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 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说到胡适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人对于中国的近现代的文化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还是有很多人不太了解胡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胡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看看他的另外一面!
胡适简介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男,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之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更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 *** 。
胡适是个什么人物
在民国,胡适是个说不尽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尽可说上三天三夜;反对他的人,闭着眼也能抓住他几条辫子。他并非深海难测,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亲和力,单就倡导白话文这一件事来说,就足以名垂青史了。抗战初期,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日本人紧张得要命,推出了三名大学者,无奈还是难以匹敌。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父亲去世时胡适才三岁。母亲遵照遗嘱,带儿子回到胡氏在安徽绩溪上庄村的老家,宁可多付三倍的学费,也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如是读了九年私塾。
14岁时,胡适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并在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老师;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农科,后改读文科,因报考时用了”胡适这个名字,以后便叫了下去。过了五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师从哲学家杜威,继承了其实用主义的衣钵。1917年夏,他回国做了北京大学教授,极力反对文言文,提倡更容易普及的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人物。
此举激怒了好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同事黄侃,曾数度攻击他。有次在讲课中,黄侃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文仅需‘妻丧速归’四字即可。”胡适倒是始终不出恶语,一派谦谦君子做派。1920年,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一时风靡文坛,一版再版,在经其增删的第四版中,有《希望》等脍炙人口之作。
胡适留美多年,深感口语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汉语本身就不乏简化的因素,特别是在民间。他认为说话有四大要素: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至于他本人,虽是之一个倡导者,却并不一定是更好的应用者。在一次以“白话文运动”为题的演讲中,他说道:“有人说我的白话文写得好,其实是解放后的小脚,鞋子里却装上了棉花。”
新文化运动后,杜威来华讲学,胡适做了他两年的翻译,一时走遍国内,开始由实力派向偶像派转型,时人有云:“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成名;杜威来华,胡博士声价十倍。”1920年至1937年,胡适与《新青年》脱离关系,考证起中国古典小说来,还和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并一度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不少名媛都以一睹庐山真面目为荣,说道:“都以为胡博士是一个白头发的老博士,不知尚是如此翩翩少年。”每逢聚会,胡适多半要以此话题显摆一番。
胡适著述甚丰,只是缺乏耐性,往往有上部无下部,比如《中国哲学史大纲》。黄侃在中央大学课堂上说:“昔谢灵运为秘书监,今胡适可谓著作监矣。”学生们问其原因,黄说:“监者,太监也。太监者,下面没有了也。”
有人问章太炎:“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章哈哈大笑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某日,章士钊与胡适相遇,章在一张合照上题诗曰:“…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将来三五十年后,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哈,哈,我写白话歪诗送把你,总算是老章投了降。”胡适看后,亦投桃报李地写道:“但开风气不为师,龚生此言吾最喜。同是曾开风气人,愿长相亲不相鄙。”
沈从文经徐志摩推荐,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后来他说:“适之先生更大的尝试并不是《尝试集》,把我这个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才是他更大胆的尝试啊!”
因为写《人权与约法》得罪了当局,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全家于1930年11月28日离沪去北平,当日只有门生罗尔纲随侧,到了北平火车站也没人来接,倒是另一弟子傅斯年在家为其接风。罗后来多次谈到这事,感慨世事炎凉。
九一八事变后,胡适一度认为国联可以调停战争,取消伪满洲国,但终无力回天。他觉得中日实力差距过大,应以发展自身为首要,称“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还说“我自己的理智与训练都不许我主张作战”。1932年,胡适与蒋介石之一次会面,彼此均有好感。胡送了自己所著的《淮南王书》,谈及道家为古代思想之大成,刘安的《淮南子》为道家思想之大成,君王当以国民为耳目手足,无为而无不为。蒋回赠了自己的《力行丛书》。
1937年7月,胡适再次得到蒋介石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随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与校友罗斯福总统保持热线联系。胡适是之一个被告知珍珠港事件的,能把美国拉下水共同抗日,他与宋氏兄妹都功不可没,日本人为此记恨不已。在爱国的问题上,胡适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式,但原则问题是不含糊的。
抗战胜利后,胡适回到北大做校长,客厅里高朋满座,都以“我是胡适之的朋友”为荣。待客用的是“一品锅”,据梁实秋回忆:“一只大铁锅,口径差不多有一呎,热腾腾地端了上桌,里面还在滚沸,一层鸡,一层鸭,一层肉,点缀着一些蛋皮饺,紧底下是萝卜白菜。”他酒量不大,还出过洋相,所以常被太太管着戒酒。平时喜爱打打麻将,说这是更好的放松方式。
1948年,胡适被蒋介石邀请竞选总统,却无论如何不敢应命。到了 *** 兵临北平,傅作义在 *** 怀仁堂商讨战和问题,胡适送了他八个字:“和比战难,坚持待变。”
后来,胡适还是跑去了美国。其间,与张爱玲产生深厚友谊。他还办了一本《自由中国》杂志。1955年,三联书店出了一套《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胡适想方设法找齐了这八本书,还认真做了批注。根据耿云志的说法,胡适一生讲的最失绅士风度的一句话是:“按照 *** 当时的水平,他是考不上北大的。”
胡适的感情生活一直被津津乐道,迫于母命,他十三四岁与江冬秀订婚,27岁才结婚圆房,生有二子一女,厮守了一生。据胡适研究专家统计,他共有六段婚外情:知己美国人韦莲司;留学才女陈衡哲;嫂妹曹诚英(曹是最早的农学教授,曾对诗人汪静之说:“我们在烟霞洞真像神仙一样,快活死了!”)名媛徐芳;杜威秘书洛维茨;单恋成疯的朱毅农。胡适很喜欢做媒,先后为赵元任和杨步伟、千家驹和杨梨音、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出过力,最痛苦的却是徐志摩和陆小曼那次,他说:“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
寓居美国期间,胡适两次回台湾,均受到蒋家父子的热情接待,他说:“我像做新娘子一样。”后来,他索性回台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算是重新发达起来。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在蔡元培纪念馆举行院士会议,在下午的酒会上,胡多喝了一些,也多说了一些:“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因为这是代表了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酒会快结束时,胡适突发心脏病,猝然离世。
送葬那日,几十万人自发在路边祭拜,鲜花如海、情思若潮,仿佛飘荡着他的《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