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 ***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30)1080

2013年夏天,古迹维修工程队的专家们,开始了秦长城遗址的修复工作。

在他们的努力下,这些被岁月侵蚀的城墙,似乎重回了昔日的容貌,又一次站立在了历史的舞台。

考古专家们推测,秦代驻兵和民工们,很可能是将附近的山石逐块切割,然后将它们干砌在城上。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垒砌手法,竟使得秦长城矗立两千余年而不倒。

“亡秦者胡也”

在完成统一伟业之后,秦始皇开始对自己的寿命有所忧虑,他渴望永生,以保他的大秦帝国万世不朽。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秦始皇先后派燕人卢生、韩终、侯公等人去寻找仙人及不死之药。

这显然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燕人卢生担心空手而归遭到惩罚,于是献上一本图录,并谎称这是海上仙人所赐,里面藏有大秦的命运。

秦始皇展开此书,眼前的几个字,使他的心中惊涛骇浪——“亡秦者胡也”。

秦始皇深刻地认识到,草原上那些有着迥异生活方式的族群,是一种区别于农业世界的潜在威胁。因此,已拥有强大实力的秦国,决定在北部边境重建秩序。

公元前215年,30万秦军在大将军蒙恬的率领下,开始了北征。

他们要面对的敌人,是游牧部落,这些人居无定所,飘渺如风,是打游击战的好手。

尽管如此,据《史记》记载,秦军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打败了匈奴铁骑,占领了河套平原,匈奴人被迫退至阴山以北的大漠深处。

秦军并未追击,而是转换战略,全力防御,因为沉重的粮草运输负担,制约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继续作战。

不久之后,蒙恬接到秦始皇的命令,在新收复的河套平原北部,将以前战国赵、燕的长城与秦国的连接起来,从而筑造一道永恒的地理界限,以分隔大秦帝国与匈奴部落。

基于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的决策

在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冲突、碰撞中,农耕民族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们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游牧民族对抗,却只换来微薄的收益,同时还要忍受被其掠夺的痛苦。

这是因为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和灵活性强,所以总能通过“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掠夺农耕民族所积累的财富。

即使农耕民族取得了胜利,他们所获得的利益,与其所承受的战争成本相比微不足道,甚至有时会被这笔庞大的成本压垮。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中,秦始皇产生了修筑长城的战略构想。

另一方面,新兴的秦朝,仍面临着六国残余势力的威胁。若秦朝太过专注于对抗匈奴,就有可能遭到这些残余势力的偷袭。

而修筑长城,恰恰成为了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大规模的建筑劳动,吸纳新统一的势力,让他们有事可做,从而减少了国内的滋扰和混乱。

两千余年不倒的秘密

目前,要找到秦代长城较为完整的样貌,人们必须深入阴山之腹地,也就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的小佘太长城。

在那里,高耸的石墙以其独特的形状和特点,揭示了一段历史的痕迹。

由许多石块垒砌而成的墙体,高度足足达到了五至六米,顶部宽度约三米。从这些石块中,仍可辨识出一些当年的建筑细节。

例如,用来修建秦长城的石块,轻的大约为五公斤,重的则达二、三十公斤。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通过石块垒砌起来的城墙,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从未倒塌。

那么,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崛起。到了秦始皇统一时期,商鞅的“依法治国”思想依然沿袭,并具化为《秦律》。

在秦朝,如果百姓触犯法律,他们往往会被判处劳役或罚金。无法支付罚金的,则被视作对国家的债务,最终只能通过劳役偿还。这些犯人,便成了统治阶级手中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这种劳役甚至有了专门的刑罚名称,叫做“城旦”,意味着触犯法律的男性,在白天都要去修长城。

在这些被判以城旦的人员之外,构成这一庞大劳动力的群体,还包括此前击退匈奴的30万秦军将士,而剩下的,同时也是占大多数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显然,修长城并非多数人的自愿之举,因此劳工责任感的匮乏,使得秦朝必须实行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

那时,每一块砖石都有明确的责任人,这种“实名登记”的 *** ,也对质量把控起到了关键作用。

等到砖石成型,监工会对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十分简单,却极其有效:

他们会将两块砖石放在地上,中间留有一定空隙,然后,再把另一块砖从肩膀的高度落下,如果三块砖石经过这样的碰撞,都没有任何的裂痕或损伤,就说明这三块砖石的质量合格。

一旦有裂痕出现,责任人将被视为偷工减料,他们将按照《秦律》处置,轻则笞刑、杖刑、割鼻,重则斩首、车裂等,甚至会受到连坐,连累到他们的家人。

运送石料的工人也同样面临着压力。如果石料在运输过程中受损,他们也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受罚后,工人们也无休息的机会,即使身心受创,也必须继续工作。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这种困境更加惨不忍睹。汗水不断浸泡着他们的伤口,使得伤口极易感染。飞蝇和蚊虫也会在伤口处盘旋,增加了病症的风险。

这就导致有不少劳工,都是在夏季修长城时丢了性命。此外,秦人还独创了一种“粘合剂”,以防长城外墙的脱落和变形。

“粘合剂”的配料,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易得,就是糯米浆,然而,在秦代,它却是无比珍贵的存在,因为它的 *** 工艺实在是耗时耗力。

首先,将糯米煮至胶状;其次,再加入熟石灰和碎沙石,不停搅拌至泥浆状;最后,用这种砂浆作为砖石之间的粘合剂,填补缝隙。

正是这种看似简单却极其精细的 *** 流程,铸就了秦代独特的“黑科技”。

有了糯米砂浆这样的“黑科技”,再配以质量过关的砖石,才赋予了秦长城千年不倒的稳固。

如此显赫成就的背后,也映射出当时一个全新的政治秩序。

秦始皇嬴政历史性地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这种强权的压力下,劳动人民所谓的辛勤、智慧和创造力,本质上都源于对《秦律》的恐惧。

伟大的工程,巨大的人道主义代价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东方大地,向东南方望去,是辽阔的海洋,西南则是壮丽的山岳,这两个方向的天然阻隔,使大规模的入侵几乎无从谈起。

而北方却是地势开阔,为此,长城这一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军事设施。

历史学者们曾想象过一个无长城的中国:如果没有秦始皇筑起的万里长城,如果后世的中国未曾继续修缮这个庞大的边疆防线,那么中华文明也许会像欧洲历史所显现的那样,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冲击下,最终改变发展的轨迹。

然而,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也同时发生了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是我们无法忽视的一章。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耗时5年,单是军队就投入了30万人力,这个数字已经占据了当时全国男性劳动力的十分之一。

如果再加上那些通过劳役赎罪的犯人,以及被强征的百姓,总劳动人数可能上百万。

秦长城大部分修筑在陡峭的山壁之上,紧邻深渊,工程的艰辛和危险自不必言。有不少修筑者,因意外事故或过度劳累而失去了生命。

那些痛苦工作、甚至牺牲的人们,是极其悲惨的。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劳动,还要眼睁睁地看着身边人一个个死去,这无疑是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感觉。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行为,在军事战略上绝对有其合理性,但这也绝对不意味着修长城所付出的巨大人道主义代价,是必然的或者可以被接受的。

每当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当记住这些无名英雄的付出和牺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8/523230.html

“长城距今两千多年,为何从不倒塌?原来秦始皇用了一个残忍的 *** ” 的相关文章

钟会造反如果不是泄密的话 钟会加上姜维会成功吗

钟会造反如果不是泄密的话 钟会加上姜维会成功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钟会造反,如果不泄密,加上姜维的帮助,有可能成功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于扰攘,以见疑于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

万历帝在位时间有多长?他不上朝的原因是因为任性?

万历帝在位时间有多长?他不上朝的原因是因为任性?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在半个世纪的执政生涯中,从万历十七年八月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万历有将近26年,快30年的时间“万事不理”、荒于朝政。而“明亡于万历”的说法,也正是由于朱...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儒学家,孙权对其极为礼待

程秉(生卒年不详),字德枢,汝南南顿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儒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初跟随郑玄,后来北方荒乱而到交州避难,期间与刘熙考究五经大义,因此通绕五经。后来交趾太守士燮任命程秉为长史。吴大帝孙权听闻程秉的名声,于是以礼征召他,程秉到后,被任命为太子太傅。黄武...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孙权当初为什么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吗

还不知道: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是因为诸葛亮舌战群儒,还是另有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08年,孙权为父报仇,搞定了镇守江夏的黄祖,当他泪眼婆娑的抬头时,欣喜地发现,荆州离自己是如此之近,于是口水交织着泪水一起流下;此时的曹操刚搞定了北方,当属下告诉他,刘表...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曹操如此聪明绝顶却在13夭折了 曹冲究竟是怎么死的

对绝顶聪明的曹冲,为何13岁便早夭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十三年,是曹操生命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曹操一扫北方,整合了各路诸侯,以天子的名字发号施令,当真是意气风发,光彩夺目。而在此之后,曹操却灰头土脸,只能蜗居在北方,失去了继续南下,完全结束诸侯割据局面的锐...

第二代黔国公沐斌是怎么索要反贼思任发的?有沐英当年的风范

第二代黔国公沐斌是怎么索要反贼思任发的?有沐英当年的风范

沐斌的原名叫作沐俨,自父亲沐晟正统四年去世之后,他本人便于第二年,成功承袭了黔国公的爵位。那么上位之后的他是怎么索要反贼思任发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洪武十年,他的三叔沐昂也去世了,在这一年的七月份,就被朝廷赐予了一个新名字为沐斌。到了八月份,正式佩戴征南将军的印前往云南,继承...

关羽比赵云强在什么地方 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去镇守

关羽比赵云强在什么地方 刘备为何不让赵云去镇守

刘备为什么不让赵云守荆州,关羽比他强在哪?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靠。前言:东汉时候全国有13个州,但是却以荆州发生的故事最多,赤壁之战后3家瓜分荆州,东吴认为荆州应该是他们的,而刘备也要依靠荆州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关羽驻守荆州被吕蒙偷袭致死,刘备愤怒...

东周时期的齐国为何有两个齐桓公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东周时期的齐国为何有两个齐桓公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什么有两个齐桓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谥号,是我国古代在帝王公侯去世后,根据其生平为其制定的一种尊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周礼中的一部分。古代常见谥号有“文”“武”“襄”“烈”“孝”“穆”等等,如西周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汉有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