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是怎样写三峡的
郦道元创作的文章《三峡》非常有名,他将三峡景色描绘的栩栩如生,四季变换都有记录,而且全文结构非常的严谨。不过郦道元是北方人,当时正处南北分裂时期,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郦道元很难来到南方三峡做考察,如果他从没去过三峡,那又是如何能将三峡风景如此生动的描写出来的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们也只能根据自己的推测来做出判断。
1、郦道元是谁
郦道元是哪个时代的人呢?清人撰写的《中国历史歌》云:……南为东晋居江左,宋齐梁陈踵其都,北则五胡而北魏,东魏西魏分为二……郦道元就是诗中所述的南北朝时代(420-589年)北魏人。
在北魏中后期入仕当官后,郦道元亲自参加了许多涉及地理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曾跟随孝文帝去巡视边境地区,每到一处地方,他都要十分认真地勘查地势和水流,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土壤、气候、地域变迁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
当时《水经》是中国最权威的记述河流水道专著,但书是何时写成的?作者是谁?说法不一。要说这些并不十分重要,更大的问题是全书仅记载了137条河流的水道情况,仅有一万多字,记载过于简略,缺乏系统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知识渊博、治学勤奋的郦道元阅读了相关的400多种书籍,查阅了能收集到的多种地图,还亲自考察了多个地方,把河流增加到1252条,注释增加到30多万字,算起来增加了20多倍,撰写的新书取名《水经注》。
《水经注》的特色有三个方面:
①是以河流为主线,写出了河流发源地和它的流向,流经区域的地理状况和历史变迁,自然景观,现有的水利设施等多种内容。
②是该书不仅把以前同类书籍中的相关内容全都包括进去,还把当时各地的水文、水利、建筑、园林等收罗其中。后世历代学者评价,不愧为那个时代及以前地理知识的结晶。
③是文章结构安排和文字用语方面很有特色,既是一部优秀的专业书籍,也是一部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美散文著作。
《水经注》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受到后世历代专家的关注和推崇。
2、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水经注》三十四卷《三峡》中有段文字,后世人取名《江水》,作者仅用不到两百字,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色。全文可分四小节。
之一小节,写出了三峡之间的群山逶迤连绵,长江两岸狭窄高陡,白天抬头望是“一线天”,午夜时分才可仰眺天上的月亮。
第二小节夸张地突出了长江之水,在夏季波卷浪翻,汹涌奔流,一泻千里的气势。李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诗《朝辞白帝城》,就是在他的巨作中产生灵感的吧?
第三小节,用“素湍”,“绿潭”,“怪柏”,“悬泉”,“瀑布”,“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出了三峡两岸景物的色彩、情态和作者的审美意趣。
第四小节,以“霜”代指秋季。在萧瑟的秋风中,听到山猿的叫声,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狭窄、水长。猿的叫声悲凄,渲染了秋天的肃杀气氛。表现出了三峡打渔人家生活的艰辛。
郦老先生在《水经·江水注》中云: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读者朋友知道啵?其中说的阳关,就是现在重庆渝中半岛一带。黄葛峡,就是现在重庆的铜锣峡。据查阅史料和当地有关专家介绍,在古时候,铜锣峡中生长着不少高大繁茂的黄葛树,就是至今也还尚有不少,因而又被称为黄葛峡。
据说郦老先生还曾路过黄葛古渡口,但而今我们怎么也看不出郦老先生在文中所述的模样儿。可能是在以前那些年代两岸为泥土坡,经年遭江水冲刷,致使水土流失、江岸步步后退,变了样子。
昔日黄葛古渡口旁的江岸上有一棵巨大的黄葛树,来往乘船人都喜欢在这树下纳凉和小憩,如何称呼这渡口呢?
郦老先生属古往今来的网红人物,其大作中有“黄葛”为名的涉及到重庆的峡谷和树木,恰好此处也有这么一棵树,不叫黄葛渡叫什么渡呢?因此后世不少人认为黄葛渡的取名与郦老先生有关。
3、郦道元去过江州三峡吗
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期南北分治,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方各国是对立的,相互攻伐见怪不怪。郦道元作为北魏的官员,从没担任过外派使臣。他有北魏官员身份,也不可能作为一般旅游者到属南方一带的江州来周游考察。
此外具体分析《水经注》的内容,所记述的内容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宽,不仅包括了中国南北两方的地理情况,还记述了一些北至朝鲜、南至越南和柬埔寨、西南至印度,西至伊朗、咸海,北至蒙古沙漠地区的地理情况,可以说,《水经注》是北魏以前世界地理学有关亚细亚部分的一个总结。
2017年教育部在审定语文教科书时就对《水经注》作了说明:涉及南方江河那部分,是博采众长通过精细加工而成。有人还这么评价:《水经注》开创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先河。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