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浅论西汉时期,史料记载中的未央宫中宫殿的布局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17)470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关于殿中范围,史籍并无直接记载,但仍可据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进行判定。殿中的东西界比较明确,位于连接作室门的南北向道路以东,又处连接南、北宫门的南北向道路以西。

原因有三:其一,殿中机构均位于该区域内。其二,殿中区域宿卫严格,不大可能跨越这两条道路,尤其是连接南北宫门这一宫内最为繁忙的道路。

若跨越此道路,则易使他人从北宫门进入殿中,威胁大臣及皇帝出行安全。其三,今存史籍,有明确“殿门”方位的记载可能只有一处,而该座殿门确实位于两条道路中间的区域。

《史记》曰:“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

同一史事,《汉书》载:“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陈苏镇认为“‘还坐’二字透露出,文帝进入端门后,可能先至承明殿和温室殿接管权力,然后回到前殿,下诏大赦”。陈氏分析有理,但这与论证端门为殿中正门并无太大关系。

因为文帝完全有可能跨区域活动,即从前殿到达禁中、殿中,再“还坐前殿”,这并不能说明文帝入端门后都在殿中。

由此可推测,陈氏端门为殿中正门的观点,或受其前殿、宣室殿、承明殿、温室殿距离相近的观点的误导。但承明殿并非如陈氏所言,在前殿、宣室殿以北、温室殿以南的区域。

而应在石渠阁以东、掖庭以北。还有,陈氏据梁王刘武入朝之事判定前殿附近有殿门,由此论证端门、殿门关系,其证亦有失。

一、三殿门与殿中的范围

《史记》曰:“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

陈氏以《汉书·五行志》所载“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认为梁王作为诸侯王“应是由东司马门入宫,至殿门前被追止”,再由连接东、西宫门道路通往前殿附近,从而判定前殿附近有殿门。

实际上,此次梁王更可能从北宫门入朝,而非东宫门。《史记》“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一语前有“上拜释之为公车令”的记载。

由于公车令多在北阙当值,所以张释之更可能从北宫门往南追止梁王。且“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说的应是诸侯王初入长安时之情形。

然此例当中,梁王与太子刘启一同入朝而并非独自入朝,说明梁王可能已到长安数日了,故诸侯王由东宫门入朝之说并不适用于此例。

既然前殿三侧的三座门不能算作殿门,而张释之又极可能从北宫门向南追止梁王,使其“无得入殿门”的,那么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即前殿、宣室殿以北区域而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以西方位是否存在殿门?考索汉史,该方位确实存在殿门。

前引《汉书·五行志》陈持弓一例已证陈持弓大概率从作室门以东的殿门阑入禁中,则与此殿门相对,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以西方位也应有一座殿门。

而这座殿门应该就是张释之追止梁王一例中的殿门。还有,未央宫宿卫情况与考古发掘情况也无法支撑陈氏论点。

据《报告》中言,“前殿北邻的东西向干道与东、西宫门相连接”。

殿中区域宿卫严格,假设殿中跨有连接东、西宫门的道路,则会给皇帝出行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而殿中在第1号建筑遗址以北则无此安全问题。

况且殿中东西界紧邻两条道路,则南北界也应如此。总之,将端门这一前殿正门视作整个殿中正门是缺乏足够史料支撑的。

也许仅有《汉书·五行志》一则表意模糊的孤证能够勉强支撑陈氏之说,“成帝绥和二年八月庚申,郑通里男子王襃,衣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

颜师古注曰:“入北司马门,又入殿之东门也。”那么,“殿东门”的“殿”是“前殿”的“殿”,还是“殿中”的“殿”?

在无其他材料佐证的情形下,据该男子入殿东门后再上前殿的记载来看,将“殿东门”其释为前殿以东之门而非殿中之门确实更为妥当,而陈氏也将此处“殿东门”视作前殿东门。

综合上述分析,殿中应位于第1号建筑遗址以北,且为三条道路所包围:在连接东、西宫门的道路以北,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以西,连接作室门的南北向道路以东。

该区域东西长应在910米以内,南北长在810米以内。殿中南北长较容易计算,其北缘必然在北宫墙以南,而其南缘则在连接东、西宫门的道路以北。

《报告》中说:“石渠阁遗址西边,勘探发现一南北向汉代道路,宽12米,长810米这条路向北穿过北宫墙。”

由于殿中四周有殿墙,且殿墙与道路之间可能还有一定的间距,故真实的殿中南北长应小于800米,今仅取810米的理论更大值。

殿中东西长度的计算需要找到石渠阁以西的道路与天禄阁、前殿以东的道路。

据笔者实地考察,石渠阁以西连接作室门的南北向汉代道路今已无地表痕迹,但据相关建筑遗址可确定其大体应在石渠阁以西13−26米处。

天禄阁以东的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今亦难寻痕迹,且据2012—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新勘测结果。

原《报告》中位于天禄阁与12号遗址中间的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而今位于12号遗址以东,且被分作北、中、南三段。

其中北段道路与宫墙交汇点应该就是北宫门的位置,原《报告》中的北宫门也可能是掖门。

由此可知,殿中区域东西长更大值应为连接作室门的南北向道路东界,至如今勘测的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西界间的距离。

经测算,大致在910米以内。由此,殿中范围的更大阈值基本可以确定,东西长910米,南北长810米。若考虑到殿墙与三侧道路、北宫墙的间距,殿中的真实范围还应适当缩小。

二、承明殿之方位

关于承明殿的具体方位,《报告》称:“在石渠阁遗址附近勘探,仅在其东发现一处重要建筑遗址,推断其为承明庐故址。

”实际上,承明殿与承明庐均为独立建筑,陈苏镇已有论,而《报告》认为“承明庐又称承明殿”,误将二者等同。

将8号遗址与已发掘出的房址进行对比,可知其并不像是供殿中值宿人员休息的殿中庐或承明庐。《报告》指出,前殿A区、B区建筑均为房屋建筑遗迹。

从方位上看,前者位于1号遗址西南方位,而后者位于1号遗址东北方位。

而8号遗址位于整个殿中中轴线略偏西方位,处核心地带,且中轴线附近没有再勘测出比其更大的建筑,故8号遗址地位较高,不大可能是殿中庐或承明庐。

从规模上说,前殿A区建筑遗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3.8−15.4米”,前殿B区建筑遗址东部房屋群占地则更小。

而8号遗址“夯土基址东西150米,南北50米”,50米要比13.8-15.4米的空间多出很多。综上,8号遗址是承明庐的可能性较低。但该遗址确有可能是承明殿。

其一,《报告》中言8号遗址“东距天禄阁遗址160米,西距石渠阁遗址210米”。据划定的殿中范围,8号遗址大体在殿中中轴线略偏西方位。

又处殿中建筑群的中轴线上,这一方位与承明殿作为西汉皇帝及中朝近臣理政场所的情形相符,体现出承明殿的重要地位。

其二,8号遗址“夯土基址东西150米,南北50米”,该遗址东西长而南北窄的建筑格局也与前殿、宣室殿相类似:前殿(即1号遗址的中部宫殿)夯土基址东西121米,南北72米,宣室殿(即1号遗址的北部宫殿)夯土基址东西118米,南北47米。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8号遗址东西长甚至超过了前殿与宣室殿,且同时超过了少府下辖官署、温室殿、石渠阁、天禄阁等建筑的东西长,可见其地位重要。

其三,8号遗址东西长150米,且“东距天禄阁遗址160米”,则其与天禄阁之间不会再有比其更大的建筑。

又其“西距石渠阁遗址210米”,虽然从理论上说,存在承明殿位于8号遗址与石渠阁遗址中间的可能,不过一者,石渠阁东有兰台,所以210米的间隔应至少减去几十米或百余米来算。

二者,即便承明殿位于8号遗址与石渠阁中间,其方位也大大偏离了殿中中心区域,而这样的位置是不符合承明殿重要地位的。

当然,也不能仅凭以上线索就认定8号遗址是承明殿故址。

承明殿是殿中北区最重要的宫殿,而8号遗址毗邻北宫墙,如此靠北的方位,可能会给在此办公的皇帝、大臣带来一些安全隐患。经考察,承明殿还可能位于8号遗址东南方向。

“承明殿紧邻掖庭”,且在禁中以北的殿中。又论禁中时,推定掖庭大 *** 于禁中中部,则承明殿确可能位于8号遗址以南而禁中掖庭以北的一片区域中,而该区域也有容纳承明殿的空间。

《报告》称石渠阁、天禄阁均距离北宫墙60米而8号遗址毗邻北宫墙,石渠阁、天禄阁、第8号建筑遗址南北长分别为100米、45米、50米,这就是说同处殿中区域。

石渠阁最南端比天禄阁最南端还向南延伸了55米,比8号遗址最南端向南延伸几十米至一百米左右。

去除宫殿间距,还最多留有七八十米的空间,而这一空间范围从理论上已超过8号遗址50米和宣室殿47米的南北长。

而与前殿72米的南北长相当,甚至超过了这一长度,具备容纳承明殿的空间。又温室殿以北、天禄阁以南的区域也有容纳承明殿的空间。

虽然温室殿与前殿不在整个殿中区域中轴线上,但却处整个未央宫的中轴线上,因此承明殿也可能不在8号遗址正南方位,而是更靠东,在温室殿以北的区域中。

由于实际的殿中北区南缘应在石渠阁南端以南,而天禄阁最南端在石渠阁最南端以北55米,故天禄阁南端与殿中北区南缘的间距理应大于55米,可能达七八十米,甚至更长。

若再减去天禄阁以南基址的15米南北长,则最终间距应在55米以上,或可至百米,也具备容纳承明殿的空间。但从柯家寨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8号遗址正南方存在承明殿的概率较小。

承明殿很可能位于柯家寨以东,天禄阁东界以西的区域,大致处温室殿、掖庭以北、天禄阁以南的殿中区域,即位于8号遗址东南方位。

综上,承明殿的具体方位虽难骤定,但其必位于殿中北部区域,在石渠阁以东的一片区域当中。或者更精确地说,该殿应位于兰台以东,天禄阁东界以西的殿中区域。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8号遗址或8号遗址东南方位仍然最有可能是承明殿所在。对西汉未央宫宫殿方位的考证需要将考古报告与传世文献结合来推进。

三、总结

据上文论述,可得出以下结论:之一,第1号建筑遗址并不能被称作前殿,其中部夯土基址才是前殿故址,其北部夯土基址是宣室殿故址。

第二,禁中区域位于连接东、西宫门的道路以北,包含第2号、4号建筑遗址。又第2号建筑遗址并非如《报告》所言为椒房殿,而应是皇帝居所温室殿。

椒房殿与掖庭等宫室应位于温室殿与少府下辖官署遗址中间的区域。第三,殿中区域并不包含第1号建筑遗址,端门为整个殿中正门的观点不确。

殿中位于禁外,且大体为宫内三条道路包围,在连接东、西宫门的道路以北,连接南、北宫门的道路北段以西,连接作室门的南北向道路以东。

其主要机构均位于殿中北区,有石渠阁、兰台、承明庐、承明殿、天禄阁、金马门等。第四,兰台紧邻石渠阁,在其以东方位,东南方可能性较大。

承明殿位于殿中北部区域,如果第8号建筑遗址不是承明殿,则承明殿位于其东南方的可能性较大,且处禁中掖庭以北的区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7/515511.html

“浅论西汉时期,史料记载中的未央宫中宫殿的布局” 的相关文章

贝子作为皇室宗亲爵位 乾隆为何会封福康安为贝子

贝子作为皇室宗亲爵位 乾隆为何会封福康安为贝子

对福康安并非皇室宗亲,乾隆为什么赐封他为贝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福康安是傅恒的第三个儿子,乾隆时期的名将和民族英雄。福康安还被乾隆赐封为贝子,他也是第一个在宗室之外被封此爵位的人。那么乾隆为什么这么看重福康安呢?其原因有两点。1、孝贤纯皇后的侄子福康安是孝贤纯皇后...

有哪些与荀爽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在易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荀爽相关的轶事典故?他在易学方面有哪些成就?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他为何心怀激愤而病死?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还不知道: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再到最终称帝,孙权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去世后,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就都交到了孙权的手上。在孙权的多年打拼下,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最终就变成了占据扬州、荆州、交州的孙吴政权,而孙权也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成为...

雍正和年妃合葬是因为真爱吗 雍正陵墓有没有被盗

雍正和年妃合葬是因为真爱吗 雍正陵墓有没有被盗

还不知道: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如果不是因为真爱,雍正不会与年世兰合葬的。影视作品中的年妃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年妃,差距还是挺大的。1735年8月20日,58岁的雍正皇帝还正常在上班,21号紧急宣告病重,仅仅第...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对张温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温(193年—230年),字惠恕,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少修节操,容貌奇伟。孙权召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黄武三年(224),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汉,孙权原先害怕诸葛亮会有意留难张温,但张温不担心。在呈...

李卫作为雍正的宠臣 雍正死后乾隆是怎么对待李卫的

李卫作为雍正的宠臣 雍正死后乾隆是怎么对待李卫的

还不知道:雍正死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卫当官,历经康雍乾三朝,虽然是花钱办来的官职,在任期间却又十分清廉;李卫出身富裕家庭,但对官场贪腐又深恶痛绝;身为一个汉人官员,在雍正年间又深得皇帝重用,位列雍正身边三大宠臣之一。从李卫的人生经历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