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公子光如何成为吴王的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22)270

今天准备和各位讲讲公子光的故事。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国君,他在位时间十九年,不仅振兴吴国,还率领吴国雄霸南方,一度逼迫强大的楚王出逃,其国力来到鼎盛。如果只评价公子光的治国能力的话,他算是一位非常出众的国君,但公子光之所以能成为吴王,是用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手段,这也是他会被后世诟病的原因之一。那有关公子光的生平,下面就来看看吧。

起野心谋帝位

公子光做皇帝历史上一直充满着争议,如果按照当时的传位规矩,他应该吴国的第二十一代皇帝,因为第二十代皇帝是他的亲生父亲专樊,他又是长子,接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何况他文韬武略皆造诣颇深,确实是个皇帝胚子,如果他是顺位为帝,吴国可能要前进数个朝代都不是戏话。公子光失位的原因就出在他爷爷寿梦的身上,寿梦有四个儿子,公子光的父亲长子专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和四子季札,寿梦看中了老四季札的才能,认为他是接班的更佳人选。

但要是传位于他显然是坏了老祖宗的规矩,也不晓得考虑了多少天,竟然突发奇想地立下新规:待他百年之后,其皇位由兄弟四个轮流做。其意就是皇帝之位最终还是落于季札之手,此话实际上只说了一半,季札之后的皇位又归于谁?是从头再来还是直接由季札的后人接位,此缺为以后的宫乱留下了伏笔。几个儿子都听老爷子的话,一点私心不见,老大专樊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光,依章传给二弟余祭,老二也照章传位给老三余昧,临到老四就出了问题。

老三病重便要将皇位传给老四季札,没想到季札一口拒绝,对皇位毫无兴趣,再逼就提出要离家出走。弟兄几个都不是贪权的主,但也不是睿智君,因为,在此情况下本应该拿出个服众的办法,或者形成个决议什么的,也就不会生乱,因为毕竟后人之多人心拨测吗!余昧见老四不受,加之情况紧急,只得很草率地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这里也不排除其有私心作祟。按理说皇位也应该归还于老大家,起码走个人伦过场也能安抚人心于人,不至于激发晚辈间的矛盾。

公子光见皇位平白无故地落到了弟弟头上,心中那个愤恨无法忍受,从此怠政,僚也觉得皇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便对这个哥哥处处敬重,事事让着。可他心里依然不平,想法只一个,那就是这个皇位本来就属于自己的,便日思夜想要夺回皇位,就在这个时候,吴国来了位能人伍子胥。此人便是楚国的弃臣,因其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国给杀害,跑到吴国来想寻报仇之机,没想到吴王僚对他并不感兴趣,最终同公子光搭上了割头的关系。

吴国内因被伍子胥看得个清楚明白,既然搭不上僚,只能与公子光为伍,没多长时间两人打得火热,还为公子光找来一位叫专诸的铁杆兄弟杀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密谋划策,上演了一出“专诸刺王僚”的历史大剧,公子光终夺皇位,但也留下了历史骂名,杀弟夺位也不见得光彩。

走向巅峰

公子光当了皇帝总感觉背后遭人指点,如何才能去掉近况,想来想去也没个好办法,他想到有句古言:环境能改变人。便想换个环境,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将吴都由无锡的梅里迁移的苏州,美其名曰:适宜发展。其实此话根本半点不通,因为,吴国自开国就建都于梅里,而且是江南之一个国家,又经过二十三代皇帝的打造,无论是区域位置还是交通政治经济等,江南又有何处能比?这里就一个原因——逃避。

到了苏州后,公子光也确实不负众望,首先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施恩行惠,任贤使能,并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不过数年功夫便使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和壮大。公子光自然名声大起,并得到全国上下一致的拥护,杀弟夺位的阴霾一去不返,此上的公子光飘了起来,仗着国家安稳、百姓丰衣足食且乐于为国献身,其狂野之心又生,伍子胥见火候已至,便稍作蛊惑公子光就率领大军攻打楚国的附属国——徐国。

见灭了徐国,楚国的反响并不大,便一鼓作气地开始讨伐楚国,没想到楚国这个泱泱大国根本不禁打,连着五仗都输得惨不忍睹,仅仅十天吴军便攻入了楚国的国都,迫使楚国迁都。这场战争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吴国是欢欣鼓舞,第二年,隔壁看不惯吴国作为的越国出来打抱不平,出军进攻吴国,却被吴军给打的是朗朗大败。按理说公子光不会放过主动找上门的越国,他却选择再次伐楚,好像跟楚国有不完的过节,或是楚国好欺负,其实不然,这都是伍子胥的计谋,他在借刀杀人,为的是报杀父兄之大仇,非是公子光与其结仇。

灭了徐国败了越国,赶跑了楚国,吴国开始大兴,一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周围邻国无不惧怕。到了接位的第十九年,公子光开始收拾越国,亲自率领大军伐越,两军在嘉兴交战,或许是年年征战的缘故,这回公子光不但没占到便宜,而且被越军斩落了大脚趾,被迫回撤,不知是急火攻心还是受 *** 过大,在回来的路上就断了气,一代枭雄就此没落。

细看公子光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是个作为不错的皇帝,前几年一意治国,让弱国在短时间内通过发展而国强民富是可圈可点。但富而不淫乃真君子,可他却仰仗自己的富裕和强大而恃强凌弱,连年征战不但消耗国资而且送了亲家性命不说,也为吴国的没落留下了隐患。其实,除了自有的野心之外,整个过程他都被伍子胥左右,这么拼命地征伐楚国,吴国并没得到多少好处,则是替伍子胥报了家仇,也就是用人出现重大问题。

公子光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皇位,没想到他同父亲一样有恃强凌弱的毛病,却比父亲软弱许多,加至好色成性,最终成了吴国的末代皇帝。

可惜,当初公子光冒天下之晦杀弟夺位,并移都于苏州说是为了发展和繁荣,想不到仅仅传承了一世半就将强大的吴国给埋葬掉,实在是人生的莫大讽刺。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人,业余写作,现为江苏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8/521795.html

“公子光如何成为吴王的” 的相关文章

阴丽华的一生是什么样?她为何能成为皇后?

阴丽华的一生是什么样?她为何能成为皇后?

阴丽华,东汉光烈皇后,东汉第二任皇后。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句千古名言出自刘秀之口。未发迹之前的刘秀,籍籍无名。路过新野时,对貌若天仙的阴丽华心驰神往。回到长安后,见到执金吾出行的空前盛况,更是羡慕有加,于是有了那样的赞...

贾诩如果和司马懿斗智 谁才是更胜一筹的人

贾诩如果和司马懿斗智 谁才是更胜一筹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贾诩与司马懿斗智,谁更胜一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三国时代的两个大阴谋家――贾诩和司马懿,他们都诡谲阴狡,智略深长,那么如果两人斗智,谁又能更胜一筹呢?关于司马懿,大家都清楚,他有着超乎于常人的强大毅力,屡挫屡战,坚执不屈。如同伏在草丛中屏...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对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产,颇有建树。但...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对为什么龙且的死,会让项羽第一次感到失败的恐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相信稍微有点儿历史知识的朋友都会对其竖起大拇哥,称赞他是一位真汉子,一位真英雄,天不怕地不怕,宁愿拔剑自刎也不愿意灰头土脸地渡过乌江见江东父老。殊不知,就是这...

周札:东晋时期将领,宗族强盛被王敦忌惮

周札:东晋时期将领,宗族强盛被王敦忌惮

周札(?-324年),字宣季,义兴阳羡人,东晋将领,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建武将军周玘之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札出身于义兴周氏,早年举孝廉,曾授郎中、句容县令、吴国上军将军等职,西晋末年时因平定钱璯叛乱有功,封漳浦亭侯。他进入司马睿的丞相府,担任从事中郎,后又出任吴兴...

历史上常遇春死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常遇春死后,他的后人都是什么下场?

常遇春,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其中,最顶级的公爵封了六位(死后追封的不计)。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长子)。其实,这...

三国时期张郃与赵云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三国时期张郃与赵云的实力怎么样?有何差距?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郃率兵攻打葭萌关,黄忠请战,诸葛亮智激黄忠,黄忠和严颜一起去抵挡张郃,黄忠领兵出关,张郃看见黄忠,欺负黄忠年纪大,与黄忠大战二十多个回合,却没想到被严颜抄了后路,张郃兵败,退了八九十里。张郃以为黄忠年纪大,老了,没用了,以他...

刘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 刘备为何没有回到成都

刘备在夷陵之战结束后 刘备为何没有回到成都

还不知道: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有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大规模战役。两军势均力敌,东吴主将为儒将陆逊。此战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蜀国的有生力量几乎损失殆尽。由于此战打了将近大半年,所以东吴的兵马钱粮...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