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教育出谪仙李白?
今年暑假,有多少人为了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走进影院,看李白和高适两大开元少年或恣意洒脱,或坚毅果敢的性格,走出的不同人生轨迹。
观影后,李白“不靠谱、酒蒙子”的才子形象算是彻底立住了,这也让很多人对李白的成长轨迹产生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教育造就了这样的李白?小编翻阅了资料发现,有两个人不得不提。
01
商人父亲,将李白培养为文武全才
关于李白的父亲,电影中的介绍并不多,史料中也是如此。只知道李白的父亲李客虽然从商,但博学多才,不仅能传授李白《四书》《五经》,还能传习剑道。
据说,李白诞生时,他的母亲曾梦见长庚星(即金星,又名太白星)投进怀中,所以李客给他取名“白”。李白五岁时,一家人从碎叶迁居蜀中,李白开始发蒙识字,他从学习六甲干支开始,十岁读完了《诗》、《书》,很快就读完了诸子百家的书。
为了说明自己涉猎的知识面很广,李白在向裴长使请求举荐的文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曾写到: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但事实是,他以后便再不肯在儒家经典上好好下功夫,只爱杂学旁搜。李客对儿子的总结是“《楚辞》《庄子》,他百读不厌,可是对举业却一窍不通。”
李客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爱好辞赋。李白从小在父亲的督导下读书写赋,他也自少年时代就仰慕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他的父亲曾经教他吟诵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李白自此决心努力学习写赋的艺术手法,立志要超过司马相如。据说,他曾把《文选》中的赋都拟作了三遍,“不如意,悉焚之”。
李客虽然从商,他在西域生活时却念念不忘中原文化。他常常以汉飞将军李广为荣,用他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来激励李白。
李白较高的剑术,也传承自他的父亲。李客爱剑,常常舞剑。在从西域回四川的路途中,李白曾看到父亲在荒原风沙中舞剑的身影,但在月光下看他舞剑,这还是之一次。看到他的剑术如此高超,更是之一次,他悄悄离开座位,走到西墙边,伸手从壁上取下一柄桃木剑,比照父亲的套路,一招一式地跟着比画起来。父亲也就成了李白剑术的启蒙者。
但为了让李白练剑读书两不误,李客特意为李白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天上午学《四书》《五经》,下午读司马迁的《史记》,晚饭后练剑,自己会亲自陪他练习击剑,从握剑、出剑、收剑开始,一招一式地教他剑术。李白学得格外认真,他直刺横劈,躲闪腾挪,一招“海底捞月”做到了人剑合一,一式“青蟒探首”,寒气逼人!
在当时,“任侠”十分流行,“任侠”的重要特征就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佩剑之风是当时的一种时尚,不仅朝野士子,就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都会在腰间挂着一把宝剑。
李白也特别酷爱宝剑,更想自己也有一把宝剑。他十分喜爱父亲的那把“龙泉”剑,但“龙泉”剑太重了,他拿在手里,觉得有些吃力,自己的杉木“龙泉”剑被林大尉的铁剑砍断后,父亲又为他用桃木削了一把木剑,剑柄上还缠着一层红丝线,他十分高兴,还用毛笔在桃木剑上写上了三个大字“鬼见愁”。
在父亲的教导下,少时的李白成长为了正儿八经的文武全才。
02
闲散老师:给李白闲散的性格打了底
要说李白这性子最像谁,大概非他的老师赵蕤莫属。
赵蕤,字太宾,住在梓州郪县城外的长平山上,人称“赵处士”。他年轻时是一个志在经国济世的人,曾经到过许多地方,还不止一次到东都洛阳去应试。但因屡试不第,便归卧山中,以著书立说自娱。最近,刚完成了他的专谈王霸之学的《长短经》。开元以来,虽然地方推荐,朝廷征召,他却已年过半百,而且多年以来过惯了闲散自在的生活,也就不想出去做官了。于是人们便改称他“赵徵君”。
李白拜见赵蕤之后,才知道这位老师不但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生活也极其有趣。在他的山居中,养着几乎上千只各种各样的鸟。除了会传信的鸽子,会说话的鹦鹉,会唱歌的画眉,会戏水的鸳鸯,会打架的鹌鹑……他还训养了几十只白羽、素冠、赤足、长尾的白鹇,而且给每一只都取了名字。他一叫谁的名字,谁就飞到他掌上来啄食。
赵蕤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前朝后代人物故事谈起来滔滔不绝;而且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以至麻衣神相,他也无不知晓。李白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赵蕤对这个负有不羁之才的弟子也十分赏识。赵蕤给李白悉心授以《长短经》,而李白也成了赵蕤驯养奇禽的得力助手。更兼闲时击剑为戏,闷时饮酒开怀,两师徒竟成了忘年之交。
赵蕤的教学 *** 也和一般学校不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师生共同研讨。每日里师生二人,总是少不了纵谈古今盛衰治乱,品评历代杰出人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晏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高卧隆中,三顾始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隐居东山,啸傲林泉,起而安天下的谢安;善设奇谋诡计,为世排难解纷,而义不受赏的鲁仲连……更是他们共同仰慕,经常称道的对象。一年下来,这些人的名字和事迹深深印入李白心中,李白越发有了非凡的抱负和盖世的雄心。
怎样才能实现这种雄心和抱负呢?赵蕤又以自己失败的教训现身说法。
他对众人趋之若鹜的进士一科,嗤之为“赚人术”。他说:“时人都推重进士一科,谓之‘白衣公卿’。意思是说,凡由进士出身,便有位至公卿的前程。其实即使考上了也远非如此,而考进士之艰难,更是一言难尽。你听说过‘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话么?三十岁考上明经就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小呢!多少人负有倜傥不羁之才,都为了考进士而把自己束缚起来,兢兢业业,循规蹈矩,焚膏继晷,兀兀穷年,最后老死在考场之中了事。因此曾有人编了这样两句话:‘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说这考进士是不是‘赚人术’?我就是上了考进士的当,误了一生。”
这一席话听得李白连连称“是”,越发坚定了不走科举一途的决心,便向老师请教科举以外的道路。赵蕤说道:“当今开元天子广开才路,诏命五品以上官吏皆可直接向朝廷荐举贤才。一旦得遇伯乐,便是你大展骥足之期。此外还有制举,制举者,天子以待非常之才也。一旦名闻京师,便是你平步青云之日。至于如何赢得荐举和制举呢?……”不等老师说完,李白便高声答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于是师徒二人相视而笑,便又痛饮一番。
观李白的成长路径,在启蒙的重要时期父亲全程参与,引导李白进入文学创作世界,并传授剑术;在少时,遇见一位洒脱师父。与电影中高适经历的传统教育和家学渊源相比,李白的成长环境的确更为宽松。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约束太少,在成就他创作灵感的同时,少了几分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