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长安=盛唐就只是个笑话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6-23)190



撰文:陈叨刀

关于盛唐在长安这一笑话,并不想罗列太多证据,因为相关记载太多了,从西汉,到隋唐,强盛之期就从来不在关中。之前写的关中是不是“天府”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地理自然的事,招来了很多指责,今天不写别的。摘抄《自然灾害志》其中的一部分,自己品,为什么说盛唐在长安这一观念就是笑话。

另外请某些总拿1942搞地域黑的人,也睁大眼睛看看,1920年开始到1933年发生了什么。

咱们聊历史就聊历史,请不要搞地域黑。

从公元前780年到1989年,有史料记载的旱灾就有199次,大旱约12年左右发生一次,特大旱灾约60年左右发生一次。按年序集录如下:

周幽王三年(前779),关中泾、渭、洛河竭。

周赧王元年(前314),渭河绝一日。

秦始皇帝十二年(前235),天下大旱,自六月不雨,八月乃雨。

汉惠帝二年(前193),天下夏旱。

汉惠帝五年(前190),陕西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

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秋,天下大旱。

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春,天下大旱,夏四月大旱。

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关中等地,秋大旱。

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关中等地,夏大旱。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关中等地大旱。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关中等地,夏大旱。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关中等地,秋大旱。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关中等地,夏大旱。

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关中等地,夏四月大旱。

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关中等地,秋旱。

汉武帝征和元年(前92),关中等地,夏大旱。

汉昭帝元始六年(前81),关中等地,夏旱。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关中五月大旱。

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关中等地,夏旱。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关中等地,夏大旱。

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关中等地,春正月大旱。

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关中旱(饥),人相食。

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关中夏四月旱。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关中三辅并凉(州)少雨,麦根枯焦,牛死日甚。

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关中三辅大旱。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关中秋七(8)月,三辅大旱。是岁,谷一斛50万,豆麦一斛20万。人相食,白骨堆积。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关中,雍州五月旱饥。

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夏,扶风、始平、京兆旱,伤麦。

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关中七月雍州大旱,关中饥,斛米万钱。

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关中秋七月,秦雍两州旱疫。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关中旱、饥。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关中因旱而饥,百姓相瞰。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关中五月大旱。

东晋元帝建汉元年(317),关中秋六月大旱。4

晋宁帝太宁二年(324),关中大旱自正月至四月。

晋宁帝太宁三年(325),关中自正月至四月旱。

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关中九月……大旱。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陕西夏大旱,是岁秦大饥。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陕西秦中大旱,赤地千里,汉昆明池(在今西安市西南)水竭。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关中西部秦自正月不雨至十月,农民受饥,饿者甚众。

北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关中冬十有二月,雍州遍遇旱灾,禾谷不收。

北魏文成帝和平二年(461),陕西六月大旱。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关中大旱、饥,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562),西安、关中二、三月久不雨,降宥罪人。京畿30里禁酒。夏四月甲辰(23日)禁屠宰,旱故也。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陕西五月旱。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陕西四月旱。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关中六月雍、同、华、岐、宜五州旱。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关中七月旱,米粟涌贵,八月关内7州旱,免其赋税。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五月关内诸州旱,七月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天下旱,百姓流亡。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天下大旱。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关中秋旱。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关中是岁旱饥,有鬻男女者。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夏,关内旱。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三月旱,六月大旱。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关中、京畿、雍、同等州旱。自夏不雨至七月,雍、降、同等九州旱。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三至五月不雨。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五月旱,冬无雪。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关中七月,雍、华、蒲、同四州旱,八月天下40余州旱,关中尤甚。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关中旱霜,大饥。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旱。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四月旱。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关中旱,秋饥。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关中旱,大饥。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关中三(4)月旱,京畿26州饥,五月大旱,斗米三百,西京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唐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关中四月旱,去冬无雪,全国大饥,山东、关内尤甚。

唐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夏,关内旱。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关中大旱,春至六月不雨。

唐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四月旱,冬无雪。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武功、咸阳、渭南等地冬不雨,至翌年五月京师旱饥。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关中旱。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京师饥。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关中六月、十月旱,饥。斗米百钱。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关中二月旱,七月复又旱,饥。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关中二月自去岁九至十月不雨,人多饿乏。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关中正月自去秋至是月不雨,人多饿乏。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润七月旱。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夏旱,是夏大热,道路有渴死者。

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关中三月旱。

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关中水、旱相继,大饥。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关中旱、蝗、疾疫,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关中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冬无雪。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六月大旱。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关中是岁春旱,米斗至万钱。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武功、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大旱。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至七月不雨,冬无雪。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冬大旱,四月自春大旱,麦枯死,禾无苗。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关中春旱,无麦苗,至八月旱甚,河流将竭,井皆无水。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关中,关辅大旱,无麦苗。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自春不雨至六月。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关中四月旱。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关中三月久旱,令李献、郑远逵于炭谷、秦岭祈雨。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关中正月至七月不雨。秋,关辅饥。

唐宪宗元和九年(811),关中、陕南、京畿旱。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四月旱,灾损田十、九。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关中、商洛、安康等地及京畿六月旱。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关中六月关辅旱。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关中七月大旱。

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关中上(指皇帝,下同)以大旱,诏求致雨之方。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关中等地春旱。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关中等地去冬少雪,宿麦未滋。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春旱,六月旱。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三月旱。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春不雨,冬无雪。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春旱,上以旱故,减膳撤乐。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三月旱。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自上年十月至是年二月不雨。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夏旱。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夏旱。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四月旱。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春、夏旱。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关中旱、太饥,人相食。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关中冬旱至四年春。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关中七月旱。

后晋出帝天福八年(943),陕西时旱,蝗相继,人民流亡多,饥者盈路……。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十一月丁亥秦、晋旱。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关中饥,旱甚。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陕西连年旱,民多流出。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关中泾、渭、洛皆竭。

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陕西十二月不雨,五谷焦枯,渭、泾诸水皆竭,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人所卖,城邑遂空。

元至元三年(1266),关中冬十二月,京北旱。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关中等地十六州旱。

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陕西四月久旱,关中大旱,人相食。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关中西部大旱,人相食。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武、兴、咸、渭南等地,九月乙卯旱。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关中自四月至七月不雨,田禾枯槁。

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关中五月至七月亢旱,田禾枯死,人民饥困。

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夏四(5)月,西安等6府,乾州、咸宁等13个州县干旱,二麦不收,人饥馁。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关中陕南连年旱涝,人民缺食。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关中西安府所属州郡去年秋冬今春不雨,田禾枯槁,人民缺食。

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陕西五月天旱,七月频发旱灾,八月陕西州县数月不雨,麦禾具伤,民之弱者鬻男女,强者肆劫掠。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关中西安府33个州县自去年冬无雪,今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

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关中西安府所属州县自去年冬至今年春大旱。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陕西五、六月旱,十二月旱饥,扶、武、兴平大饥,人相食,流亡者十已六七。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陕西、山西、河南继旱,三省之境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尸骨枕籍,流亡日多。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关中九月丁酉以后旱灾,免陕西西安等七府弘治六年夏税有差。次年(1494)陕西又旱。

明武宗正德二年至三年(1507~1508),关中旱,民皆流亡。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陕西自正月不雨至六月,六月陕西诸郡大旱。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关中六月西安等6府大旱。

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关中西部大旱,贫民流移殆尽。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关中西安6府旱。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关中、陕北五月延安府、西安府等州县旱灾。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关中西部,从是年起连续四年大饥,斗米千钱,饿殍载道。

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关中自去年六月不雨至今,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禾既尽,剥食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窃,道殣相望,村空无烟,坐而等毙者18万人。

明光宗元年(1620),关中(旱)饥,十岁孩易一斗米。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关中三辅五月旱。

明毅宗崇贞十五年(1642),关中西部旱。

清世祖顺治四年(1647),兴平、武功旱饥。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关中西部秋不雨,冬无雪。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691),关中大旱,渭水仅尺许。民饥,继以疫,民死大半。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兴平旱。

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陕西、西安、兴平等地26个州县被旱。

清圣祖康熙六十年(1721),兴平春旱。

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兴平秋旱,禾亦欠收。

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武功、兴平、咸阳、渭南等地秋禾被旱40余日。

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兴平入秋缺雨,亢旱之区,早秋无不枯槁,晚禾渐见黄萎,收获不过二、三、四分不等。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1752),兴、武、扶、岐、凤、宝、麟、千、陇、眉、西安、渭南等地秋禾被旱成灾。

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西安、咸阳、兴平、武功、扶风、眉县等地自七月至八月未待透雨,亦俱受旱。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3),兴平三、四月间雨泽愆期,境内凡系高原瘠薄及无水源灌溉之地,收成仅有三、四分者,已成偏灾。

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792),陕西大旱,兴平夏、秋受旱严重,收成欠薄。

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兴平、武功等地20州县夏间雨水短缺,秋禾不能丰收。兴、武受灾严重,收成仅四分,成灾六分。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关中,兴平缺雨,被旱。

清仁宗嘉庆十一年(1806),武功、兴平复旱,饥。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关中、兴平夏雨泽稀少,收成欠薄。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兴平正月暨三月十五日以前,雨泽愆期。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兴平夏秋被旱,收成欠薄。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关中夏大旱,赤地千里。

清穆宗同治七年(1868),大饥,斗米钱八千。

清德宗光绪三年(1877),秦历冬经春及夏未雨,赤地千里,人相食,道殣相望,其鬻女男,指不胜屈,为百年来未有之奇。民国兴平县志载:大饥,道殣相望,人儿相食,南山之石,岁久成灰,形如面粉,饥民背回日“神面”,和榆皮制饼日“神饼”,食之多死。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关中所属县(凤、扶、眉、宝、千、陇、麟、武、兴、咸、渭)亢旱成灾。去冬今春雨泽仍缺,二麦多未播,间有近水种菜处,率皆干旱枯萎,灾情未减。

1915年(民国四年),陕西夏全无收,……灾情之大全省皆然,致流亡载道,卖妻鬻子,层见屡出。

1920年(民国九年),春,雨泽稀少,以致麦收异常欠薄,入夏以来数月不雨,谷、豆、棉花尽为枯槁。

1921年(民国十年),陕西夏遭旱魃,灾情最为惨酷,全省灾区72县,灾民1243930人。

1922年(民国十一年),陕西自入秋以后,数月亢旱,渭河北各县,二麦多未下种。

1923年(民国十二年),陕西去秋至今,雨泽欠缺,亢旱成灾,各县呈报灾民数目往往多至十到二十余万。

1924年(民国十三年),陕西春间亢旱过甚,麦收欠薄,入夏以来,亢旱加雹灾,秋收无望。成灾者计40余县。

1928年(民国十七年),陕西自春徂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泾、渭、汉、褒诸水,是夏断流,车马可由河道通行,多年老树大半枯萎,夏收不到二成,秋季颗粒未登,春耕又届愆期,赤野千里,省会麦价每石增至30元以上,人民无钱卖粮,树皮、草根采掘已尽。树多赤身枯槁,遍野苍凉,目不忍睹。

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二麦无收。春夏之交,雨泽愆期,秋收分数不及二三成。8~9月间天仍亢旱不雨,种麦又复失时,人心慌恐,危急万分。重灾各县,举村逃亡者不一而足。

1930年(民国十九年),陕西从十七年起,至十九年冬,三年不雨,六料未收,全省灾情以兴平、武功、扶风、乾县、礼泉、咸阳……等及渭河北各县尤为严重,加之兵匪交织,实乃十室十空,饿殍遍野,为祸之惨,空前少有。

1931年(民国二十年),兴平继旱,夏收无望。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陕西自入春以来,始之以霜风,继之以久旱,禾苗枯萎,夏又遭风灾,残余之苗,收成不及二成,人心恐慌,逃亡日多,民称“夹皮年馑”。

1933(民国二十二年),冬春亢旱,自去年雨雪愆期,三四月之久,点滴无有,麦豆各苗皆枯,生机断绝,全省又重返灾情严重时期,关中道各县灾情极重。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陕西入春以来,雨水愆期,全省各县俱成灾害,灾民甚多。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是年夏,全省受灾共79县。去秋种麦时久旱未雨,播种失时,入冬雨少。本年开春奇寒,从未普遍降雨,麦根干冻,苗多枯萎,清明节后,旱象已伏,及至麦苗出穗、扬花之时,夏遭旱风,摧残殆尽。

1950年夏收后,不雨,干旱。造成38000亩晚秋未下种,郭公、文安、祝东、史安、千佛等地较为严重,多马、百定区次之。

1957年8月~9月60天无雨,造成6万亩棉花严重脱蕾、落铃,计减产10万斤,全县17万亩旱地因缺墒,播种出苗不齐,平均每亩减产100斤,共减产1700万斤。

1959年入夏后,仅降几次阵雨,雨量甚微,旱象持续百日之久,原上土层干到5寸以下,造成玉米大幅度减产,小麦不能适时播种。

1960年1~6月少雨,致使小麦出现枯萎,夏播受到影响。

1961年,南位、店张、马嵬的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1963年,三伏无雨,秋田受旱。

1964年伏旱继秋旱,致使玉米、棉花生长受损。

1966年上半年旱象较长,夏粮减产,棉花和早秋受旱,秋播推迟。

1967年夏收后旱象严重,因电力不及,引水上原差,影响秋田灌水,造成秋田作物减产。仅南位、店张、马嵬公社六个生产队统计,减产粮食8044272斤。

1976年入夏,旱象持续两个月,使原坡一带10万余亩早玉米黄萎,3000亩谷子没出苗。

1977年5月7日到10月25日,共计171天夏秋连旱,原上1.7万亩玉米苗被拨,小麦与1976年相比,减产24%。

1979年10月18日到1980年元月28日,计102天干旱无雨。

1980年全县1至5月中旬无雨,近150天大旱,加之入春气温偏底,原坡7个公社夏粮作物严重减产,成灾面积88000亩。

1987年8月中旬到10月18日,雨奇缺,且持续高温,气温达30℃,为多年所少见,给秋播带来很大困难。

1988年冬旱。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保留编撰者署名。部分图片源自 *** ,不能识别来源,不妥之处请联系删除,感谢包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6/511462.html

“长安=盛唐就只是个笑话”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是如何诛杀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大臣的?

朱元璋是如何诛杀那些拥有免死铁券的大臣的?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开国皇帝, 年号“洪武”。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朱元璋在开国之初,确实发了很多“免死铁券”出去。《明史》记载:“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获得“免死铁券”的公包括李善长、徐达等六人。获得“免死铁券”的侯包括汤和、耿炳文等二十八...

周宣:三国时期解梦师,擅长解梦,曾为曹丕解梦

周宣:三国时期解梦师,擅长解梦,曾为曹丕解梦

周宣,生卒年不详,字孔和,乐安(治今山东高苑西北)人,三国时期解梦师。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擅长解梦,在郡做官时曾为太守解过梦,后又给曹丕解梦,都灵验。官至中郎,死于魏明帝末年。人物生平预言黄巾周宣是乐安人,在郡里做官。太守杨沛作梦,有人对他说:“八月一日曹公会...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东汉末年宗室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

五子良将整体水平比不上五虎将 五子良将实力有多弱

五子良将整体水平比不上五虎将 五子良将实力有多弱

对五子良将有多弱?五虎将只出动2人,就可以轻松横扫他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代,蜀国有五虎将,而江东有十二虎臣,魏国也有五子良将,这些人都代表了各方势力的顶配阵容。按照演义的描写,吕布死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虎将基本处于一个段位:超一流水平。而五...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么多 朱元璋为何对蓝玉下手那么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唯独对蓝玉下手那么狠?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将蓝玉剥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长也好,这些人虽然都被诛杀或者逼死,也没有受到蓝玉这么非人的折磨,蓝玉的下场之所以这么惨,一方面因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残暴,另一方面也是蓝...

裴寂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裴寂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裴寂唐朝开国功臣、也是唐朝第一位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裴寂是唐高祖李渊最宠幸的大臣。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以后,他是怎么对待李渊这位最宠幸的老部下的呢?先来说说裴寂为什么是李渊最宠幸的大臣。李渊在起兵以前,裴寂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三国时期东吴猛将,仪表堂堂,屡建战功

陈武(177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负责统率精锐的庐江上甲。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统率庐江精锐。孙策死后,拥立孙权为主,督率五校。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

安禄山一人之力就毁掉了半个盛唐 安禄山晚年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安禄山一人之力就毁掉了半个盛唐 安禄山晚年为何死在儿子手里

对唐朝的风云将领安禄山,为何晚年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唐朝的风云将领,安禄山是不得不提的一位。出身西域的安禄山长得人高马大,很能打仗,且一人精通六国语言,不要说放在那个时候,就算是放在今天那也是个不折不扣的人才。让人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几乎靠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