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为何多是南方人考中?
科举制度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了,从隋唐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可以说是众多的人才选拔制度当中,相对来说最为公平的一种,尤其是给了很多寒门学子机会,也因此历史上因为科举制而涌现出了很多厉害的人物。而在明清时期,科举制显示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状元的地域分布,大部分状元都是出自南方,而北方人中出来的状元却非常少,南方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上是完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明清时期南北方状元人数对比
在古代,考试似乎是南方人的特长,以离我们比较近的明清两朝为例,北方在科举上完全被南方碾压。
明朝状元共有90人,除去一位籍贯有争议的,剩余的89名状元中,79名来自南方,来自北方的仅有10人;清朝状元共有114人,除去早期满榜状元2人,剩余的112名状元中,99人来自南方,来自北方的仅有13人。
两朝合计,南方状元达到178人,数量差不多相当于北方人的8倍,在人口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差距如此之大,简直是匪夷所思。
为何会这样呢?
2、为何南方状元多于北方
首先,经济重心南移是最主要的原因。
齐国相国管仲曾说,仓廪足而知礼节,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五代开始,随着北方人的不断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充足的劳动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转向南方,河北、河南、陕西等传统的富庶地区辉煌不再,财富向东南沿海转移,到明清时,南方的经济水平已经完全碾压北方,单单两江地区,上缴的财赋差不多相当于全国的四成,形成了“天下赋税,仰给东南”的局面。
其次,南方的教育氛围远比北方浓厚。
从唐宋开始,南方的文风逐渐盛于北方。唐宋八大家,除唐朝的韩愈、柳宗元是北方人,其余均为南方人;明朝解缙、杨慎、徐渭三大才子均为南方人;清代才子也以南方人居多。考察书院的分布则更不平衡,无论官学或者私学,南方均较北方完善。在四大书院中,除应天书院外,其余三所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均位于南方。
最后,南方的社会环境总体较北方稳定。
教育离不开一个安定的环境。在我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南方的社会环境都较北方稳定。譬如河北,原来是我国的人才基地,在唐朝曾是出状元最多的省份,但盛唐之后,河北便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先是藩镇割据,之后又是五代迭代,到宋朝又忽然成了前沿阵地,明朝又常有外族滋扰,清朝就更不用说了,天理教、白莲教、捻军、义和团一波接着一波。这样的环境,想把书念好,怕是很难的。
南方则相对安定得多,除了改朝换代,基本不会有太多的滋扰,特别是江浙沪包邮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期的稳定,造就了极其繁荣的经济与文化,状元出得也是极其的多。以清朝为例,前文所述,总共112名状元,包邮区就出了69个,占到了全国的五分之三。直到今天,包邮区出产的院士也占到了院士总数的近一半。
到今天,这种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部分北方地区的教育后来居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入学率更是年年全国之一,南方的优势似乎不像以前那样显著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包邮区考生的水平似乎远不如他们的先辈们,只能把目光投向域外,去争取上哈佛、早稻田等条件欠佳的国外大学。
3、南方多状元的原因
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在“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同时,也给历朝更高统治者带来一个让他们大感头疼的问题。在科举考试中,北方人硬是干不过南方人,完全按成绩选拔,北方人认为不公平;不完全按成绩取士,南方人大呼不合理。
据研究人员统计,整个北宋时期,考中进士的文人有九千六百三十人,其中,北方人,只有四百多人,连南方的零头都不够。
1397年的明朝会试,一共有52人金榜题名。全部都是南方人,而北方人无一人上榜。整个明朝近三百年中,出了八十九个状元,其中北方人也只有十一个。
清朝获得 “文正”谥号的8人中,5人是南方人。获得“文忠”谥号的5位汉族人都是南方人,无一北方人。
有的人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聪明。这种说法既是地域歧视又是不懂历史。为什么?因为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北方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上北方经历了两次文化浩劫。
之一次浩劫是从公元184年张角黄巾起义,到公元589年杨坚统一中国,北方经历了长达近400年的战乱。旷日持久的战乱给北方文化带来两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之一个也是更大的影响就是永嘉年间,以后来的东晋元帝司马睿为首的北方汉族贵族平民为逃避战乱,纷纷举族南迁。这些贵族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说垄断了当时的知识和文化,所以这次南迁又称为衣冠南渡。这些掌握文化知识人员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带走了北方文化的种子。如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王氏家族有名的人物王导、王羲之等。谢氏家族为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太多了,像大才子谢灵运,大才女等。
第二个影响就是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的活动期间,胡人大肆屠杀 *** ,仅到冉闵建立后魏政权时,北方 *** 仅剩400~600多万。大量没有南迁的文化人被屠杀。而基本没有文化知识的胡人业已达到600万以上。
如果说衣冠南渡带走的是北方文化的种子,随后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的活动则伤及了北方文化的根基。
第二次浩劫则是自靖康之变开始。大量不愿做外族臣民,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举族南迁,让刚刚有所恢复的北方文化大伤元气。大家都知道孔庙在曲阜。可能有的朋友不知道在浙江的衢州也有一个建筑格局相同,比曲阜孔庙更正宗的孔庙。这是是南宋建炎初年,孔子第四十七世嫡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高宗赵构南渡后所诏建。
几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不只是带走人才那么简单,更要命的是,带走了重视读书的传统,加剧了北南方文化的差距,中国文化的中心,北方也不得不交棒南方。如果您不信的话,有空可以分析一下晋商最终走向衰落,而徽商、浙商长盛不衰的原因。
自隋代开始,我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南方凭借地域、气候、人文、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农耕文明、商品经济、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反观北方地区,受气候、、技术、战争、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几乎是停滞不前,商品经济难成气候儿,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方经济的发展,不仅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江浙地区,文风昌盛。受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影响,南北方人群在文化素养和水平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科举考试中,北方人弄不过南方人理所当然,实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