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民国 *** 为什么把重庆定为陪都而不是成都?
民国时期曾多次迁都,定过广州、武汉、南昌、北平、南京等地,蒋介石掌握政权后,将南京定为都城,开始稳定下来。但后来因1932年1月28日的淞沪抗战,日军进犯上海,上海离南京太近,民国 *** 以为日军要重点攻占南京,曾一度考虑将西安改为西京定为陪都,将洛阳定为行都,并派人前往考察。
为什么那时没考虑四川重庆呢?因为那时四川尚为各军阀盘据,虽名义上服从民国 *** ,其实民国 *** 的政令根本在那里行不通。那时东北虽被日军占领,但还没有危及到华北。直到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国军以进剿红军为名,乘机跟进,对四川局势加以控制。1935年11月,国民 ***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成立,西南、西北各省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事大权一步步被控制。随后,在蒋百里等人的建议下,国民 *** 开始大力建设四川,以作为以后的抗战根据地作准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驻平津与中国军队对峙,华北局势危急,民国 *** 将西安定为陪都的计划也由此搁置。上海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民国 *** 先确定以武汉为陪都,继而又决定以四川重庆或成都为陪都,并派人前去考察。最终民国 *** 决定将重庆作为战时陪都,那么为什么选择重庆而没选择成都作陪都呢?
卢沟桥事变
其一,吸取历史教训,大战略形势的需要
我们知道,从历史上看,外族入侵占领中原地区,进而控制全国,无一不是从北向南打。如金军灭北宋,蒙元灭亡南宋,清亡大明。就是明成祖朱棣当时发动的“靖难之役”,也是从北京开始,经河北、山东,进占南京的。古语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华北平原一马平川,很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攻取,一旦让日军控制华北平原作为基地,他们势必会南下西进,进一步控制全国局势。如果将陪都定为成都,日军势必会尽全力攻占山西、陕西,再由陕西南下攻四川,走当年蒙元灭南宋的路线。而重庆在四川东部山区,这就会吸引日军顺长江进攻重庆。
早在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前,作为深深了解日本野心的当代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就从战略层面分析了日军的进攻路线。他觉得日本虽是军事强国,但国小资源少;中国虽弱,但地大资源多,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利用西部山区,足可以抵消日军的军事优势。同时他提出可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以改变日军进军路线的由北而南为由西向东,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河网纵横不利机械化部队行进这一地利条件,来迟滞日军阻击日军,从而让日军陷入中国持久的全民的抗战泥潭,最终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蒋百里最后总结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与日本和解。”
蒋介石正是听取了蒋百里的战略建议,利用日军急于攻克南京屈服中国的心理,1937年在上海发起了“八一三”淞沪大会战,一步步吸引日军占上海,克南京,下武汉。同时为了抵御日军的北方攻势,他命令北方各战区坚决 *** 日军的进攻。山东省 *** 主席韩馥渠不战而逃,被蒋介石诱之开封枪毙。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领桂军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最终取得台儿庄大捷。蒋介石既吃醋又头脑发热,也想让他的嫡系打个胜仗,压压李宗仁,又觉得照这样下去可以迅速将日军赶出中国。
淞沪抗战
但令蒋介石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徐州集结二十万大军,竟未能包围歼灭日军土肥原的一个师团,在日军后续援军的快速支援下,反而让徐州、兰封、开封等城市相继失陷,日军进到中牟,即将攻占郑州。日军一旦占领郑州这个交通要道,当时民国 *** 的临时首都武汉就岌岌可危了。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速度,为武汉会战准备更多的时间,蒋介石就命令属下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滔滔黄河水瞬间吞没了黄河下游地区,使下游的广大地区变成了一片泽国,虽然阻滞了日军的南下计划,但也因此让上千万人无家可归,当时溺死就近90万人,后因田地淹没,农民连年颗粒无收,直接导致黄泛区人民大量被饿死,流离失所,仅河南一地就被饿死300多万人。一直到以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这里仍是难以逾越的黄泛区,真是得不偿失。
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炸开黄河水水淹日军和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成功改变了日军的进攻路线,从此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一片泽国
其二,易守难攻,有地理位置优越
重庆既是连结中国西部与东部的重要枢纽,又与前线保持着足够的战略纵深。同时呢,重庆往东到宜昌一带,自北而南横亘着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重庆被崇山峻岭环绕着,只有长江水道可通,易守难攻。要想通过宜昌,攻进重庆,那也是很难的。日军当年也很想攻占重庆,一度占领了宜昌,但曾几次重兵向西进攻,都未能到达重庆,均以失败告终。
重庆是有名的山城,城内外都处在山上山下,地下有坚固的岩石,很便于修防空洞。在民国迁都之前就有五十多个防空洞,迁入以后就相继开挖,数年间多达1600多个,可适时对付日军的空袭轰炸。
重庆是个有名的雾都,一年有一百多天在浓雾中生活,只有四月至九月这段时间才少雾,因此这也无形中给日本空军偷袭轰炸重庆带来了麻烦。
重庆处在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在当时公路、铁路和空运都不发达的年代,水路运输有着重要地位。当时迁都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儿,从南京、武汉迁都重庆,坐机械船可直达,大量的人员设备得以较快运输。如果定都成都,从重庆到成都还很有一段陆路要走,极不方便。
同时呢,相较于重庆,成都城处在成都平原上,无险可守,无地可防,很便于日军的空袭轰炸。
山城重庆
其三,经贸繁荣,有资源、交通优势
重庆背后有成都大平原,是沃野千里之地,便于筹集粮食等军用物资。重庆水系运输便利,很早以前就成了繁盛的商贸聚集地,成了全川的商务中枢。据《四川经济月刊》1938年第9卷第5期中的数据显示,“最近四十五年来四川全省进出口货值总数统计,重庆恒占80%以上”。工业也很发达,到1937年,重庆已有万元以上的工厂77家,占四川总厂数的67%。而且金融业发展也很快,到全面爆发抗战时,重庆已有钱庄、银行十多家,占全川总数的66%,保险公司的数量也占全川总数的90%以上,重庆已发展为四川的金融中心。
工商业的繁茂,大量人才的聚集,也很快能让重庆成为生产输送军事物资的重要基地。在宜昌被日军占领之前,西南地区的数百万壮丁,大后方生产的大量武器弹药、粮食补给等,也主要是从这里通过长江运往前线的。
重庆街道
其四,临近前线,有政治优势
重庆处在中国东部与西部的交汇处,比较临近抗日前线,民国陪都定都于此,有利于加强与全国各地抗日力量的联系,有利于靠前指挥各地的抗日斗争,让全国人民也可看到民国 *** 离他们并不远。如果迁都成都,成都处在四川偏西部,比较偏僻偏远,这就会给全国人民以民国 *** 远逃的感觉,是有意在逃避抗战,在社会與论上和把握抗战全局上都十分不利。更何况川西等地当时还在地方势力的控制之中呢。
重庆街道
其五,胜不离川,败不离湾
据传说在1925年10月至11月之间,以黄埔军校组成的学生军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彻底打垮了盘据在那里的军阀势力。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和军队的总指挥官,也到了那里的惠州等地。在当时内外斗争的胶着期,蒋介石十分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到了当地的一座冲虚观拜神求卦。
那里的冲虚观道长看过蒋介石以后说:“我们道家讲究人与灵的配合,跟冲虚观相比,酥醪观的灵气更适合你。”经道长介绍,蒋介石又来到了酥醪观,跟那里的仰度道长促膝长谈了一整晚,最后抽了一支签,仰度道长解道:“胜不离川,败不离湾。”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执行由东向西的败退之策和决定迁都重庆,据说都与仰度道长的这句“胜不离川,败不离湾”预言有关系。但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却又迁都南京,离开了重庆,因此三年解放战争迅速溃败,只好逃到了弹丸之地孤岛台湾,从此后就谨遵预言,再未敢出台湾半步,直到去逝。当然这些都是迷信传说,具体究竟有无这种事,还很难说。
黄河决口后的人民
正因为有以上诸多原因,蒋介石民国 *** 在抗战期间最终选择了重庆作为陪都,而没有选择成都。
抗战初期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