取的压榨措施也是基于这种思想而生成的。另一方面,日本吞并东南亚后不仅要支援本国的战争进程,同时也要利用这份资源和德国讨价还价,换取自身短缺的工业产品和先进武器。据《大东亚补给战》记载:
“德国要求提供橡胶、锡等南洋特产215,000吨,我国则要求德国提供坦克、船舶等装备,最后德国决定提供1万吨特种钢,但是均未落实。我国计划提供84,000吨德国最短缺的食用植物油——椰子油,并于1942年9月在大连装运了6,500吨豆油,在马尼拉装运了12,000吨椰子油。这项运输原定使用德国货船,但自1942年下半年至1943年中期,同盟国军控制了大西洋,计划难以执行,大宗物资和重型武器的交流均因运输问题而作罢,仅依靠潜艇运输少量物资。”
这说明,日本对于东南亚的压榨,也是希望利用东南亚的农业资源和德国进行战略交易。可是轴心国本来就是利益同盟,没有一致的理念和信仰。在各种环境下勾心斗角的情况也很多见,所以日本的高压政策重创了东南亚的人民,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日本在东南亚的高压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日本在东南亚统治了三年多的时间,这造成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人民的深刻苦难。不过,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日本的高压政策不得人心,自然也无法得到百姓的拥护。随着盟军逐渐站稳了脚跟,反攻就开始了。最初的中途岛大战中,日本的航母舰队遭到重创,航空力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逐渐就开始转入了太平洋岛屿作战的过程之中,在这一期间东南亚的物资也受到了盟军潜艇的袭击。日本无法将物资运回日本本土,盟军的潜艇如同深海中的幽灵,不断摧毁着日本的货船。据日本史家在战后的反思中提到:
“ 反潜作战的失败是大东亚战争失败的更大原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海军把击沉我国运输船列为自己的更大任务,我国海军则以与敌舰队海战为主。1943年11月15日,海军才正式成立以及川古次郎大将为司令官的海上护卫总司令部,但为时已晚。而英国是丘吉尔首相站在之一线,为对付德国的潜艇,全国一盘棋,推进电子器材的研制,终于获得成功。到1943年夏,德国潜艇已不能在大西洋活动,英、美运输船夺回了航行自由,英国重新站起来了。”
正是在这样的反攻过程中,日本的物资运输线被彻底斩断。原本在东南亚的军管高压政策也逐渐成为了无用功。随着盟军的深入,东南亚等地的民众起义和英军反攻也在不断地进行。最后,日本在遭到美国的战略核打击之后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南亚也摆脱了日本的魔掌。
综上所述,日本在战争前期对于新占领的东南亚等地实行了严苛的军管制度。不仅大量掠夺当地的资源和财富,同时还扰乱了当地的金融体系。以毫无价值的日本军票作为当地货币,借以压榨当地百姓。这都是因为日本对于战争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自身极端的民族主义观念所决定的。最终,日本在盟军的进攻之下步步败退,在一片断壁残垣之上饮下了这杯自酿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