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唐朝时期,史料中所记载的沙陀族的跋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7-19)290

文|木木

编辑|观星

关于卢简方之后大同节度使的人选,岑仲勉称“继其任者当为支谟、段文楚(据唐末见闻录)”。

所谓“据唐末见闻录”系岑氏误记,其依据应是《考异》所引《后唐太祖纪年录》:乾符三年(876),河南水灾,盗寇蜂起,朝廷以段文楚为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以代支谟。

《旧五代史·武皇纪上》《新唐书·沙陀传》均记载乾符三年段文楚任代北水陆发运、云州防御使。但据《支谟墓志》,支谟在乾符五年任河东节度副使讨伐沙陀之前,并无任职代北的经历。

一、史料的记载

西村阳子认为乾符三年支谟应在洛阳守丧,不可能赴云州任大同节度使。

该记载确实存在问题,据《段文楚墓志》:(段文楚)转天德防御使,加御史大夫。公到官,戎务修整,训练无亏,边尘无北顾之忧,戎马绝南牧之患。

诏加工部尚书,转户部尚书。改大同军使,加兵部尚书,复转吏部尚书。诏在道而公遇害。

墓志中并未透露段文楚自天德改大同的具体年份,胡耀飞据墓志内容和传世文献中有关该年社会背景的记载,认为乾符三年说可从。

而细读《旧唐书·僖宗本纪》,又会发现这条记载:(乾符二年十月)以前大同军及云朔都防御营田供军等使李珰检校左散骑常侍、丰州刺史,充天德军丰州西城中城都防御使、本管押蕃落等使。

李珰在乾符二年(875)十月之前担任的正是大同军防御使,而其移镇天德,恰可与自天德改大同的段文楚相接。因此,段文楚也应是乾符二年十月移镇。

《后唐太祖纪年录》的记载应是论述乾符三年的天下大势时,一并述及了大同刚刚完成的调动。当然“以代支谟”显系误记,段文楚所代实为李珰。

李珰两《唐书》无传,大和三年(829)《李萼墓志》作者署“从弟奉义郎前郑州管城县主簿珰撰”,盖撰者李珰在此时守选。

前任官“郑州管城县主簿”从品阶来看应是释褐之官,则大和三年其年龄应在二十岁上下,如果此人即乾符二年自大同转任天德的李珰,那么在移镇时李珰已年过花甲。

又据《韩绶墓志》:公(韩绶)以外族天德防御使姑藏李珰即故太尉晟公孙也,慕公之义,待以殊礼,辟为防御巡官。公植性放逸,退让不从。李晟有孙李琢、李瑑,知其孙辈名皆从玉。韩绶乾符五年(878)八月殁,时年五十八岁,十月落葬。

墓志中此句后文即交代韩绶子嗣、婚配与卒年,则其回绝李珰天德军防御巡官的邀请应为亡故前不久,与《旧唐书》相合。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卢简方之后,段文楚赴云州所代确是李珰。自卢简方咸通十三年(872)十二月赴镇至李珰乾符二年十月离镇尚不满三年,故以卢简方之继任为李珰应无不妥。

不过,以段文楚前任为支谟的错误记忆,似乎后唐明宗时修《后唐太祖纪年录》就已产生。

二、由文献产生的推断

据《旧五代史·武皇纪》:(李克用)及壮,为云中守捉使,事防御使支谟,与同列晨集廨舍,因戏升郡阁,踞谟之座,谟亦不敢诘。

该记载既出自《武皇纪》,史源应是《后唐太祖纪年录》。关于该记载,西村阳子仍据《支谟墓志》以为支谟不可能在沙陀叛乱前赴大同。

因而此时支谟“与李克用之间不可能存在任何关系”,张凯悦亦赞同此说法,并认为“这些有关支谟的事迹自是实际没有但后来增添的”。

然而,正如史官不会凭空添加懿宗对卢简方之言,此处史官也无需捏造一个既可以视为英武也可以视为跋扈的事迹。

更不可能在短短五个月的修纂过程中,为了符合这一创造而将书中出现的“李珰”皆改为“支谟”。

如果我们不做过度揣测,以五代时误李珰为支谟不过是记忆差错而非刻意作伪,这条材料便不可偏废。换言之,李克用确曾“戏升郡阁”并踞于防御使李珰之座,而李珰亦无法制止。

关于李克用的这则记载,也可与上文李国昌坐镇大同时的行径遥相呼应。此时李国昌虽已移镇,但沙陀族在大同军依然跋扈难制,防御使行使权力受到李克用的极大限制。

史载崔彦昭镇守河东期间(870—874),“时徐、泗用兵之后,北戎多寇边,沙陀诸部动干纪律。彦昭柔以恩惠,来以兵威”,可知段文楚受害不过是此后局势发展的自然结果。

有关李国昌之历职,自大同转任鄜坊上文已辩明。其由鄜坊迁振武,由于中记载李国昌因回鹘“寇天德”,“乃徙节振武”。

而新旧《唐书·僖宗本纪》和《资治通鉴》又载乾符元年十二月党项、回鹘寇天德军,因此众多学者皆将李国昌移镇振武系于此年。不过,出土墓志中却有着令人困惑的记载。

据《崔茂藻墓志》:今振武元帅李国昌自大同军升于是镇,素闻君敏惠聪明,通达才干,边陲翳赖,久籍良能,乃疏奏请君于幕下改监察御史。

筹谋裨赞,所利弘多,戎狄欢然,军伍怗伏,即殊节异行,断可知矣。以乾符二年五月廿四日奉本府命使于镇州,因遘疾殁于镇之馆署,享年四十矣。

由志文可知,李国昌出任振武在乾符二年之前,符合上文系于乾符元年的推断。

然而,志文称李国昌是从大同 *** 任振武,似乎李国昌曾任职鄜坊的经历并不存在。但乾符五年唐廷的诏书中又明言李国昌“三授土疆,两移旄节”,去掉鄜坊显然又会发生矛盾。

幸运的是,另一方《郑璩墓志》为我们提供了解开矛盾的线索:公始以定州主帅仰其才业,请充馆驿巡官,仍奏本州安喜尉,后吏部注授丹州录事参军,本州请兼军事判官。

后都统李公辟充招讨判官,及移镇振武,又请充节度推官。洎元戎迁于鄜畤,依前奏请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充节度掌书记,又转充观判官,就加司封员外郎,赐紫。

元戎以大破群,使请公入奏朝廷,鉴以才用,便除丹州防御使。据志文,郑璩“开平三年(909)五月十七日薨于洛阳之私第,享年六十八”。

若以李国昌咸通十三年移镇鄜坊,是年郑璩三十一岁,出任“招讨判官”符合其释褐后的任官年次,可知所谓“都统李公”正是李国昌。

鉴于墓志称李国昌“都统”而非“节帅”,郑璩又自“军事判官”充“招讨判官”,再结合所言“回鹘叩榆林,扰灵、盐,诏国昌为鄜延节度使”,可知李国昌出任的实为招讨使而非节度使。

招讨使的具体结衔虽不可知,但李国昌确是以该身份在鄜坊节度使辖区内与回鹘作战,并聘请丹州录事参军兼军事判官郑璩出任招讨判官。

从“洎元戎迁于鄜畤”并为郑璩奏请兼官来看,似乎此时鄜坊节度使(即墓志中的“元戎”)已因回鹘扰边徙治丹州,战事结束后方迁回鄜州。

究竟郑璩是回绝了李国昌“充节度推官”的邀请而一直留在鄜坊,还是随李国昌赴振武后又回到鄜坊。

再升任掌书记,墓志所言并不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李国昌以招讨使身份赴鄜坊作战后,又“移镇振武”。

笔者怀疑其在出任招讨使时应带有某节度之职,故僖宗仍言其“三授土疆”,但由于并未赴任。

因此《崔茂藻墓志》便仅记其“自大同军升于是镇”,而后世又将李国昌以招讨使身份在鄜坊作战,误记为出任鄜坊节度使。

三、乾符五年起兵后的事态发展

借助上节对历任大同军防御使及相关军镇的考察,我们已确定自李国昌受赏大同节钺至沙陀起兵反叛的十年间一系列重要官职的人选和任期。

在司马光《考异》所引书目中,有《唐末三朝见闻录》“不著撰人姓名,专记晋阳事”,引文所见事件发生皆精确到月日,应是亲历者所记。

《资治通鉴》自该年起的河东记事亦大多以其记载的日期为准。因此笔者的考证即以《资治通鉴》为基础,参照其他史料展开。

据《资治通鉴》,段文楚于二月癸酉(七日)被害。张凯悦指出《段文楚墓志》正作“乾符五年二月七日,武威段公遇害于云州”,可见《资治通鉴》所据《唐末三朝见闻录》的价值。

实际上,《考异》所引《庄宗功臣列传》,亦与《唐末三朝见闻录》有着微妙的对应。借助二者,我们不仅能还原出李尽忠等人在云州起事的大致经过,亦可管窥此时李国昌的动向。

《唐末三朝见闻录》:乾符五年戊戌,窦澣自前守京兆尹拜河东节度使,在任,便值大同军变,杀防御使段文楚。正月二十六日,军于石窑。二十七日,到白泊。

二十九日,至静边军。三十日,筑起四面城门。二月三日,李尽忠却入。四日,两面马步五万余人,城四面下营六日,监军使送牌印与李九郞。

七日,城南门楼上系缚下段尚书、柳汉璋、雍侍御、陈韬等四人。寻分付军兵于斗鸡台西剐却,又令马军践踏却骸骨。八日,李九郎被土团马步军约一千人持弓刀送上。

《庄宗功臣列传》:咸通十三年十二月,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陈韬等,系之于狱,遂自知军州事,遣君立召太祖于蔚州。

太祖与退浑、突厥三部落众万人趋云中,十四年正月六日,至斗鸡台,尽忠遣监军判官符印请太祖知留后事。

七日,尽忠械文楚、汉璋等五人送斗鸡台,军人乱食其肉。九日,太祖权知留后。府牙受上三军表,请授太祖大同防御使,懿宗不悦。

《庄宗功臣列传》的记载,年月虽误,但系日却与真实情况吻合。

笔者上文已指出,对于《庄宗功臣列传》的错误,笔者并不以其为刻意作伪,而是事后追忆时产生的偏差(且即便此处刻意作伪,由于系日皆准确,仍可补正史实)。

结合二者的记载可知,乾符五年一月,李尽忠等人在云州作乱,当月李克用即“与退浑、突厥三部落众万人趋云中”。

李克用二月四日至云州“城四面下营”,那么一月底自蔚州出发亦属情理之中。然而,《唐末三朝见闻录》引文中的划线句,并不是李克用的行军路线。“石窑”“白泊”今地已不可考。

关于静边军,《元和郡县图志》明言单于大都护府(振武军)“东南至河[东]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云州“西至静边军一百八十里。”

蔚州在云州以东,则云州以西的进军路线必与李克用无关。据《考异》所引实录:“五年正月,壬戌(二十六日),窦澣奏沙陀首领李尽忠寇石窑、白泊,至静边军”。

司马光又称《唐末三朝见闻录》“实录亦颇采之”,即宋敏求据《唐末三朝见闻录》,以领军至静边军者为李尽忠。

然而,此军二十九日方至,窦澣不可能在二十六日即上奏,知实录系臆测,并非有其他依据。

李尽忠此时应在云州城中维持局面等待李克用的到来,不会领军至一百八十里外的静边军。而云、朔、蔚三州皆归大同军管辖,窦澣亦不可能至此。

那么,该行军路线描述的只能是振武节度使李国昌的军队。据《资治通鉴》:(李)尽忠遣(康)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

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

该记载本自《庄宗功臣列传》,知当时李克用虽无暇禀命,但李尽忠等人已通知身在振武的李国昌,后者亦出兵至静边军伺机而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7/515916.html

“唐朝时期,史料中所记载的沙陀族的跋扈,体现在哪些方面?” 的相关文章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期,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最终退位,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来,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身为亡国之君一般下场都比较凄惨,但刘协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能够得以善终。在公元234年...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为何张郃成了名将,高览则默默无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之所以张郃成为了名将,而高览则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些原因,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张郃与高览袁绍手下,有四个非常厉害的猛将,号为河北四庭柱...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自以为功劳特大最终作茧自缚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关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

李隆基上位太平公主有功 李隆基上位后为何处死她

李隆基上位太平公主有功 李隆基上位后为何处死她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起兵,他当上皇帝后,为何马上就处死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封建制度之下,天下的最大权力,自然都在皇帝的手中。而为了坐上皇帝这个位置,或者说能够掌控住皇帝,宫廷之中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在唐朝,这个趋势就更加明显了。在武则...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雍正和十四才是亲兄弟 雍正为何对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雍正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为何却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康熙十三子,也是被大清为数不多被工作“累死”的铁帽子王爷之一,而雍正明明和十四阿哥胤禵是亲兄弟,但一辈子中却是和同父异母的十三阿哥最亲。十三阿哥正是爱新觉罗·胤祥,清朝的第一任怡亲王。其实...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性情豁达,为人节约

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人,汉末东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建安十三年(208年),蒋钦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斩首七千,其馀皆降。建安二十年(215...

有关于朱棣的死说法众多 朱棣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关于朱棣的死说法众多 朱棣到底是怎么死的

还不知道:朱棣是怎么死的?病死的、忧死的,还是被老虎咬死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出征漠北的归途中,突然在榆木川这个地方驾崩。由于驾崩得很突然,所以关于其实际的死因,也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说法。对此朱棣是怎么死的,目前各...

司马颙是什么人?他为何要参与八王之乱?

司马颙是什么人?他为何要参与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永安元年(304年),河间王司马颙(yong)部将张方挟持晋惠帝到长安,自此司马颙牢牢控制了西晋朝廷。仅仅过了两年,司马颙就被东海王司马越击败,被迫逃到太白山躲藏。为何司马颙会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